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传承过程中一直在经历着两个生,称作“生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个生是生命,基因的组合形成不同“色彩”的生命体,每个生命体都有着独一无二的生存能力;第二个生是永不停息的行为,功能。

《易经》中提到“生生之谓易”,指的是生物体的繁衍,孕育不绝。人类为什么要传承下去?就是从最简单的生存到不停息的行为中寻找答案。

现代社会中的本能

一见钟情这个词大家一点都不陌生,成年男性对这个词理解更深刻。因为一个成年男性走在大街看着对面有自己心仪的女性,会产生一见钟情的想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里的一见钟情的想法就是本能的趋势,人类在繁衍的过程中,生命需要优胜劣汰,产生美丑概念。而每个人对于美的定义是略有不同的,这里一见钟情的感觉就与生命之美有关。因为男性在看到心仪女性的时候,潜意识首先产生的意识是:自己下一代要长成这样。

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本能的探索思考略少,大多数的思考都存在于潜意识中难以主动发掘。其它的道理都是由祖先总结出来的俗语与告诫。现代人类哲学发展并不像科学那么迅猛

《周易》是最早的人类社会生存学。生命如何实现,依赖的就是生存的本能,在社会中称作个性化;而在这个社会的属性来自文化与制度。

所以现代社会中人类社会传承的本质包括了文化、制度、人性。这些因素相关联的道理就是解释了人道与天道、人文与天文的关系。在中国历史上,从商朝开始人们注重祭祀,周朝开设礼仪,追求的是天、地、人的关系,从中思考了自然运作的规律,哪怕是鬼神论都是以人为基本思想而构建的框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人们祭拜祖先的时候,希望祖先可以庇护子孙,摆上贡
品与祖先共同进餐,体现了家族的思想。自古以来我们拥有强大的农耕文明,所以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父母与子女,子女之间的家族关系组成社会基本构造,这就是人与地的关系。所以在古代这三种关系促进了不同地区的文化发展,并在不断斗争中寻求统一,寻找管理的制度。构成文化、制度、人性的统一。

对于现代的人类来讲传承,其实就是如何生存更好,即生存之道。

详细地分析出来就是熟悉社会中制度、文化、人性,并以此为基础提升自身的认知广度与深度。人类从婴儿呱呱落地到学会思考,这一阶段就开始形成不同的生存能力。而在现代社会中,这些生存能力并不是依靠个体的争斗,而是了解制度、学习文化、分辨人性美与丑。

现代社会中的行为

我们小时候总有一个梦想,成为军人、医生、老师等等。还会出现很多小目标,考试得双百,存钱买零食。无论何种目标与梦想都会随着时间而更深刻,更宽广。成为了军人,还要成为军官,考试获得双百还要上好大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早晨醒来去上班,看着路边飞驰的小轿车与楼下的买菜大妈急匆匆的脚步。停下来系鞋带,抬头又看到天上的鸽子,路边晒太阳的流浪狗。这一切都是生命的运动,生命之美并不只是在遥远的森林里听着鸟儿歌唱、小溪缓缓的流水声。

在身边,你可以体会到更贴近自然更广泛的深奥的生命意义,那就是基本的社会行为。

一声早晨问候,一次无偿的帮忙也可以体会到富足、快乐、成就感。当然一次不小心的擦伤、一次被冤枉的训斥也会让你感觉到生命之力的局限性。

从生命的运动中讲到人类传承,它让我体会到了过山车一样的思考,有时候会觉得十分美好,有意义;有时候觉得无奈、恐惧,感觉很平凡。

但再仔细思考后,我才真正了解到。生命运动之传承的意义在于创造。“生生之谓易”就是把人与世界看作是从坏到好的过程,从丑到美的过程,只有不断变化与创造,才能永葆生机。从自然到人,从人到天就是生生不息的变化。而创造给予这些变化更美好的意义。

人类的传承还有很多未知

人类的传承不是一个需求,而是一个条件,只有传承才能保留生存的权利与创造的能力。

如果没有生存与创造,世界也不复存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科学家预测人类会在千年后变成超级胖子,只能在机器人伺候下生存;还有哲学家认为人类千年后会变成一个大头娃娃,思考替代所有的行为;还有生物学家认为人类会进化为终极生命体,不生不死。而你怎么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