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束文杰

编者按 合肥浮槎山东麓,有一条古老的河流,自北向南汇纳了两岸诸多小河之后,在中垾河口村汇入了巢湖。曾经这里是凹入的湖滩,历经数年自然变迁和劳动人民的改造,渐成通航水道。这条水道的目的地,即河流的六公里处,坐落着一个千年古镇——柘皋。不出意外,这条河因此得名“柘皋河”(古称石梁河、柘皋水)。本篇的主角是柘皋镇,故事即将开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皋河(摄影 | 陆新生)

史话柘皋

史话柘皋

不知有多少人与笔者经历相同,第一次见到这个地名时,曾错读成“tuo gao”,可能将“拓”与“柘”进行了混淆,就连上世纪九十年代出版的《柘皋志》中也多处印作了“拓皋”。今天这个读音是错误的,反倒是和她的古名非常相似——“橐(tuó)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皋(来源 | 网络图片)

“橐皋”是商周时期的部落方国。曾有学者提出,其应是群舒之一宗国故地,因系皋陶后裔(偃姓),为表怀念祖先而获名。春秋时期,楚国灭群舒。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吴王以伍子胥为大将,统兵伐楚,取群舒地。据《春秋》记载,鲁哀公十二年(前483),“公(与卫君)会吴(王夫差)于橐皋,吴子使大宰嚭请寻盟”,“橐皋”首次出现在史籍上。后世有志,将会盟之地记作“会吴城”,或称“会吴台”。今镇东12里板桥村有土丘,名曰“坛子山”,当地人称“塔子山”,相传是会吴古城址,后经省市考古所考证为东周末期村落遗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城遗址(来源 | 巢湖发布)

镇东三板桥亦有一座“晒书墩”。民间相传,孔子曾率弟子南游,路过三板桥时,“车倾,书落水,乃驻车晒书台上”。孔子又在附近月亮地上讲学,旁边有“一溪流水,清泓澄澈,常年不涸”,于是便得晒书墩、孔探桥、孔子台、听书港、洗砚池等地名。还有相传“孔子师项橐”便发生在这里,据此20多公里外的肥东撮镇亦有“孔子喟然叹曰‘地多一撮,书重百城’”的故事。然而,事实上孔子到过合肥是没有史料记载的,而那位项橐则是当时莒国(今山东日照)的一位神童。虽有附会之疑,但精彩故事的背后,不乏可见儒家文化对于柘皋的深远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书墩旧影(来源 | 资料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晒书墩(来源 | 古韵柘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书港遗址(来源 | 古韵柘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亮地遗址(来源 | 巢湖发布)

此外,在出土的包山楚简之中,又出现“矤叴(shè qiú)”一名,即“射叴”。据此,有学者著文猜测,历史上这块土地曾生活着一支以游猎为主的“叴”氏族部落,或者擅长于制造狩猎工具及产品,渐成贸易集市。读史可以丰富想象,史实还需后续考证。

秦时,橐皋为城邑,属九江郡。西汉,新置“橐皋县”,先后属楚国、淮南国、九江郡。东汉,废“橐皋县”,其地并入“浚遒县”(西晋时改“逡遒”,今肥东县石塘镇龙城社区)。三国,魏、吴在江淮交锋对峙,橐皋为两者争夺的重要据点。据《巢县志》记载,魏文帝黄初三年(222),大司马曹仁曾率兵万人驻屯阳河岗,并挖掘了三口古井(今称“九步三眼井”),其附近今有典韦衣冠冢。东晋,因战乱逡遒原住民被迫南迁,不久“慎县”自淮河以北迁置于此(今肥东县梁园镇),遂同逡遒故地入属慎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汉九江郡图(来源 | 资料图片)

隋开皇三年(583),改蕲县为襄安县(今巢湖市),橐皋来属。唐武德三年(620),置巢州,治襄安,领襄安、开城、扶阳三县。不久,七年(624),废巢州,并开城、扶阳县入襄安,更名巢县,改属庐州。《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唐曰橐皋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拍柘皋(来源 | 古韵柘皋)

