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有句名言说过,天才和疯子只是一步之隔,而圣主和昏君也会瞬间换位。这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当属隋炀帝杨广,杨广即位后,因为其父杨坚的功业已经达到了极盛,四海一统,天下太平,国力昌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隋文帝这位开国之君似乎没有给自己的儿子留下多少创业的空间,但是杨广不这样认为,在他看来父亲政治的最大漏洞就是没有完成帝国精神上的真正统一,因为从表面上看,隋文帝治下的大隋,虽然天下太平四海安宁,但事实上帝国的统一并不牢固,更何况隋朝开国到他即位已经发生了4次重大叛乱,而且大多数发生在新统一的地区,这标志着南方与北方在精神上还没有真正统一,帝国各部并没有真正融合,所以他提醒手下的大臣:历史是有惯性的,从平定江南到现在,大隋王朝的统一仅仅12年。

一、大力推行科举制

在此之前是从汉末开始的,近400年的分裂时期,在这400年间,由于中央权力的削弱,地方贵族势力获得了极大发展,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门阀士族政治。可以这样说,只要几个世家大族联合起来就可以更换皇帝,或者他们一旦失和,必然又会风火连天,战乱不休,更重要的是近400年的分离使得南方和北方形成了明显的差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广在继位之后一直大力推行隋文帝发明的科举制,要知道在科举制之前,中国政治一直是察举制,为官者多为豪门士族,但是杨广大力推行科举制就不再需要看家族名望做官了,而是尽可能公平平等的去选拔人才,那这样一来就触犯到了豪门士族的利益。

所以久而久之豪门士族对杨广势必产生怨愤,豪门士族阶层在王薄起义之初也已经起兵反抗杨广了,以隋朝开国功臣杨素之子杨玄感为首的豪门士族阶层趁杨广东征高丽时起兵造反,后来被镇压下去,但是从这也可以看出豪门士族对于杨广的统治还是比较有怨愤的。

二、开凿大运河

南方经济复苏,北方却土地贫瘠,南人认为北人都是杂种,粗鄙无文,北人却视南人为被征服者胆小懦弱,导致两地相视之,几如异族。在这样的境地下,没有多少人认为隋王朝的统一会持续多长时间,因为习惯了战乱与纷争的臣民们,在下意识里还在准备应付下一场背叛政变或者改朝换代。年轻的杨广知道要使帝国的统一从形式升华为精神,就需要一个沟通南北的大动脉,不但可以促进南北的物质交流,更可以促成南北的文化融合,只有这样整个民族才能神通气爽,血脉贯通,而建设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就是最好的渠道。

随后到了仁寿4年,百余万民工从家乡出发,奔赴通济渠,又过了9天,新的命令传来,九名大臣被派往江南,建造万艘巨船,以备5个月后的南巡之用,但这些都是建立在老百姓们的血汗之上的。而严格的工期要求,以打骂为主的主要手段严厉监工,长时间超负荷的劳动,恶劣的伙食加上医疗劳保设施的缺乏,导致大批民工生病甚至死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史书所载:“僵仆而立者十四五,死者十五六”,虽然有些夸大其词,但是相当高的死亡率肯定不可避免的存在,所以史家对杨广的非议并非全无道理,或者说显赫的功业并不能掩盖杨广政治中的致命缺点,杨广考虑的财政平衡、物资储备技术难题,却独独没有考虑那些提供劳力的底层民众的承受能力。

真实的杨广

杨广这些为政举措其实从后世角度来看都是非常不错的政策,利国利民的决定,但是他具体办下去的时候办错了,因为杨广太着急,太急于求成,这些政策都是需要历经数代人才能完成的举措,他妄图在有生之年全部实现,这根本是不可能的。

事实也证明确实如此,科举制一直到武则天时代才逐渐完善,到了唐玄宗年间才真正大成发挥出它的意义;高丽历经隋炀帝、唐太宗、唐高宗三代不停的征讨,才彻底征服高丽;大运河则用了唐朝历代皇帝心血去疏通开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广其实和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很像,他和李世民都喜好武功,都是以次子身份依靠军功而获得权力,之后都是靠铲除太子才获得了皇帝之位,只是两人在中间所使用的手段略有不同,但两人的际遇和雄心壮志是大同小异。

李世民为什么给后世留下了名言: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李世民在继位以后正是充分认识到了他和他的表叔杨广之间的相似之处,所以处处以杨广为镜,吸取杨广的不足和教训,所以李世民成为了千古一帝有道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