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标本鸟

前段时间,各家航司纷纷推出“随心飞”产品,规则、路线令人眼花缭乱。随着第一批“随心飞”产品的到期日将近,在双十一的消费浪潮里,东方航空又重点打造“周末随心飞”(2021版),在其官方APP限量发售。用户在花费3666元购买权益卡,首次兑换后180天内可不限次数乘坐周六至周日的东航、上航国内航班经济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国内“随心飞”的开创者,截至10月中旬,东航旗下使用“周末随心飞”、“早晚随心飞”、“西域随心飞”、“湾区随心飞”、“大兴随心飞”等在内系列产品的出行用户已达250万人次。 如果说6月主推的第一代“随心飞”主要是航司在疫情期间的变相打折自救,那么此次产品的更新与延续,则可以看作是航空业对售票模式后续变革的进一步试探。

与此同时,10月23日,连接北京、上海两座强流动性城市的京沪高铁表示,将根据客流情况实行浮动票价机制。 具体而言,北京南站—上海虹桥站全程列车二等座最高执行票价将调整为 598 元,最低执行票价将调整为498元,相较于之前的固定票价553元,最高涨价45元/座,最低降价55元/座。

预计将与这一变价模式同步推出的,还有“计次季票”制度 ——针对固定出行区间、出行频次进行票价折扣,灵活适应不同人群出行需求。

先是浮动票价,然后是季票,听起来,高铁是不是正逐渐“航空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浮动票价:市场化的定价机制

2015年前,高铁的定价权还在国家发改委手中。

2015年12月,发改委发布《关于改革完善高铁动车组旅客票价政策的通知》,将高铁定价权下放至中国铁路总公司,在这之后,高铁运价才步入了市场化阶段。

此后,我国高铁动车组进行了多次价格调整的尝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见发现,虽然发改委已经将定价下放,但几年之间,中铁集团动作寥寥。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跨区协调难度大

高铁背后的公司——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为国有独资公司,下设18个铁路局集团公司,实行“两级法人、三级管理”机制。

而我国幅员辽阔,稍长的铁路线路就会跨区域, 而一旦涉及跨区域的线路,定价必须几个铁路局协商确定,协调的难度大,效率同样难以保证。

2、民生项目深入人心

在大众眼中,铁路仍承担着一部分公共品的属性, “要想富,先修路”的谚语深入人心,民生项目“不应该赚钱”。 这也是为什么,虽然从政策上来看屡次调价总体有升有降,但有关“高铁调价即涨价”的议论声仍旧不绝于耳。

高铁系统在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处于骨干地位。 从2015年底铁路市场化改革开始,高铁的总里程从1.9万公里延长到2019年的3.5万公里,全球占比超2/3,处于绝对的国际地位。仅2019年一年,运送人次就达到229亿次人,相当于平均每人每年乘坐高铁动车出行16次以上。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一锤定音——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高铁能实现如此跨越式的发展,自然也离不开市场的调节。而浮动票价正是航空、船运等交通行业通行的市场化做法。

其实,舆论所集中的“赚不赚钱”是从结果上对产业做评价,但如果我们把目光放到高铁的整体运营过程中来,就会发现, 市场化从本质上来说解决的是“效率”问题,效率提升后,经济结果的优化实属水到渠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计次季票:城市圈扩大的必然结果

不同于有升有降的价格调整政策,“计次季票”制度,可以说是实实在在地为乘客降低了出行成本。

对于异地通勤旅客和频繁出行的旅客来说,计次季票可以根据固定出行区间、出行频次进行票价折扣,不仅节省了频繁购票的时间,更让这些高铁常客们获得实实在在的票价优惠。

早在2002年,上海南京之间就曾发售过短途旅客定期客票,按时长分为月票、季票、半年票三种,按每日一个往返计算,加总后可分别享受20%、30%、40%的优惠。

到2017年5月,京津城际铁路正式实行“月票制”,发行“京津城际同城优惠卡”,分为金卡、银卡两种,根据乘坐次数,折扣力度在8.5折-9.5折不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次,与京沪铁路“计次季票”同步预热的,还有成渝地区的月票乘车机制。

随着交通系统运送效率的提升,城市间协同发展的紧密度不断加深,“城市圈”的概念也从传统定义中的长三角、京津冀拓展开来: 从距离维度上说,辐射范围从原本的相邻省市延长到了相距上千公里的北京和上海;从中心城市层级维度上来说,中心城市也不再是超一线城市的专属,更多地向一线、准一线城市下沉。

高铁作为最快速的交通方式,逐渐具有了“通勤”的属性,而这本质上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内在要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心坐vs随心飞

随着铁路系统价格机制不断向航空系统靠拢,高铁与航班之争也逐渐被摆上台面。

在航空数据分析机构OAG公布的2019全球最繁忙航线排名上,京沪线以年运载超过八百万旅客排名第七位,京沪线四个机场之间每天航班数量在122个左右。以东航为代表,疫情之前客座率在85%以上,在受疫情重创后,随着如今航司花式促销,到9月,客座率也已经恢复到73%左右。

而2019年京沪高铁年客运量为2.15亿人次,客座率在70%-80%之间。

可见,这条线路是一个巨大的强竞争市场,双方都有彼此渗透的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京与上海之间直线距离约1200公里,高铁最快4.5小时,若选择飞机,空中时长2-2.5小时,但考虑到相较于高铁来说更为繁琐的安检及机场到市区的通勤时长, 二者从时间成本上来说,区别已经缩小。

但按照既往的经验,航空的不确定因素更多: 天气因素、临时管制等。想要按照既定的到达时间到港几乎是少数情况。与此同时,空中几个小时的“断网时刻”,也给公务出行的人造成了困扰。 如此而言,高铁的优势进一步凸显。

总的来看,京沪高铁的此番变革,既取市场化之所长,又综合了同行业的成功经验。虽说单张票价浮动的提升效果有限, 但借以体制性的变革提升客座率、卖出更多的票,才是交通系统背后上市公司盈利的关键; 同时,以价格引导旅客合理规划行程,优化公共交通运力,也有助于交通系统更好地发挥“社会公共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