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新媒体与品牌传播创新应用重点实验室

本期作者

重度嗜睡患者

本期关键词

社交炫富 | 消费主义 | 身份构建

近日,一位名为“李中二”的自媒体人号称自己潜入了上海名媛群,并做了半个月的中国名媛观察者。之后,他以一篇图文并茂的“名媛”观察报告喜提微博热搜榜第一。

据文章所称,加入该名媛微信群需要缴纳500元的“入会费”,然而,作者入群后才发现,这个所谓的“名媛群”只是个高配版的拼多多:4人合租一个名牌包,40个人拼单一间顶级酒店,60个人拼团法拉利……这个“魔幻”的名媛群如同一个朋友圈文案加工厂,“名媛们”摆着同一个包,朋友圈定位在同一家酒店,甚至丝袜都是同一双,而她们如此大费心思的策划包装只是为了打造自己的上流人设,进而吸引真正的有钱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什么会出现“名媛群”奇观?

1、被观看的表演者:以“名媛”朋友圈进行自我身份构建

著名英国社会学学者阿伯克龙比(Abercrombie)和朗斯特(Longhurst)曾提出著名的观展/表演范式,指的是人们所看到的世界如同一场盛大的表演,每个人作为观众观看着别人的表演,同时也在生活这个舞台上表演着理想化的自己。媒介技术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了观展/表演范式的内涵,朋友圈逐渐成为生活的重要舞台。由于朋友圈的构造成本较低——只需要图片与文字,加之现代人社交更具区隔感。因此相比起自身形象管理,人们更乐意打造出一个理想化的朋友圈,以此优化自己在他人眼中的表演形象,从而提升社交圈层门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海“名媛”亦是如此,他们煞费苦心地拼单、合租,也只不过是为了几条看起来“高大上”的朋友圈。就算所有的高级包、高级酒店换来的仅仅是点赞与评论,他们恐怕也甘之如饴,因为在打造朋友圈的过程中,他们完成了自我“名媛”身份的构建。更重要的是,当“名媛”身份同时被他人认同时,他们会进一步加深这种看似精英的自我身份认同感。个体与想象性世界的关系在整个过程中被激发、被认同,进而促使下一次行动的产生。与此同时,“名媛”的人设也为她们提供了一张上流阶层的入场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朋友圈式炫富:消费主义与社会拥堵之间的悖论

我国在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伴随着全球化的同时展开,这使得西方资本主义逻辑迅速传入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西方消费主义方式进一步杂糅于我国传统的消费观念之中。在这一阶段,个体以往被国家计划经济抑制的消费欲望被全面释放,从而产生了“炫富”行为、追捧奢侈品热潮、上瘾性浪费和叠加性浪费行为等一系列极端的消费异化问题。

在消费主义的影响下,人们开始向往富人阶层的精致生活,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渴望打破阶层壁垒,实现阶级跨越。但是,中国的社会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伴随着社会拥堵问题,主要表现为社会阶层尤其是青年阶层的固化与停滞。实质上,社会拥堵现象、青年阶层固化在中国转型期十分普遍,特别是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等大城市,数以百万计的“蚁族”青年徘徊与等待在上层社会的大门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此背景下,年轻一代采用拼单、打包购买素材等方式进行“朋友圈式炫富”的行为就显得有理可循了。他们以朋友圈进行自我形象包装,以展现自己独特的品位、昂贵的生活,这是强烈的上升欲望与难以突破的阶级晋升之间达成的“和解”,朋友圈中的“名媛”不过是社会停滞下年轻人的心理投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公众虚荣依赖:媒体晕轮效应+社交媒体分享的双重催化

