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木栈道上凭栏远眺,阳光铺满远方的天空,宽阔宁静的江面上不时有航船行过,历经468年风霜的万寿宝塔矗立江边,雄伟的长江大桥横跨江面,桥上车流不息……荆江边的惊鸿一瞥,让人仿佛时空穿越。

浩荡长江过荆州,483千米的荆江河段蜿蜒曲折,素有“九曲回肠”之称。从曾经“险在荆江”到如今“美在荆江”,荆州守护“母亲河”,绘就人水和谐新图景,演绎出了怎样的动人旋律?

时间回溯到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荆州、考察长江,强调“新形势下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关键要正确把握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总体谋划和久久为功、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自身发展和协同发展等关系”,为长江大保护和绿色发展把脉问诊、指路引航。

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荆州干群记在心坎里、落在行动上。市委书记何光中明确荆州重任——要以更大决心、更实举措、更硬作风,推动荆州长江大保护工作走在全省前列,成为湖北实施长江大保护的实践者、推动者和探索者。

扛起长江大保护政治责任的荆州,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发展路径,做好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三篇文章”,坚定不移实施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十大战略性举措,争当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和江汉平原振兴发展示范区的排头兵,唱响了长江之畔激越的高质量发展之歌——

生态之美 一江清水向东流

如今的荆江大堤,临江仙公园、万寿公园、荆江园、望江花园、文星花园等景观,绿树葱茏,一步一景,是市民休憩娱乐、欣赏江景的好去处。很难想象,这些地方几年前还是垃圾回收、砂石码头、违建市场的聚集地。

荆江美不美,老百姓看在眼里。

今年中秋国庆小长假,钟女士带着全家人专程“打卡”临江仙公园,一睹“网红草”粉黛花田,留下一张张梦幻美照,“现在这里变得太美了,沿着江边散步,让人舒心惬意。”

越来越多的市民徜徉江边,记录下荆江之畔的宁静秀美。实施生态修复,是杂乱江岸“美颜变身”的关键。

2019年9月3日,荆州市生态环境局、荆州市发改委联合发布《荆州市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工作方案》,正式启动修复攻坚行动,一时间,荆州各县市区闻令而动——

荆州区投资3亿元,推进长江岸线复垦复绿,在长江边栽种起中山杉,打造沿江“绿色走廊”;

沙市区实施长江岸线防风固沙绿化工程,完成造林绿化任务11100亩,形成全域整改、全域治理、全域修复大格局;

江陵县着力打造沿江沿堤走廊,实施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和水资源保护,实现长江江陵段堤岸环境的根本好转;

石首市大力实施长江两岸造林绿化工程、岸线护绿工程和长江沿线城镇村庄绿化工程,既做“去污”减法,更做“增绿”加法;

松滋市大手笔修复松滋河,打造小南海生态涵养区,让一河清水入洞庭;

……

一手抓生态修复,一手抓铁腕治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江滩公园、绿廊景观带构筑起保护“母亲河”的生态屏障。(张志斌摄)

沿江化工企业专项整治、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农业面源污染整治、非法码头整治、非法采砂整治、饮用水源地保护、沿江企业污水减排……荆州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一一打响。

重拳打击非法采砂,荆州关停拆除长江干线340处码头;启动76家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工业治污利剑高悬;在全省率先颁布“最严禁捕令”,实施为期10年的全面禁捕!

……

边治边建,文化赋能,功能转换。

西起荆州和顺汽渡码头,东至白云机电厂区的沙市洋码头,长约2千米,曾是荆州长江沿线最繁华的地段,也一度成为脏乱差的典型。为实现发展与保护同步,荆州在此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打造荆江风情带核心区、绿色发展示范区。

“遵循‘修旧如旧’原则,保留沙市历史人文记忆。”洋码头文创园副总经理余波说,洋码头建设做到只拆不建,保留了80多栋老建筑,对沙市商埠文化、工业文化、民宿文化遗址进行保护性改造。

水,是荆州之脉,奔放灵动;绿,是荆州之源,生机涌动。滨江游憩带、绿廊景观带构建起保护“母亲河”的生态屏障,岸线复绿描绘出大美荆江新画卷。

产业之美 绿色引擎驱动产业升级

绿色,擦亮荆州产业发展底色。

今年5月,荆州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工作传来喜讯:2019年度全省专项战役考核,荆州获得“优秀”等次,在全省17个市州综合评分位列第一。

