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数统计:3279字 预计阅读时间:约6分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浙江省在全国率先实施新型城市化战略,城市化水平持续较快增长并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当前至"十四五"时期,国内外发展环境深刻变化,与浙江长期形成的多层面问题交织,将对浙江新型城市化形成前所未有的挑战;浙江迈入城市化增长速度放缓、结构优化新阶段,对于新型城市化提出新要求。

全国区域经济及人口布局不尽合理或累及浙江城市化进程

自2003年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出现“东部放慢,中西部相对加快”的态势。浙江作为东部地区,由于经济增速相对放缓,对全国集聚趋势有所弱化。2005—2018年,浙江GDP占全国的比重从7.2%回落至6.2%。

2010年,浙江人口占全国的比重达到4.1%的峰值,之后一直在原地徘徊。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经验表明,人口持续向沿海、湾区和大都市集聚是一个普遍规律。因此,浙江及整个东部地区对于全国要素集聚的吸引力不升反降,会在相当程度上累及浙江城市化进程。

浙江自身:全省城市发展水平及效率仍不高

浙江城市化仍在相当程度上存在着城镇用地粗放化、功能同质化、人口蓝领化以及城乡制度二元化等结构性矛盾,深刻影响着新型城市化的持续健康发展。

1.重规模轻内涵导致城市用地粗放。

长期以来,城市以外的镇村以相对低廉的土地供应价格,助长城市开发建设快速向外粗放拓展。全省建设用地资源约束日趋加剧,“十三五”时期供需缺口达90~130万亩。同时,城镇建设用地粗放扩张,造成大量耕地、河漾被侵占,水域面积减少,加之古城、古镇和古建筑保护力度不足,全域历史遗迹和水乡风光呈现碎片化发展,城市传统风貌较难完整再现,城市传统文化趋于式微。

2.重增长轻转型导致城市产业低端锁定。

就规模而言,在经济总量、人口规模、定居密度和非农职业比重等指标上,浙江多数城镇已达到城市标准;而就内涵而言,产业层次、产业多样性等指标仍相对滞后。以计算机及高端设备制造业产值合计占全部工业总产值比重为例,杭甬温嘉绍五地合计不足30%,而深圳这一比重已达68.0%,上海、苏州等同类地区这一比重亦普遍超过30%(见表3)。

3.加剧城镇人口蓝领化。

长期以来,浙江特别是中心城市和沿海小城镇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产业结构,吸引了大量蓝领外来人口。2017年,全省外来人口近一半(47.2%)集中分布在11个市区,高中及以下学历人口占比高于96.0%,拉低了全省城镇人口平均素质。与兄弟城市城镇就业结构比较,浙江制造业占比较高(44.0%),仅次于广东(47.9%),居全国第二位,蓝领化问题依然突出。

4.制度性障碍固化城乡二元结构。

在现行城乡二元土地制度下,本地乡村居民不愿城市化和外来乡村居民难以城市化问题并存。一方面,本省特别是区位条件较好的沿海地区,乡村居民不甚看重进城落户。另一方面,浙江地方政府因财力有限,较难为大量外来人口提供与户籍人口均等的公共服务。这两个因素,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浙江人口集聚的程度及城市化的进程。

浙江实施高质量新型城市化的对策

基于城市化发展的基础及问题,浙江应准确把握“十四五”时期国内外及自身的发展趋势,积极应对高质量、竞争力、现代化的新要求,在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新背景下,实施人文主导、创新引领、集约转型、融合一体四大战略,实现让城市更加美好、更具活力、更高效率、更加共享的新愿景,为全省高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早基本实现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一)人文主导:推进人的高质量全面发展

着力推动城市从物质生产主导,向提升优化物质生产前提下的人文社会主导的转变。

一是提升城市人口质量。构建更加公平完善、弹性包容的城市教科文卫等公共服务体系,稳定扩大就业,建立健全覆盖全部常住人口的社会保障,创造和扩大人的发展机会,让城市居民拥有更好的身体素质、更高的文化素质和更优的思想素质。

二是提升城市人文环境。传承和发展城市人文精神,将精神价值、文化内涵融入城市的街巷、公园和居民的生活场景中,让城市居民科学知识更充裕、精神世界更充实、行为举止更文明。

三是提升城市人居品质。构建更加优质的生活、工作、游憩和出行环境,营造包容多元文化、富有亲和力和归属感的城市生活环境,让城市居民行得便捷、住得舒心、用得放心,打造品质之城。

(二)创新引领:推进城市产业高质量创新转型发展

着力推动城市经济增长方式从高度依赖土地、资本投入的粗放式发展,向发挥城市科技、教育和人才资源优势的创新驱动转变。

一是夯实人才第一资源作用。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大力发展创新型高校,加强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办学,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二是营造城市创新创业的优良环境。政府应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政策环境、金融环境和文化氛围,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促进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

三是形成有利于区域间协同创新的产业布局导向9。大都市区聚焦数字经济等高技术新产业,形成以生产服务和高端制造为主的产业结构;中小城市承接产业转移,强化制造业基础,形成以现代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确保大都市区创新引领和中小城镇现代制造支撑合作共赢格局的形成。

(三)集约转型:推进城市空间高质量一体化集约发展

着力推进城市从外延式扩张为主,向高密度集聚、网络化布局、多层级协同发展转变。

一是共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金南翼。加强与上海及安徽、江西等内陆地区的双向合作,提升浙江城市化腹地范围和增长潜力,推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要素的优化配置。

二是优化以都市区为主体形态的省域空间结构。优化完善由大都市化区域到内生发展较强的特大城市、特色发展的中小城市及小城镇等构成的多层次空间结构。

三是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按照“三区三线”管控及“多规合一”的要求,加紧开展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促进城市精明增长。

(四)融合一体:推进城乡高质量融合联动发展

着力破解城乡制度二元化和物质景观同质化格局,推动城乡人口要素集聚、风貌特色发展、产业互补共赢、设施高效共享,实现城乡物质景观高度异质化及发展水平高度同质化。

一是优化城乡人口布局。引导乡村散居人口向城镇集聚,进一步减少乡村常住人口数量,减轻乡村土地、生态、环境压力。

二是优化城乡要素配置。推动乡村建设用地规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与常住人口相匹配。

三是优化城乡产业分工。乡村以发展现代农业、旅游及新兴绿色产业为主,中心城市以发展创新及知识类型的现代服务业为主,中小城镇以配套发展制造业为主。

部分资料来源:吴可人,浙江省高质量推进新型城市化的挑战及对策,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2020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