宋代,镇名开始由“橐皋”因“讹”演变为“柘皋”。过程中亦有上文提到的“拓皋”,主要见于元代脱脱等人所著《宋史》、《金史》中。宋业高、王心源、杨福生《柘皋镇考释》一文提出,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庞恭孙有诗题为《闻虏人败于柘皋作口号十首》,是文献所见当时人最早使用“柘皋”者之一,距今有近九百年历史。无独有偶,这时柘皋再次成为了主战场,这次交战双方是宋、金,最为知名的是那场“柘皋之战”。正如上文那首诗名,那一年,金帅完颜宗弼率军十万南下,越过淝水,攻占寿春、庐州,驻扎在太平州(今安徽当涂)的刘锜率兵紧急渡江,并与赶来的王德、杨沂中部协同奋战,两军在柘皋镇进行激烈鏖战,结果金军惨败,遂向北溃逃,宋军乘胜收复庐州。当时,巢县为“望县”,设有十一乡二镇,其中二镇即指柘皋、石牌。据《宋会要辑稿》记载,熙宁十年(1077),柘皋镇商税1096贯997文,位列淮西镇第27;熙宁中,柘皋镇买盐4147贯81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金柘皋之战示意图(来源 | 资料图片)

自宋至清,柘皋镇随巢县,先后属庐州、无为军、镇巢军、巢州、无为州、庐州府等。民国初年,设立民政司,办理民政事务。民国十七年(1928),巢县第二区驻柘皋,辖104保、7047甲,11459户。民国十九年(1930),设立第二区区公所,委派区长,推行政令。民国二十七年(1938)夏,巢县政府迁驻柘皋镇。民国三十四年(1945),柘皋为巢县五镇之一,辖7保;同年8月下旬,巢县政府迁回巢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代 巢县境图(来源 | 资料图片)

1949年1月22日,柘皋镇获得解放;同年2月,巢县民主政府在柘皋镇成立(1952年2月4日迁回巢城),同时成立的还有柘黄区和柘皋镇。三年后,柘黄区撤销改设柘皋、清涧二区。1956年1月,清涧区并入柘皋区;次年2月,撤销柘皋区,7月恢复。1959年7月,撤销柘皋区,成立柘皋、庙岗人民公社,1961年6月恢复(辖有柘皋乡)。1984年1月4日,巢县撤县改市,柘皋区、镇改属新成立的县级巢湖市。1986年6月,柘皋镇与柘皋区合并办公,同年柘皋镇升为副县级。1992年,柘皋区撤销,原区辖柘皋、分路、峏山三乡并入柘皋镇。1999年7月,柘皋镇属巢湖市居巢区。2004年4月,板桥乡并入。2011年7月至今,柘皋镇属县级巢湖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8年 巢县地图(来源 | 资料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0年 巢湖市地图(来源 | 资料图片)

柘皋古镇

柘皋古镇

柘皋镇,拥有三千年悠久历史,位列安徽四大古镇之一。不过,历史上多次成为南北政权对峙前线,战火屡发殃及,很大程度上延缓或阻碍了城镇的发展。直到明末清初,柘皋街道建设开始形成一定规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闸街(摄影 | 束文杰)

柘皋镇的发展,离不开交通因素。《安徽公路史》据楚怀王六年(前323)的《鄂君启节·车节》指出,早在战国时期,当时便有一条从“鄂”出发,经过今天的湖北、河南、安徽等省,最终抵达“郢”的车道。其中有“庚下□(蔡),庚居鄛(巢)”一句,《柘皋志》则进一步提出,该车道自下蔡南下,过橐皋,往居巢。但居巢故址素有争议,“过橐皋”亦存疑。又据《巢县志》记载,明代洪武年间,设有高井驿(今夏阁镇高井铺),后迁至柘皋镇西街(邮电支局东侧)。清代,驿丞吴承芳在城隍庙左侧建有“马驿公馆”。这条驿道从合肥而来,横穿柘皋镇,向东去往巢县。除了这条交通要道外,还有数十条道路连接周边集镇及邻县。光绪三十一年(1905),柘皋镇始设邮局。民国十五年(1926),柘皋为二等邮局(1934年和1948年,先后改为二等乙级、三等甲级邮局)。民国十九年(1930)6月,合浦公路筑成通车,始设柘皋汽车站。抗战爆发时曾遭下令毁坏,抗战胜利后修复通车。水运方面,文首已有所提及,到了民国时期,伴随着淮南铁路的开通,“港口水运逐渐衰落”。今天的柘皋,芜合高速、312国道、329国道、215省道等穿镇而过,商合杭高铁全线通车,柘皋站正式运营,柘皋港通湖达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柘皋站(来源 | 今日头条)