“荆州是农业大市,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推动农业生产走上绿色发展之路,必须要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荆州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黄君说,这事关乡村振兴和长江大保护成败。

荆州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控污减污:建设有机肥替减化肥、水肥一体化等化肥减量增效示范样板,发展“虾稻共作、稻渔种养”生态种养模式……农民在绿色农业中实现增收,绿色生态的现代农业体系建设加快推进。

绿色引擎也正为荆州工业发展提供新动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全球最大冰箱生产基地——湖北美的荆州基地,将5G技术应用于智能化生产线,实现企业升级。(黄志刚摄)

作为荆州医药化工产业龙头企业之一,能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按要求搬迁至荆州开发区绿色循环产业园区。公司总经理张光忠说,这既是国家环保政策的要求,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2019年,能特科技在绿色循环产业园区内的新厂区开工建设,今年底将全部完工。张光忠说,“新厂区总投资8.8亿元,可以实现年产900吨高级医药中间体,比老厂区增加3倍多,预计年销售收入可达12亿元。”

在搬迁中转型提档,能特科技实现了产能扩大、产业升级,展现出工业治污的智慧,提供了“搬大搬强搬精”的企业样本。

按照长江大保护要求,长江沿线1公里范围内化工企业要全部“清零”,不在化工园区的企业要搬迁至园区内。荆州76家沿江化工企业面临关改搬转,所涉总资产近140亿元。截至目前,43家企业已完成关改搬转任务,其他企业均启动相关工作。

科技引领,智能化升级,使湖北美的电冰箱有限公司产能不断创下新纪录。

10月4日,湖北美的全员上岗,5条生产线马力全开。

“‘双11’是传统家电销售旺季,我们经过市场分析和实地探访,预判了今年‘双11’市场需求量,目前正加紧备货。”公司安全主管徐勇利用3天假期,对设备和生产线进行了检测调试,确保生产正常运转。

荆州生产基地,已成长为美的集团全国33个生产基地中最大的生产基地,也是全球最大冰箱生产基地。

“公司抢抓‘5G应用’新机遇,实现提档升级。”徐勇说,今年9月,公司产量达73万台,是建厂以来单月最高产量,10月份产量将再创新高,达到78万台。

向“绿色”要效能、以“绿色”提效能。荆州市委提出“大抓工业,抓大工业”理念,并出台工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以提升“绿色”比重,引领荆州工业兴市和高质量发展。

《荆州市“大抓工业抓大工业”开展工业发展大比拼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中,明确重点培育汽车制造、电子信息、石油科技、生物医药化工及卫生健康4个500亿元以上产业集群,3个200亿元以上产业集群;每个县市区发展一个新兴产业,培育1至2个100亿元左右的成长型产业集群。筑底盘,添动能,强后劲,荆州正着力打造产业集群梯度培育模式。

同时,荆州还制定了《全市推进“千企千亿技改工程”行动方案(2018-2019年)》,“我们帮助传统工业企业向‘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发展,鼓励和引导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荆州市经信局局长黄林强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施技改已基本实现全覆盖,工业技改投资保持较快增长,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投资质量明显提高。

2019年,全市工业技改完成投资114亿元,同比增长24.6%;2020年,受疫情影响,元至7月,全市工业技改同比下降,但技改投资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4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一。截至2019年底,荆州省级隐形冠军企业达134家,占全省10.8%。

文旅之美 崛起生态文明新城

荆州历史悠久,地灵人杰,文化遗存丰富。“水文章”与“楚文化”交相辉映,历史与现代融合生长,科技与传统共生互促,赋予荆州文旅产业新的生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凤凰大桥路畅景美。荆州持续加大投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旅游目的地。(黄志刚摄)

荆门游客唐骏携妻带子来荆州园博园游玩,他在朋友圈里这样写道:“有生态没文化,有文化没生态,都不可取。生态与文化俱备,荆州园博园算是大家闺秀。”

2019年,荆州文旅产业的引爆“元年”。园博园、华强方特等新景区,让荆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真正成为旅游目的地。2019年,荆州60个旅游项目完成投资104.06亿元,增长40.47%,旅游投资总额连续两年位居全省市州之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历史与现代融合,生态与文化兼备。荆州文旅产业激发出强劲动能。(黄志刚摄)

