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8月29日,张抗美和十三名北京知青一起来到了陕北的杨家河大队,他们是来这插队落户锤炼革命意志的。这十四名北京知青都是六八届初中毕业生,他们原本要去北大荒或新疆建设兵团插队落户的,因为年龄问题和种种原因未能如愿,最后只好选择了条件艰苦的陕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京知青在陕北(资料图片来源网络)

这十四名知青中张抗美的年龄最大,十八岁。最小的两名知青十六岁,一名叫李成栋,一名叫王景山。其他的那十一名知青都是十七岁,其中有六名是女生。

张抗美家的条件不是太好,他下面有两个弟弟,一个叫张援朝,一个叫张国庆。张抗美的父亲是环卫处的掏粪工人,他母亲在一家火柴分厂糊火柴盒。

来到陕北后,这十四名知青被分派到两个生产小队,一个小队四男三女七名知青,他们统一安置在了杨家河大队新挖的那两孔土窑里,六名女知青住一孔土窑,八名男知青住另一孔土窑。这两孔土窑在五月份就提前挖好了,是为到这插队落户的知青们准备的。土窑里有火炕,有锅灶,就连碗筷和菜盆都准备下了,可说是生活用品一应俱全。这十四名北京知青虽然分在了两个生产小队,但他们都在一起吃饭,上半月一队安排一名社员为知青们做饭,下半月二队安排社员来做饭,半个月换一次班。

杨家河大队离黄河不太远,那里的耕地还算富足,全大队不足四百口人,共有两个生产小队。村子周围的土地多为坡地,只有村南那片土地比较肥沃,可惜数量有限,人均不到半亩地。村南和村西有两座荒山,山上荆棘丛生,到处都是酸枣树和茅草。这两座荒山上的土质还真不错,要不是因为杨家河大队的耕地富足,乡亲们早就来开荒种地了。有了这两座荒山,杨家河大队社员们的烧柴问题就得到了解决。

陕北的8月末天气还很炎热,除了早晚凉爽一些,白天的温度还在三十度左右。特别是中午,在太阳下站一会,就会汗流浃背。好在窑洞里冬暖夏凉,感觉不到太炎热。当时正是秋收前的准备季节,田间没有多少农活,知青们就跟着社员给晚庄稼锄锄草,修修农具,干一些零碎活。

当时的农活不多,知青们也没感觉到劳累,可一回到土窑里,蚊子跳蚤却成了知青们最头疼的事情。蚊子咬人还能听到声响,可跳蚤咬人一点声响都没有,只能感到身上痛痒难受。特别是腿上,全都是红肿的痘痘。看看腿上胳膊上被跳蚤咬的面目全非,几个女知青不知偷偷哭过多少次。

相比被跳蚤蚊子叮咬,忙碌的秋收劳动更是令这些没受过苦的北京知青苦不堪言,掰玉米、砍高粱,拉车挑担,打场晒粮,知青们啥都没干过,繁重的秋收劳动真正让知青们体验到了农村的艰苦、农民的辛苦,之前在书本上了解到的农民苦累似乎无关痛痒,他们亲身经历后才真正懂得了什么叫切肤之痛,什么叫苦累煎熬。

经历了蚊子跳蚤肆虐的痛苦,经历了秋收劳动的历练,这十四名北京知青才算真正认识了陕北的农村,才真正理解了陕北农民的疾苦,那种苦,简直是苦不堪言。好在知青们当年吃的是国库供应粮,再加上正赶上了秋收季节,他们的生活高于了当地乡亲们平时的生活状态,吃糠咽菜的苦日子他们没赶上。

秋收秋种结束后,陕北农村的农忙时节也就过去,田间已没有什么着急的农活了,川道里的耕地都播种了冬小麦,山坡上收完庄稼的土地在等待着牲口拉犁翻地,一部分社员跟着犁地的牲口刨挖地头,一部分社员垒砌一下夏天被山洪冲垮的地堰,还有一部分社员修修桥垫垫路,知青们也跟着干一些力所能及的零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知青油画作品图片,来源网络

当时第一生产小队有二十多只羊,一直由队长杨山梁的闺女杨秀秀为生产队放羊。看知青们也没啥要紧的农活了,杨队长就安排张抗美替杨秀秀上山放羊,让杨秀秀到大队部给知青们做饭。

