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安源10月19日消息(记者邓玉玲 通讯员周双萍 黄锋 杨勤)仅仅小学文化程度,可调解起各类矛盾纠纷来,能言善辩,头头是道,让人无法反驳;发生交通事故、人身赔偿事故 ,他算出的赔偿额,与专业律师和法院判决更是相差无几,被人夸像个“电子脑壳”;数说起各项法律条款来,他更是口吐莲花,又通俗又生动……在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五陂镇,68岁的张伯林,虽然只是一名没有编制的人民调解员,知名度却颇高,一发生财产纠纷、夫妻吵架、兄弟反目、邻里矛盾、征地拆迁、交通事故、赡养纠纷、医疗纠纷,争执不下时,五陂镇的老百姓会脱口而出“找老张评理去”。今年10月,在司法部表彰的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光荣榜中,张伯林赫然在列,成为萍乡唯一一名获奖人民调解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居民为张伯林送锦旗(央广网发 通讯员供图)

  响当当的调解员

老张担任五陂镇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员6年了。别看个头矮小,却始终保持着一股“小伙子”的精气神儿,他的调解工作室从早到晚,不是这个找上门来,就是那个来吐苦水,难得有片刻清闲,而老张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化干戈为玉帛”:进来时还吵得脸红脖子粗,像仇人一般的双方,在他一番劝说之下,居然跟没事人一样,嘻嘻笑着握手出去。有人作过这样一个统计,经老张调解过的案例,成功率没有100%,也有99%。

老张深知,不懂法学法,不会用法,不掌握过硬的调解技术根本就做不了调解工作。虽视力不好,可他多年坚持系统学习法律专业知识,自费购买各种法律书籍几十册,没事就将这些书鼓捣来鼓捣去。别人眼中晦涩难懂的法律术语,他却看得津津有味,而且记得清清楚楚,在调解过程中用得恰如其分。

为了将工作做到尽善尽美,老张不辞辛苦跨省市到浙江宁海、江西宜春,跨县区去开发区、上栗县等地进行矛盾纠纷调解。随着调解案例逐渐增多,老张的名气越来越大,连附近街道、乡镇的调解员,都慕名前来“拜师”。临近乡镇前来求援的群众就更不用说了。据不完全统计,这6年由老张本人接待上门咨询的群众将近2000人(次),相当于每天都有人找。对有些必须上门进行调解的纠纷,老张总是在最短时间内赶到,淋漓尽致地诠释了什么是“助人一臂之力,解人燃眉之急”,他因此先后获得“全省调解先进个人”、“首批萍乡市调解专家”等光荣称号,被安源区信访局列为“信访问题研判人才库调解员”,被安源区人民法院聘为“特邀调解员”,所在的五陂镇调解委员会也荣获“全国先进调委会”称号。省司法厅领导、其他地市领导来萍乡调研时,听说有这样一位“厉害”的调解员,都会特意到五陂来看望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伯林在做调解工作(央广网发 通讯员供图)

  做基层矛盾的“解铃人”

6年调解生涯,让老张记忆犹新的案例很多。2018年6月22日,五陂镇林业分场居民兰某在开发区柯美纸业工作岗位上突然患病后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其家族聚集40多人来到厂里要求高额赔偿,厂方坚决不肯让步。眼看矛盾逐步升级,有演变为群体性事件的隐患。老张召集老彭、老肖两位老党员,迅速赶往现场,稳定死者家属情绪。考虑到本次死亡赔偿来源的纠纷案重大而又复杂,老张明确做好调解队伍的分工,一人进行深入调査,制定协调方案;一人与死者家属沟通,稳定民情;一人跑相关部门,寻求政府的帮助和支持,争取尽快赔偿,早日让死者入土为安。

调解伊始,双方对老张他们的调解都看不上眼,认为不可能达成调解。可老张拿出百般耐心做思想工作,一说就是一整晚,让死者家属逐渐转变态度,希望与厂方达成一致意见。最终,经过多次沟通协调,第三天晚上双方就签订了协议书。一场火药味十足的工伤死亡赔偿纠纷,仅仅费时3天两夜时间就圆满解决。