尽管经历疫情,但今年中秋国庆假期荆州旅游市场仍在加速“复元”。10月1日至8日,荆州共接待游客227.7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6.78亿元,分别恢复至去年同期水平的81%和75%。

纪南文旅区是荆州文化旅游建设的主战场,文旅产业发展的主力军。

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世界遗产、中国品牌、湖北代表、荆州实施”的总体要求,纪南文旅区在加强生态修复和保护的同时,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一批国内领先的文化旅游企业落户,方特东方神画、荆楚文化大观园、围棋小镇、郢城文化园等绿色产业项目加速推进,总投资逾500亿元。

为修复生态、用好水资源,纪南文旅区投资4.45亿元新建环湖旅游公路,作为环长湖湿地修复工程子项目,今年底将基本完工。这条环长湖绿道,镶嵌于自然水塘、绿岛水溪以及田园花海中,成为最美城市马拉松赛道。

长湖旁的荆楚非遗小镇建设也进入尾声。这是全省首个、全国最先进的漆创工匠主题特色小镇,包含20个项目的非遗展示、保护、传承、教学和生产工作坊,涵盖旅游接待、文化传承、非遗展示、传习研学等功能,是长湖旁一道独具特色的风景线,更是荆州保护水环境、做足“楚文化”文章的生动实践。

随着整体城镇化的推进,“中德生态城”“中法生态城”的相继落户,生态文明理念深深融进纪南文旅区的“骨血”里。

纪南文旅区的发展,是荆州坚定不移践行长江大保护、保护“母亲河”的缩影。以“绿色规划”为引领,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文物保护与传承利用的关系,传承中华优秀历史文化,有力促进生态、文化、旅游三者融合发展。

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融入到发展中,荆州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和谐之美 绘就人水和谐新画卷

为恢复洪湖生态系统,陈玉翔和近3000名渔民,在“退渔还湖”治理中,开启了陆上新生活。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如何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促进人水和谐?荆州给出的答案是“为民治理,治理为民”。

这场“退渔还湖”始于2016年初。当时的洪湖市政府下定决心进行整治,做到“洪湖围网一亩不留,围网竹竿一根不剩,渔民全部上岸”。

“刚开始也不适应,但禁捕是为了保护长江,为了子孙后代,我们也要勇敢迈出这第一步。”陈玉翔用购房补贴、易地搬迁补偿和政府收购渔船的钱,购置了一套住房,如今每月有稳定收入,两个孩子也在小区附近的学校上学。一家人医保、社保全部落实到位,上岸后的陈玉翔一家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2017年,洪湖拆围18.7万亩;2018年、2019年完成大湖退垸95766亩;2021年1月底前,将完成剩余27390亩退垸;2021年2月,生态修复工程将完工。整治后的洪湖水质明显改善,从原来的Ⅴ类、劣Ⅴ类已提升至Ⅲ类。

监利市上车湾镇的李金阶也在去年底上交了自家的渔船,退捕上岸。按照政策,转产转业的渔民能得到渔船渔具征收补偿、转产奖励补偿、过渡期生活补助等补偿安置。

渔民上岸后,网箱被拆除,长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微笑天使”江豚在监利市何王庙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里自由生活,三五成群,时而在水中跳跃,时而在浪花中翻滚,数量持续增加。

全面禁止生产性捕捞是荆州开展长江大保护,实行退捕禁渔的第一步。今年6月28日,荆州在全省打响长江禁捕“第一枪”,颁布“最严禁捕令”,决定在荆州境内483千米长江干流、93千米长江故道实施全面禁捕,为期10年!

公安县埠河镇长江三八洲岸线与荆州主城区隔江相望。这片生态环境较差的老旧居民区,在今年被列入重点民生工程建设项目,实行整治复绿,沿岸种上了中山杉、樱花、海棠等多个景观树种,新木矗立,萌发盎然生机。

为再现水清岸绿生态美景,公安县结合实际,构建起河湖休养生息长效机制。“为了让河湖水库真正恢复‘自由’,我们逐步收回承包经营权,实行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河湖水体保护工作。”公安县水产局负责人说,要从源头上避免对水生态造成污染。

4年多来,荆州将水生态系统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全面加强全市江河湖生态环境治理和水资源科学保护利用,努力塑造人水和谐关系,初步走出了一条城市水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的发展道路——

实施中心城区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中心城区雨污混流改造稳步推进,7个主要黑臭水体基本消除,8个省级工业园区基本实现污水集中处理,14个地表水国家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达标率已分别达到85.7%、92.8%。