早在唐宋时期,柘皋便已成为了江淮地区重要商业城镇。清末民初,柘皋镇商业辐射更是达到了顶峰,商铺近千家,年销售额超巢城。鼎盛之时,“人文荟萃,商贾云集,车载马驮,熙熙攘攘,喧夜闹声不绝”,时称“不夜城”、“小南京”。据相关调查,1936年柘皋镇拥有较大商铺326家,包括了杂货店、茶酒馆、服务业、布店、酱坊、糖坊、茶叶店、匠铺、烟业(黄烟店和烟厂)、粮油棉土产行、药店(含诊所)、土膏店、当铺等数十种行业。解放前,亦有70多家私营作坊。除了本地商贾外,还吸引了一大批省内外客商前来“棒场”,古镇上曾设有江西会馆、福建会馆、徽州会馆、合肥会馆及广潮帮等。抗战期间,柘皋商业遭到破坏。抗战胜利后,商业时兴时衰,市场起伏不定。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柘皋商业市场逐步得到了恢复、振兴和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街上的商号(摄影 | 束文杰)

最后,来说一说闻名遐迩的柘皋老街。清代晚期,柘皋镇有“九街十三巷”,即东街、西街、十字街、河东街、河西街、北街、北门外大小街、上湾街、下湾街,以及刘大圣巷、四老巷、升福巷、高井驿巷、河西大巷口、小巷口、河东巷、北门大街巷、小街巷、大观园巷、茹家巷、徐坤大巷、牛市巷等。据民国三十五年(1946)《巢县分乡详图》附《柘皋街镇图》标有,东大街、十字街、西大街、北门大街、河东大街、河西大街、后街等。另据《柘皋志》附《柘皋镇街坊示意图》标有,北闸坊、仁圣坊、伍英坊、佛祖坊、升福坊、珍珠坊、太平坊、仁寿坊、大慈坊、福德坊、降福坊、乐岁坊、紫金坊等。解放后,先后又新建了石梁街、鼓楼街(新街)、珍珠街、大桥路、大慈路、农贸路、河下线路、龙庙路、东岳路、探花路、金巢大道、阳光大道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6年 柘皋街镇图(来源 | 资料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皋镇街坊示意图(来源 | 资料图片)

今天,我们所称的柘皋老街主要是北闸街和桥西街。北闸街,原北街,南起十字街,北至北闸口,原长480米,今长230米,街宽4米,现存古民居建筑600多间,被誉为皖中地区保存最好的明清古建筑群。2007年,北闸老街被纳入首批原地级巢湖市文物保护单位(今合肥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2月,入选第二批“安徽省传统村落”名录。2018年,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桥西街,玉栏街(原老长街)一部分,文革时曾更名“红卫街”,全长约1000米,街宽3—4米。2015年,桥西街入选巢湖市不可移动文物。过去的老街,街道用条石铺成,中间高两边低,形同鲫鱼背,横石之下是条阴沟。街道两侧,房屋紧邻,门面商铺两三间,上有阁楼,敞开式板门,两侧山墙砌有“封火墙”;店后有住房、库房或者加工作坊,纵深一般三进,亦有延伸四至六进;街后民居比较简陋,土墙瓦顶或者土墙草顶,位置隐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闸街(摄影 | 束文杰)

