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旅游已经成为国人生活中常规的休闲方式,景点打卡为各大旅游目的地带来丰富的营收。但是随着旅游行业不断发展,一些不良的“宰客”现象也成为行业整治的重点内容。但是在普遍逐利的商业环境中,总有人不惜“顶风作案”,为了短期的利益,直接败坏整个运营市场的情况也不少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前网上有报道引起小编的注意,文章记述了白鹿原景区被爆料“宰客”现象始末,一晚普通的面当时竟然卖到50,而且还克扣数量,完全是消费景区名声来宰客。事件发酵后,引起了较大范围的声讨,同时也激发了民众的抵触心理,如今回访白鹿原景区,发现景区不复当年繁盛景象,让人不禁唏嘘。有网友评论再多的《白鹿原》作品也撑不了给人这么造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像白鹿原景区这种情况在全国范围内都有不少的案例,像以雪景闻名的雪乡风景区也因为宰客现象,被游客曝光到网上,后来在网上引起广泛的讨论,以至于相关部门介入,整顿了商户经营情况后,依然无法完全挽回“民心”,甚至被指责和稀泥。其实事件发酵到这里基本反映了景区行业普遍的问题和恶性循环。当然由于整个大环境都跟风“赚快钱”后,事件发生的多了,游客心有不满,虽然暂时不发作,等积累到一个情绪点,再有一个典型事件做引爆点,舆论自然就烧起来了。事情有了一后,难免会有二三四···,最后只能陷入消费者不信任,然后人走茶凉。这里不是消费者不宽容,真是怕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景区依托独特资源收取一些利益是可以接受的,但由于市场运营导向不到位,现在几乎所有的涉及旅游的从业者都想着一次多挣点,在一年仅有的那么几个旺季,好好把游客一次性“薅干净”。在这样的风气下,不仅是对市场持续性发展具有不良影响,也直接败坏了景区的IP。要知道游客是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者,想要搞好旅游业,提升当地经济收入,不是薅完游客的羊毛,而是怎么建立两者的和谐共赢。游客得到好的服务自然会给出相应的报酬,但景区宰客往往是本末倒置了,才会引发大范围的公共舆论讨伐。当然这个问题也涉及到很多其他因素,但无论如何也不应该成为“宰客”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