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不是钗

游牧人艺术mini群

文/ 卢子 摄影/ 大鹏 资料搜集/ LDY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1

庚子年孟秋,玩友sara远道从鄂尔多斯来京,热情的邀请我参加了他来北京定居的欢迎宴会,席间otgon等热情洋溢的民族舞蹈深深的打动了我。作为回请,我邀请sara来家里做客,当然,最重轴的大戏肯定是请sara欣赏我的草原文化藏品。由于藏品挺多,我们过的挺快,基本是一两分钟一件东西,在快速浏览的过程中,一件双叉形上面站马的不起眼小器物吸引了sara,他仔细的端详起来。并询问我为何物,我告诉了他由来,相似器物一共2件,还有一件是双叉形物后面是马头形状,都是当年石哥惠让给我的,因为当时我在收集早期游牧人耳环等头上配戴的饰品,这两件东西都是被当做钗买回的,因为这类东西非常少见,我当时认为是鲜卑贵族融入汉文化时把中原的钗给草原风格了。sara听完后静静的思考了一下,然后很坚定的告诉我,这是口弦琴,而不是什么钗,仔细观察双叉中间的位置,还残留有中间铁片的遗迹,也就是发音的那个弹片,因为是精铁打制,又非常的薄,1000多年下来早已锈毁了,我恍然大悟,原来它不是钗。早期草原文化乐器流传下来的很少,青铜的更是少之又少,我十分激动,作为回馈,当然也因为是sara第一次来家中做客,我赠送了sara其中一个作为纪念。

草原文化收藏,不是一个人多么多么有钱,占有了多少藏品,简单的占有并不会带给人多么深层次的快乐。而是,你理解了其中多少涵义,这才是收藏的乐趣所在。这两枚青铜口弦琴当年由石哥惠让给我,形成了我和石哥之间的情谊。后来sara来我家,我赠送其一枚,又形成了我和sara的情谊。古物就是这样,把活着的我们形成了联系,而我们之间的联系,又给了它故事。从此,它不再是僵化冰冷的死物,而是承载着我们之间的故事,我们之间的情谊,代代流传下去.......... 后记。

口弦琴又称口簧,在4000年前的石峁遗址中即有发现,但早期口弦琴多是骨质或者竹质。随着冶金技术的发展,汉代出现了框舌分铸的异体拨振簧,条状簧舌单独焊接在簧框上,凸出体外,演奏方式由拉振演变为容易掌握的手指弹拨,促生了口簧的快速传播与扩散。此次发现的口弦琴即为此时期遗物,它填补了国内中古时期口弦琴的实物例证空白,是国内首次发现的带有鲜明草原风格的青铜口弦琴。作为民间藏家的我们,能够短暂的拥有这些先民的珍贵遗物,内心感到无比的幸运与快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2 石峁遗址骨质口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3 蒙古国中央省阿拉腾布拉格匈奴墓出土骨质口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4 俄罗斯阿尔泰山地区出土骨质口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5 鄂温克族玛丽亚索

好哥们sara的技艺

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图片由作者提供

欢迎转发

谢绝未经同意直接拷贝到自己公微号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