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说过:“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一个世纪已然离去,但鲁迅先生的精神光芒仍然普照着一代又一代人。以前从不知道,为何身材短小,留着浓密胡须,一袭长衫,一只烟斗的鲁迅先生,笔下会迸发出如此犀利的文字来。

现在来看,就像他说的,他是真正的勇士,国家黑暗,他弃医从文,知道中国需要救的,从来不是身体,而是精神,中国人腐朽的,从来都是几千年来一直深藏在骨子里封建腐朽的思想,从来要改变的都是人们的思想与灵魂。

因此,他清楚知道文字的力量,奋不顾身地弃医从文,拿起笔杆与之抗争,与黑暗社会做为敌,力图拯救社会。也正是因为如此,即便在去世时,也是各类名人相送,送行队伍排到十几里,场面一度极为盛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心向文

鲁迅先生说:“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他向来都是一个勇士,敢想敢做。

1902年,鲁迅留学日本,为了是学习医学和技术,拯救国人,然而在此期间,发生了一件事,当时鲁迅作为一个留学生,平均成绩在65.5,而外国人却污蔑他,认为他作弊,觉得一个积贫积弱而又封建的国家,哪里有什么聪明的人。

鲁迅被这一事件点醒了,后来偶然看到一部纪录片中,木然空洞的中国人看到自己同胞被日本人杀害,却无所觉,这一次,让鲁迅彻底明白了,中国人要治的不是身体,而是像木头一般的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后,鲁迅果断的弃医从文,走上了一条文学道路,自此开辟了自己的文学生涯,他要拯救国人麻木不仁的灵魂,改变这个荒唐而又黑暗的世道。

后来他发表的《狂人日记》,成为了中国白话小说的开山之作,又后来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经典的人物,比如阿Q,再比如孔乙己,祥林嫂,个个都是当时封建社会的典型代表,鲁迅用自己犀利的文字,讨伐社会,挽救还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的灵魂。

他笔耕不辍,“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这样形容自己的时间。他从1906年开始写作,几十年的人生生涯里,一共写了700多篇创作,共计1000万字,是真的一生都在文字领域生涯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血荐轩辕

鲁迅说:“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他在《自题小像》中,说出了要把自己的心意寄托给人民,然而人民却难以察觉,那便愿意把他自己毕生的精力托付给祖国。

对于爱国,每个人有不同的表达,艾青说:“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鲁迅则说:“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愿意服务大众,却坚决不屈服敌人,他笔杆子,书写当下对政局的腐败无能,嘲讽鄙夷,他从来都是腰杆挺直,倔强无谓的。

1927年初,在广州在中山大学担任文学系主任的鲁迅,一边任课一边进行自己的文学创作,然而这一年的四月份,鲁迅经历了一场腥风血雨的洗礼,因为没有营救出自己的学生辞职,回到上海定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早在之前,鲁迅在北京就已经得罪了权贵,“因为做评论,敌人就多起来,北京大学教授陈西滢开始发表这‘鲁迅’就是我,由此弄到段祺瑞将我撤职,并且还要逮捕我。我只好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做教授。”

还因为在三一八惨案中,鲁迅奋笔疾书,写下《记念刘和珍君》,鲁迅和段祺瑞政府展开抗争等,种种原因,鲁迅不得不离开北京而前往他乡,辗转来到厦门,却依旧免不了权贵的鄙夷和白眼,后又到广州,最后定居上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还在《记念刘和珍君》中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一段话,“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显然,鲁迅是前者,在众人沉默之时,用自己羸弱的臂膀,支持起整个国人精神理想的一片天

他爱国,爱人民,服务大众,即使笔杆子很轻,但他所书写的,却有千斤重,是直击人心的文字的力量。他用笔杆子,用他的倔强,传达自己的爱国精神,“我以我血荐轩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甘为勇者

鲁迅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变成了路。”世上的每件事都缺少敢为天下先,敢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而鲁迅,独独活成了这样一般的人。

说他敢为天下先,是因为他勇敢,是个勇士。他笔下所写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是现代白话短篇小说的开山之作。在旧社会残余依旧遍地,封建思想笼罩的当下,鲁迅不退缩,不后退,他拿着的笔杆子就像一把锋利的利刃,直击人心。

鲁迅一直是个孝顺的人,他说:“不孝的人是世界最可恶的人。”因此,当初在日本留学的他,听到母亲“重病”,立刻回到家乡,却没想到是母亲以病重之名骗他回乡结婚,因此鲁迅虽遵从了母亲的意愿,却在结婚四天后,毅然决然地回到日本留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在北京教书,鲁迅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结识了许广平,并且在后来于上海定居时,光明正大地选择了公开自己和许广平两人的恋人关系,他不顾世人的目光,只为了能够给许广平一个交代。

但对于乡下的妻子朱安,站在女性角度来讲,她也是个受害者,她并没有做错事,而是世道如此,她只管逆来顺受,和众多当时的国人是同一种心理诉求。

鲁迅他冲破伦理封建的束缚,他总认为,在乡下的妻子朱安本就是母亲封建思想的强迫下而娶来的,并不是他真实的意思,他讨厌甚至厌恶封建礼教对人思想的迫害,他从来想得都是怎么把被荼毒的人救出这水深火热的地狱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就算对许广平表达爱意,不仅是出于一个人对一个人的钟情,其中也包含对鲁迅对“新事物”的接受,比如许广平就是新式教育出来的人,有着新思想。

鲁迅从来就是这样一个人,对待作品是这样,对待家庭也这般。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世上缺的,从来都是领路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此这般,为国家为社会亮出笔杆子,直戳人心的勇士怎能不令人敬仰。他自己说,“我好像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他孜孜以求,却不求回报旧社会即使再黑暗他也像引路人一般,走在人们前头,为大众指引正确的路口。

1936年10月的上海,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鲁迅先生在上海的家中逝世。

听到这一消息时,全国上下都震动了。四面八方的百姓纷纷赶往上海,为的就是送一代文学巨匠――鲁迅先生最后一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己的学生胡风和张天翼,黎烈文、吴朗西、陈白尘、巴金、黄源、鹿地亘、肖乾、聂绀弩、欧阳山、周文、孟十还、靳以、曹白、萧军,在当时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将鲁迅先生的棺材抬出,并且国母宋庆龄以及当时的北大校长蔡元培亲自扶灵

他是一代人的“主心骨”,即便在逝去时,他的灵柩上面就盖了一面大大的旗帜,上面就写了“民族魂”。这是对他一生的概括,像一道光,把国人从堕落的黑暗中一步步拉扯进光明中来。

小结:

鲁迅先生的厚葬,见证了他生前的地位是无与伦比,不可超越的。鲁迅先生的逝世,不仅仅是是文学界失去了一位巨人,还是整个中华民族失去了一个顶天立地,唤醒国人的顶梁柱。但,鲁迅先生是民族魂,他的精神永存,留存在世人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