放羊看似简单,实际上放羊也有学问,第一要让羊群听话,第二要找到草多或荆棘丛生的地方,让羊能吃饱。张抗美第一天独自去放羊,之前杨秀秀虽然跟张抗美交代清楚了,几点出山,几点回来,哪里适合放羊,可张抗美赶着羊群在山坡上跑来跑去,累的脚底板都疼,等他把羊群赶回到生产队的羊圈时,不光是羊都没吃饱,还少了一只羊。幸亏女知青窑里有手电筒,张抗美拿着手电筒和杨秀秀跑到山上,很快就把丢失的那只小羊找了回来。

原来,山坡上的泄洪沟里有一个一米深的圆坑,据说是半憨的狗娃挖的,杨秀秀放羊时就有两次发生了这样的情况,羊掉下去根本就上不来,还不容易被发现。

之后的日子里,杨秀秀早晨为知青们做好饭,等大家都吃完,她刷洗干净碗筷,就陪着张抗美把羊群赶上山坡,下午再去山上帮着张抗美把羊群赶回羊圈。有了杨秀秀的帮助,张抗美才慢慢学会了放羊,不但羊群听话了,也能吃饱了,他也不觉得那么累了。

一直为生产队放了两年羊,后来上面不让养羊了,张抗美又回到生产队和社员们一起劳动了。那年秋天,张抗美参加了征兵体检,因为他眼睛不合格没通过体检,王景山通过了征兵体检,离开了杨家河。为此,张抗美懊悔不已,他一天都没吃一口东西。杨秀秀心疼张抗美,她从家里拿来了鸡蛋,亲手为张抗美做了鸡蛋面,亲手把饭碗递到张抗美的手里。那一刻,张抗美特别感动,他一边吃面,一边看着杨秀秀流眼泪。

到了第二年秋后,李成栋和一名女知青又通过应征入伍离开了杨家河大队,那次,张抗美又情绪低落了好几天。好在有杨秀秀的劝慰和陪伴,张抗美才慢慢平复了心情。当时要想离开杨家河,唯一的出路就是应征入伍,因为学历不高,他们被推荐上大学的机会很少。

转眼就到了一九七四年,一同来杨家河插队落户的十四名知青已有六人先后离开了杨家河大队,后来又有一名男知青被招聘到县供销社工作了,一位女知青做了小学民办教师。张抗美可能是运气不好,他几次返京的机会都错过了,被招聘当干部或被招工也看不到任何希望,张抗美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失落和难受。

到了一九七五年秋后,六名女知青全部离开了杨家河大队,一同来插队落户的知青就剩下张抗美和另外两名知青了,张抗美看返城无望,就跟杨秀秀结婚成家了,大队支书为张抗美和杨秀秀当了证婚人,还批准他俩永久居住女知青们之前住过的那孔土窑。

娶了陕北婆姨,也就等于要一辈子扎根杨家河大队了。不想着返京了,张抗美的心里也就踏实了。结婚后,他积极参加生产劳动以外,还到县城买了相关绿化荒山植树造林的书籍,他想在村西的那座荒山上栽种核桃树和枣树。

对于张抗美的提议,大队支书和小队长都觉得可行,可考虑到上级的政策,他们还是有顾虑,生怕被割了尾巴。第二年年末,另两名北京知青都通过招工返回了北京。那一阵子,张抗美心里五味杂陈,因为娶了陕北婆姨,他失去了返京的资格。为此,他纠结了好久。

改革开放后,张抗美承包了村西那座荒山,全部栽种了核桃树和枣树,还有苹果和葡萄。他的婆姨继续放羊,羊群数量达到了一百五六十只。到了一九八八年,张抗美栽种的果树全部挂果,他家光养羊的纯收入一年就有一万多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去年八月末,曾经在杨家河插队落户的十三名北京知青全部回到了第二故乡杨家河,张抗美夫妇热情款待了这些北京来的贵客,还承担了他们返京的车票和机票。知青们看着杨家河的巨大变化,再看看张抗美满山果实累累的果树和南山上那成群的牛羊,大家羡慕的要命。没想到昔日的两座荒山,竟成了张抗美夫妇的聚宝盆。最令人敬佩的是张抗美夫妇致富不忘众乡亲,村里的那座水泥桥就是张抗美夫妇出资修建的。去年杨家河有两个后生考上了大学,张抗美夫妇一人奖励了五万元。在杨家河提起张抗美老支书,村里人没有不伸大拇指的。

今年八月末,张国庆邀我和另两位文友去陕北他大哥那里游玩,我因临时有事未能成行,感觉挺遗憾的。前两天,张国庆给我视频,他说明年秋天还去陕北,问我去不去?我说只要时间允许,一定前往。

作者:草根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