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年来,由于国际大环境的变化,美国加大对中国经济的围堵,把贸易摩擦和科技摩擦的枪口对准中国。新冠疫情爆发以后,国际上出现了对供应链中断风险的担忧。在此背景下,美国趁势纠结日本、澳大利亚、印度等所谓的“可信赖伙伴国”,构建名为“经济繁荣网络”的排他性国际产业联盟,矛头指向谁,想必大家应该清楚。这里做个假设,如果没有中国,全球产业链会变成什么样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中国在全球产业链当中的作用

进入21世纪以后,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而中国自2001年“入世”以来,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分工地位越发重要。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利用自身的优势建立了全产业链体系,成为全球供应链关键一环。

从制造业产值来看,2010年中国就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到了2019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高达3.9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日本、德国的总和,占全球的比重超过28%。可以说,过去十几年,全球供应链越发依赖中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有重要一点是,中国是拥有14亿人口的全球最大单一市场国家,比如煤炭、铁等上游产品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度超过50%;半导体等1/3的中间产品依赖中国市场;手机、汽车等1/4的下游产品依赖中国市场。也就是说,一旦产业链离开中国,也就意味着远离市场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日印澳动作频频,全球产业链格局会出现什么变化?

既然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拥有强大的优势,那么美日印澳能如何去替代?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为重构所谓的“经济繁荣网络”,美日印澳可谓动作频频,接连出台各类“组合拳”。

首先,在同中国经济“脱钩”的政策上四国共同造势,彼此协调呼应。4月初,美国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劳伦斯·库德洛呼吁,为愿意迁离中国的美国企业支付搬家成本;接着日本同样宣布斥资帮助日企将生产线从中国搬到其它地区;而印度政府在4月向1000多家美国企业暗送秋波,承诺对转移到印度的企业提供激励;并计划拿出约46万公顷的土地,专门用于吸收从中国转移到印度的企业和相关产业;到8月,日本、印度、澳大利亚计划组建“供应链联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推动重构新的地区经济网络同时,美日印澳还协调形成共同针对来自中国投资的政策。美国和澳大利亚早先就已经基于国家安全理由,对来自中国的投资采取了所谓国家安全审查的举措;而印度4月份修订外商投资政策,指出与印度“接壤”国家的投资,都必须事先经过印度政府的审批。

从四国的情况来看,美国、日本、澳大利亚都是发达国家,产业空心化已经比较严重,且劳动力成本高,因此想要让中低端制造业回流不太可能。只有印度比较适合承接来自中国的产业链转移。在9月初印度总理提议重塑全球供应链,当时就有印媒认为,印度想当全球供应链中国的“替代者”。

不过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印度当前还面临一系列制约制造业发展的难题,比如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工人数量缺口大,营商环境不稳定等。也难怪过去几年“印度制造”计划收效甚微,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一直上不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从短期来看,如果没有中国,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会出现混乱,这次疫情就是最好的“试金石”。年初因为疫情,电子信息、光通信设备、汽车、钢铁等中国制造业延迟复工,让全球产业链承受极大压力,比如韩国、日本和部分欧洲汽车厂商遭遇“零件供应短缺”危机,纷纷被破停产。所以,短期影响难撼中国制造地位。

而从长远来看,如果美日印澳等国真的能重构排他性的国际产业联盟,可以预见,世界整体产业链不会那么高效了,因为中国产业链所起的作用很难被单个国家替代,可能要被拆分到不同的地区和部分,具体出现这样的情况:欧美日依然会垄断高端制造业,而中低端市场或许会被拆分到印度、东南亚、拉美等地。

在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体系调整重构的趋势虽不可避免,不过经济利益仍是决定因素。资本是趋利的,企业也不傻,难道会不顾成本将制造业转移出中国,远离这个大市场?想必大家也清楚。所以,美日印澳这样的意图,恐怕只是它们的一厢情愿罢了,走不了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