绿地映完璧,碧水绕古城。通过水环境治理和水景观建设,昔日的臭水沟、死水湖变为如今的清水溪、风情园。水,连通了荆州的血脉,彰显了荆州的灵气。

竞进之美 阔步踏上新征程

深厚的历史文化在荆州积淀,铸就了荆州人拼搏奋进的精神。长江奔腾不息,荆州的发展也在加速竞进:补短板、搭平台、凝人心、聚精神,昂首向前——

绿色交通建设,夯实发展硬环境。

再圆蓝天梦。今年10月20日,荆州机场试飞圆满结束,标志着荆州机场已具备民航飞机通航条件。老机场停航18年后再起飞,这不仅是荆州人的执着,更是荆州发展迫在眉睫的需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年来,荆州城市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一批重大交通项目“拉伸”着城市骨架。建设中的复兴大道实现了中心城区火车站、机场的无缝对接。(黄志刚摄)

铁路网纵横交错,重新定义荆州在全省乃至全国经济版图中的地位。2012年汉宜铁路通车,结束荆州没有客运火车的历史;2019年浩吉铁路通车,成为荆州新的“能源动脉”;今年9月,荆荆高铁动工,为荆州南下接入全国高铁通道预留空间。

过江通道打破南北阻隔的交通瓶颈。2018年浩吉铁路荆州长江公铁大桥建成通车,公铁两用,沙公高速从此经过,连接江陵和公安;2019年石首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衔接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同年建成通车的洪湖嘉鱼长江大桥成为武汉城市圈环线高速公路枢纽……5座已通车和1座在建的过江通道,将横跨江面,让天堑变通途。

“五纵三横”高速公路网络初显雏形。截至目前,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610千米,年底将达到700千米,人均里程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综合立体的绿色交通走廊逐步形成。

硬环境升级,软环境提升,构筑起荆州招商引资“强磁场”。

“我们大力推进‘一网通办’,深化‘一窗受理’,推行‘一事联办’,全力以赴优服务、促发展。”荆州市政务服务中心主任蒋时菁说,深化政务服务改革,紧盯企业群众办事的堵点、难点、痛点,狠抓落实,“就是要让政务服务像网购一样方便。”

环境优不优,企业、群众最有发言权。湖北昌裕恒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帅用“服务非常贴心、办事效率非常快”来形容自己的感受,“两年前,我来中心窗口办理生产许可证,排长队是常态,不同业务还要到不同窗口办理。现在有了‘一窗综合受理’,办事不用到处跑,确实方便。”

近年来,荆州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按照社会民生事务、商事登记、投资项目审批等9个类别分批推进“一窗综合受理”改革,一系列举措得到社会一致肯定。

营商环境的优化并未止步。今年6月,荆州对标上海、深圳等国内一流营商环境和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标准,出台《大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全面激发市场活力实施方案》,提出提升企业办事便利度、提供规范高效的政务服务、营造规范透明的市场环境、提供公平完善的法治保障等4大目标、32条重点任务。

将“软环境”打造成荆州竞争力的“硬招牌”,荆州明确提出努力建设政治生态好、用人导向正、干部作风实、发展环境优的“四个荆州”目标,推动荆州营商环境发生根本性、彻底性的提升和转变。

不负新时代,奋进新时代。荆州人将楚人筚路蓝缕的精神,转化为“比学赶超”的内生动力,在全市打响工业发展的竞进战。

9月27日至28日,荆州市2020年度第三次项目拉练如期到来,8个县市区和3个功能区的31个项目现场接受“考核”。这也是去年以来,荆州促发展的一项常态“测试”,建立起“大抓工业、抓大工业”的责任制。

项目拉练,动真碰硬,“逼”着各地不敢放松,在“强链”“育新”“提旧”上下苦功,激发出工业竞相发展的火热势头。

展望“十四五”,何光中说,荆州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抢抓发展机遇,保持战略定力,着力打造产业发展高地、生态保护屏障、综合交通枢纽、文化旅游名片、生态宜居城市,绘就跨越发展蓝图。

万里长江,美在荆江。蓝天碧水之下,荆江两岸,“干”字为先、拼搏竞进的号角已经吹响,绿色发展的新时代长江之歌激荡在荆州大地!(记者黄巍薇刘娟通讯员杨元洪石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