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签约账号【历史大学堂】原创内容,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签约账号【历史大学堂】原创内容,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电影《花木兰》上映之后,一直备受争议。很多人都觉得,这部电影对于中国传统的花木兰的故事解读未免太过奇葩,说白了,就是编剧给人的感觉,就是完全不懂中国历史,这完全就是一个披着中国元素外衣的好莱坞故事。

不过在花木兰的差评背后,实际上暴露出的问题,就是西方视角中的中国文化,似乎和我们理解的“很不一样”,那么西方眼中的中国传统故事到底是什么样的?西方思维里面的中国文化又是什么样的?我们不妨一起来探究一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图_ 《花木兰》刘亦菲版

中国文化的西方解读

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这里我们首先得界定一个范围,我们传统的东亚文化圈,包括的国家有日本朝鲜越南以及我国。这些国家的文化理解是大致相近或者相同的,所以在解读上实际并不存在多大的差异,日本的很多汉学家在分析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历史方面甚至比我国的学者更加精深。

但是在西方的视角里面这就完全不同了,西方眼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就相当的复杂,既包括了我们古代的各类文学和艺术作品,还有我国古代的各种“哲学与宗教”。在西方的解读里面,他们很容易就套用西方常见的概念进行理解,其实这是人类的本能,毕竟类比是最容易让人理解的方式,比如我国学者也经常用我国的“战国时代”来类比当今的世界格局一样。实际上,西方学者用西方的概念来对我国文化进行类比的时候,也很容易就进入所谓的“西方思维”,进而让我们产生一种不知道这帮人在说什么的感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图_ 1966年,何梦华导演的香港邵氏电影《西游记》剧照

比如说西方学者解读我国的西游记的时候,就有很多和我们不一样的见解。西方翻译西游记的亚瑟韦利表示:西游记中的唐三藏代表普通人,孙悟空代表天才,沙僧代表诚意,而且在西方人的翻译里面,西游记不叫西游记,而叫做《猴》,完全突出了以孙悟空为主体。

其实这就和西方盛行的个人英雄主义思维有很大关系,孙悟空的“天才”,充满了超级英雄的感觉,至今还有不少西方学者在如何看待西游记这一问题上与他相同。所以当你好莱坞拍摄《功夫之王》的时候,就完全把孙悟空当做故事主体,唐僧等一概没出现,原因就是如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图_ 《功夫之王》剧照

我国学者对于西游记的研究,普遍关注的有其强大的艺术性,还有强大的内涵,一般解读都是西游记突出了不畏艰险,努力拼搏,对抗强权的精神。所以我国拍摄的西游记电视剧,也是着重突出了师徒四人的努力,孙悟空的各种机智应变,对于整个西游记的解读来说,一般我国人的侧重点是团队合作和集体主义。

但是在西方人的眼中,西游记就是一个由孙悟空主导的行动,说白了,个人能力是大于团队合作的,而且西方人更加关注西游记背后的象征意义。比如亚瑟韦利就认为,西游记里面的玉皇大帝和众神就是影射现实世界的封建秩序,当然我们也有不少人是这么认为的,但是和我们普遍认为的孙悟空最终走上正道——取经之路不同,他认为孙悟空是屈服了,颇有些与网络小说《悟空传》相似之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图_ 明代西游记插图里,孙悟空的形象

忍痛割爱与历史源流

因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始终都是存在一定的障碍,所以很多中国文化的精髓都被西方理解不了。比如翻译水浒传的时候,很多诗词都被放弃了,因为中国的古代诗词一旦变成符号化的英语,那就彻底变味了。

花木兰之所以在西方的知名度反而比红楼梦等还高,主要就是花木兰的原诗比较简单,西方人好理解。复杂的传统文化内容翻译完了就索然无味,而且还可能产生很多诡异的理解,比如托尔斯泰就错误的认为老子的思想是拯救人类的良方,他觉得道家宣传的无为和自然的概念基本上和非暴力不抵抗一个意思,所以当他听说中国在努力发展现代化对抗列强入侵的时候反而给予了负面评价,认为中国人就应该以无为来对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图_ 伏尔泰(1694年—1778年),法国

这类错误理解在伏尔泰的身上也相当明显,由于翻译的误差,伏尔泰眼中的中国是一个非常优秀先进的国家,他只看到了科举制度的优秀一面,但是完全不了解科举制度本身的问题,僵化的八股文对于科技的抑制,对于知识分子思维的禁锢基本上是充耳不闻。

相似的还有黑格尔,他对于中国的历史曾经下这样的判断:中国没有历史,中国历史就是朝代循环。但是作为辩证法的发现者,黑格尔实际上也应该反思自己的思维方式里面有没有包含历史的进步性思考,实际上中国古代虽然发展缓慢,但是历朝历代相比前朝都是处于进步状态之中,朝代之间的生产力发展和国力发展是客观存在的,实际上他们的各类偏见与诡异的思维,都暴露出整个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根本障碍,也就是思维方式的不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图_ 《满城尽带黄金甲》剧照

用西方的思维去类推东方文化和用东方文化去类推西方的概念,都是很容易进入误区的,当年张艺谋导演的作品《满城尽带黄金甲》,就让西方观众大呼不解,这篇作品的内容虽然出自雷雨但是实际上很刻意的去靠近海姆雷特的故事,然而西方观众眼中的欧洲宫廷与中国古代的宫廷完全就不是一个概念,他们无法理解人物关系和剧情发展也就是情理之中了。

在西方历史之中,他们缺乏一个强有力的大一统的王朝,没有我国古代那样态度鲜明的集权观念,从中世纪的骑士传说,到现代的超级英雄,实际上西方文化都是以个人英雄主义为核心的,东方的集体主义文化讲究要以集体利益为主,即便个人有成就也不能脱离集体,但是西方是要突出个人,这就让我们看到的花木兰电影中似乎只有花木兰智商在线,到处开挂。其他人简直是智商欠费,尤其是皇帝,各种迷惑行为让人无语,但是只要我们看到西方文化的关注点,就不会觉得有什么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图_ 宋江(1073~1124),字公明,绰号呼保义、及时雨

在西方视角中我国的传统故事,水浒传是宋江的个人秀,西游记是孙悟空的个人秀,所以西方眼中三国演义才是最经典的作品,因为三国演义之中近妖的诸葛亮和仁义无双的刘备,是最符合西方思维的。

以上这些都是非常顺其自然的西方视角,当然,很多西方汉学家对于中国文化都研究了数十年,甚至很多人的汉语说得比一般国人要好得多,但是他们的思维始终无法融入我国的古代文化之中,这就像我国很多人尽管在西方生活多年,也还是住在唐人街是一个道理,说到底,中国人的故事,还得是中国人来讲,才最有味道。

作者:青词妙手 校正/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

【1】王丽娜《中国古典小说戏曲名著在国外》,

【2】王丽娜 朱学勤:《中国与欧洲文化交流志》

【3】殷陆君《<西游记>西渐记》

【4】袁家群《三国演义与西游记》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