自网络媒体迅速崛起之后,互联网逐渐成为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的媒介载体。特别是电影、电视及网络媒体的发展,以及西方传媒文化在中国的广为传播,对受众的消费观念和价值取向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我国学者阎云翔在《中国社会的个体化》中如是说道:“大众媒体同时也积极地倡导商品崇拜和无休止的欲望。这主要是通过不断报道富人中的时尚、生活和炫耀性消费来实现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方面,媒体对富人阶级的报道产生了晕轮效应,让人们对精英阶层及其生活产生认知偏差,片面地以为奢侈品与高消费是上层阶级的“标配”,进而形成对商品特别是奢侈品的盲目追捧;另一方面,社交媒体的分享本质让越来越多的人拥有自我表演的舞台,他们在微博、朋友圈、小红书等平台上分享穿搭、护肤、美食等内容,当同质化内容充斥着各大社交媒体时,上层生活似乎被她们所定义,仿佛“名媛”们就应该在高档酒店身着大牌服饰品尝精致的下午茶。大众媒体不加选择的报道与社交媒体的过度分享同时催化了人们的物欲症,在这个过程中,那些真正打破阶级壁垒的“精英”们,他们最重要的奋斗精神与可贵品质却被人们有意无意地忽视了。

全网群嘲下对“名媛群”的再思考

1、文章真实性引争议,自媒体如何秉持新闻专业主义

该文章被大量浏览甚至被“顶”上热搜后,观察者网迅速向文中提及的高档酒店进行求证,然而该酒店客服人员对此事予以否认,并称酒店不允许单间客房有多人拼团,且入住酒店需要刷脸和刷身份证。随后观察者网试图联系文章作者“李中二”,但未得到对方回复。这就让这篇文章的真实性大打折扣。之后有细心的网友发现,在该微信群中发言活跃的“名媛”们连标点符号的使用习惯都出奇地一致:所有发言者只会在疑问句使用标点符号,而其他句式均无标点。观察者网进一步提出疑问,为何几十个互不相识的人可以轻易地加入具有风险的酒店拼单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让人不禁疑惑,该篇自媒体文章是否为营销所做?而自媒体的新闻真实性又如何保证?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与传统媒体相对应的新媒体从边缘走向了中心,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而自媒体时代的另一面就是新闻失真现象的广泛存在,自媒体为了吸人眼球,不惜夸大内容甚至凭空捏造,这或许源于自媒体时代下“把关人”的缺位及自媒体人自身素养的良莠不齐。但另一方面,自媒体时代让每个人都是“发言人”,新闻真实不再只是被动接收的认知结果,更意味着亲身参与的传播过程,新闻在大众视野下不断接受质疑与修正,进而趋近真实。

2、“名媛”的污名化扩大性别的二元对立

上海名媛群的出现让“名媛”一词再度翻红,网友们对原有的文章文本进行了解构与重构,各大名媛拼单的衍生文案应运而出,全网陷入了一场“名媛拼单”的狂欢。网友们以戏谑的方式拼上班、拼奶茶、拼羽绒服,“名媛”成为了调侃必用的社交货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实际上,“名媛”一词已不是第一次被全网群嘲了,从华谊总裁王中磊之女的“农民论”,再到郭富城之妻方媛背后的“名媛产业链”,人们在心里似乎将“名媛”与“虚荣”、“炫富”等负面词语画上了等号。而网友这种看似无意的文本再创造游戏无形中污名化了部分女性群体,以至于使真正热爱分享生活的女孩子被无端揣测与误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翻阅这位“李中二”自媒体人的公众号,你会发现他热衷于讲述各类“绿茶”与“渣男”的故事,并且其标题都有借性别对立博眼球的意味,如“一封来自绿茶的分手通知”,“当代绿茶实录:婚前不买房,你凭什么娶我?”等等。随着阿姆案、张培萌家暴等事件的曝光,男女之间的性别矛盾被一再提及,媒体对此类事件的集中报道构建了一种拟态环境,导致人们对性别问题过于敏感。“上海名媛群”的出现,更是加深了大众对女性的刻板印象,但精修人设并不是女性或是男性专属,比起他们,或许我们更应该关注阶级晋升无门下的装富分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魔都“名媛群”横空出世,看起来像是一场荒诞无常的“拼多多”闹剧,究其根本,是消费主义影响下,处于社会拥堵的青年阶层进行理想自我构建的表演行为。在大众媒体与社交媒体的双重作用下,人们被压制的物欲不断被激发,从而形成了对富人阶级的盲目追逐。同时,“上海名媛”的存疑也提醒我们不应对媒介信息偏听偏信,如何提高自身媒介素养是信息爆炸时代下每个人亟需思考的重要问题。

吴曦 | 文字

赵锡露 | 编辑

罗玉清 | 责任编辑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