行走老街

行走老街

己亥十月金秋,与好友同游古镇柘皋。行走北闸老街,虽经修缮改造,细微观察依然可见岁月的留痕,两侧墙壁上书写的字号,仿佛在讲述着一个个传奇故事。老街居民笑着交谈些什么,目光突然转移到笔者手上的相机,话题似乎也在悄悄改变。笔者没有继续留意,好友在拍短视频,没敢过多打扰,继续向深处走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闸街(摄影 | 束文杰)

老街的中段有一座老当铺,“省保”名录上记作“柘皋李氏当铺”,门面南边一间则挂着今人牌匾“李鸿章当铺”,中央门框上有残损的“公和典”字样。走进当铺内,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大的木制柜台,以及一件照着幽幽白光的匾额。当铺的其他部分主要是古镇历史和当地农具的展览,前者在上文中已作较详的介绍。走进中院,门面后侧的雕刻十分精美,上书有“左宜”、“右有”,出自《诗经·小雅》,形容才德兼备,则无所不宜。中院之内,还有一口古井和一座水缸。不知当铺为何不开大门,于是阁楼天井被游人忽略,两棵芭蕉尽情享受古宅里的安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和典(摄影 | 束文杰)

出了当铺,前进不足几步,又转而拐进了深巷。与修缮后全新面貌的老街不同,街后的人家却呈现比对鲜明的“旧”,旧屋、旧园、旧门牌,还有一条悠长的旧土路。北闸街还有一座“特别”的建筑,西洋风的基督教堂。再往前人愈来愈少,于是还没等到闸口便进行返程。来古镇之前,以为只有北闸街,好友告诉笔者,还有一条桥西街。北闸街口向西是滔滔不绝的柘皋河,连接二街则有一条玉栏古桥,民间相传有朱元璋与“遇难桥”的故事,可惜旧桥作古,新桥代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闸街(摄影 | 束文杰)

桥西街的风貌与北闸街大致相同,只是现存状况稍差一些,其间亦有数处盖了新房,显得格格不入。有些老屋损坏严重,仅留有大梁及主体结构,屋顶被掀起大半。本已苟延残喘,一条水泥乡道又横切了老街。这条老街上具有特色的商铺字号,也比北闸街少了许多,大多遭到后来居民的铲清或者覆盖。好友介绍说,桥西街上曾有诸多古宅民居、商铺字号以及寺宇庙堂,特别是柘皋城隍庙,曾是老巢县三大城隍庙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街(摄影 | 束文杰)

桥西街的游人不多,也许大家都是奔着北闸街来的。当然,要不是好友的指引,笔者也差点错过这道风景。北闸街可以参观的也很有限,也许古镇刚刚修缮不久,很多小景点正在筹备之中。正如笔者在街上拍照,某刻被街旁小店里石捣臼所吸引,店主见状带领笔者进了隔壁门面,指着一堆农具开始大谈起来,说是准备建起一个民俗展览馆,那些农具除了一部分常见的,还有少量当地独有的,若是有心,好好一番策划,倒是可作老街小景。北闸街和桥西街还需进行合理的“连接”和整体规划,从“李鸿章当铺”到“北闸老街”,再到“柘皋古镇”,以点到线,以线到面,再上升到正在建设的“环巢湖国家旅游休闲区”,这样将更加有利于柘皋文旅的推广和发展,带动地方经济的活跃和繁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街居民(摄影 | 束文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街上的石捣臼(摄影 | 束文杰)

还有一句

还有一句

游览结束后,好友特别提了句,希望笔者能够出一篇游记,通过游人的视角,再看老巢县,再看古镇柘皋。单篇游记没有头绪,单谈“行走”又没有头尾,索性将柘皋史话的分享与古镇游记相融合,遂得本篇。笔者水平和所掌资料有限,欢迎大家多多批评,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参考:《鄂君启节》、《读史方舆纪要》、《宋会要辑稿》、《宋史》、《金史》、《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安徽省志》、《安徽公路史》、《安徽分县图》、《庐州府志》、《合肥通史》、《巢湖地区志》、《巢湖学院学报》、《巢湖市志》、《巢县志》、《巢县分乡详图》、《柘皋志》、安徽老照片馆、最忆是巢州、银山智人、往期文章、网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