家住园艺分场的文春兰,育有两子两女。因为她的赡养问题,两个女儿和两个儿子之间多次产生纠纷。2013年,因文春兰的身体越来越不好,行走不便,女儿们感觉服侍母亲有些力不从心,遂将母亲送回,要求两个弟弟共同赡养。而弟弟们提出赡养母亲可以,但前提是姐姐们必须放弃母亲财产继承权。争执不下的姐弟四个闹到了老张工作室,老张想方设法平息双方怒气后,从各自的角度考虑,提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将文春兰送入设施齐全的养老院,费用由四个儿女共同承担,其身后的财产继承权由四个儿女共同继承,平时儿女们可以轮流上养老院探望,这样一来,文春兰既不会感觉孤单,儿女们也能有自己的空间。姐弟四个对老张的调解方案都很认可。调解完毕后,老张并没有就此罢休,心里还时常牵挂着文春兰,有空就去探望,问长问短,陪她聊天解乏。

老张常说的一句话是:做调解工作,一定要站在当事人角度,用最通俗的话最浅显易懂的比方结合情理法说事,不死搬硬套法律条款,只有这样才能让当事人心服口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伯林到养老院看望文春兰(央广网发 通讯员供图)

  “做调解工作可以治脑梗”

2019年4月份,因劳累过度,老张突发脑梗,幸亏送医及时,导致面部神经受损,引发面瘫,说话不如以前流畅,有些嗑巴。这可把老张急坏了: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做调解员靠得不就是一张嘴吗?要是不能好好说话了,不能做调解工作了,那余生还有什么意义呢?他急火火地要家人把医院里的报纸搜集来,每天反复练习诵读。家人劝他好好休息调养,他回答:“你们要是不让我说话,我的病更不会好。”

经过天天反复练习,他的语速和语音都恢复得和以前一样好,出院的第二天,他就迫不及待回到了工作室,而且笑着向同事解释:“信不信随你们,做调解工作真的可以治脑梗。”

毕竟是上了年纪,出院后老张的身体大不如前,药不能离身,可他依然忘我工作。2019年7月,五陂海绵小镇项目再一次启动征地拆迁,百姓之间利益之争的矛盾不断增多,给征地拆迁工作带来很大阻力。老张主动请缨与工作组一起开展争议公塘补偿纠纷调解工作。他一边宣讲法律、政策,一边不厌其烦地“打婆婆讲”,圆满地解决了一桩桩征拆矛盾。

“不仅自己要懂法,也要让百姓知法”,秉承着这样的信念,6年来,老张时常走进村(分场)、社区、学校和企业,进行法律知识宣讲达100余场次。每次宣讲,他总是结合自己的身边事、身边人打比方举例子,既生动形象,又深入浅出,深受群众欢迎,连孩子们都爱上了张爷爷的“法律课堂”。

每一桩成功的调解背后都有一般人看不见的艰辛,谈起这几年的经历,老张也满怀感慨:“有时谈妥了的事情,过两天当事人又反悔变褂是常事。碰上胡搅蛮缠、蛮不讲理的当事人,打不得,骂不得,只能以极大的耐心去做工作;受到委曲或不公正的评价,还要忍耐,只有掉‘阴眼泪’。”“那你干嘛还坚持做呀?”记者问老张,他答道:“是啊,报酬不高,经常还要贴话费、油费,一天下来累得不行,为啥还不回去享清福?可能就是因为这工作能为很多人排忧解难,得到老百姓的理解和支持吧。每次看着办公室挂得满满的锦旗,还是很有成就感的,感觉虽苦也乐。”

家住五陂镇册雷村的刘女士娘家只有她一个女儿,10多年前,父母将浙江临海人金某招为上门女婿,待婿如子,金某做生意缺乏资金时,岳父母均倾囊相助。岂料儿子8岁那年,金某突然带着儿子不辞而别回到老家临海,给刘女士一家带来极大伤害。去年,金某的姐姐想收养侄儿,一纸诉状告上法院,欲剥夺刘女士的监护权。悲愤的刘女士找到老张,请求帮助。老张两次远赴浙江临海,在人生地不熟的金某老家,他辗转找村干部,找法院,找当事人,说服对方为了孩子的快乐成长,撤掉诉状,倾听孩子的心声,让孩子自主选择去向。最终,刘女士的儿子选择回到萍乡与外公生活在一起,打开了困扰刘女士一家多年的心结。眼见孩子回到母亲家乡后,身心都很健康,孩子的爷爷非常感谢老张卓有成效的调解,特意寄来锦旗,上书“留守得关爱 子民惦浓情”。

六年来,老张先后接待咨询者1886人次,代写法律文书583份,调解民事纠纷362起,调解婚姻矛盾36余起,通过法律途径为当事人挽回经济损失320多万元,为社会筑起了一道道公平正义的坚实防线,成为创新社会管理的‘稳压器’、化解矛盾纠纷的‘减压阀’、构建和谐干群关系的‘连心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