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凌落辰

公众号:升辰财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辰哥

为了让外行犯模糊,很多“专业人士”把估值这个东西特意用一些专业术语给包装得神秘化,让人向往。

实际上当你能够拨开迷雾抽丝剥茧,你会发现其实它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复杂,不过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神奇,关于估值的提纲挈领有这三篇文章就够了。

股票估值从大框架上可分为两大流派,一类是相对估值法,另外一类是绝对估值法。

相对估值法,俗称可比公司法。它着重于“定性分析”,基本思想就是寻找同类型的可比公司,将它们的估值作为参照系,来确定自己的合理定位,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在《#S008 | 教大家一种新手也能看懂的企业估值方法》所阐述的市盈率估值法。

绝对估值法简单来讲,更加着重于“定量计算”,就是根据公司目前实际的财务状况,以及合理的未来增长预期,通过将公司的财务数据套用到特定的估值模型里,计算出公司目前的价值,这类方法中使用最广泛的就是我们在《S009 | 一文讲透估值底层本质》所阐述的自由现金流贴现估值法(DCF)。

这两种方法各有优劣,我已经用最简单明了的语言给大家一步步拆解,只需要你认真多看多实践,自然能够掌握其中的玄妙。

自1602年荷兰人交易了世界上第一只股票到现在,股票交易已经走过了漫长的岁月,早期大家都是随便玩玩,并不存在科学的估值体系,直到格雷厄姆,才开始有了股票估值的方法。

由于他的母亲在1907年美国股灾中倾家荡产,所以他从小痛恨股票投机,大学毕业后当股票分析师,他也痛恨当时的投机风气,专心从企业财报中挖掘公司的价值。

到1934年,格雷厄姆出版了《证券分析》这本书,使得投资者可以采用具备逻辑和计算推理的方法,对证券进行估值。

可以说他为股票估值体系打好了第一层地基,供后世平地起高楼。

随着时间的推移,估值的方法被各种人物进行了各种形式的延伸,也有了针对各种类型的不同应用。

如果说市盈率估值法以及自由现金流贴现模型就像是两大流派的主干和灵魂,那么对其衍生的枝丫我都各自挑选几种比较主流的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一、市净率(PB)估值法

市净率指的是每股股价与每股净资产的比率。这种估值方法适用于净资产规模大且比较稳定的企业,如钢铁、煤炭、建筑等传统企业可以使用。但IT、咨询等资产规模较小、人力成本占主导的企业就不适用。

市净率=股价÷最近一期的每股净资产(也等于市值/净资产);

将市净率与历史情况、与同行业公司进行对比。通常市净率越低,表明投资越安全,不过在实际运用PB时,不能光看PB低就买,要去分析净资产的实际状况和风险。

以A公司举个例子。

比较分析A的PB为2.2倍,跟自己比,属于历史上33%的低位,偏低,历史中位数为2.5倍。跟同行比,B公司2.27倍,C公司1.74倍,但A的ROE要比他们高得多,所以跟他们相比也是低估了。

股票估值A每股净资产36.83元,按照2.5倍的合理市净率,估值36.83*2.5=92元。

二、市现率PCF估值法

考虑到每股现金流才是你投资能够到手的钱,所以每股现金流比每股收益更加可靠,于是,有人发明了市现率估值法。

市现率=股价/每股现金流=(股价/每股收益)/(每股现金流/每股收益)=市盈率/现金流对盈利的占比

现金流:分经营现金流和投资现金流,两者相加为现金净流量。目前通用的市现率分两种:市现率(经营现金流)和市现率(现金净流量)。第一种就是只用经营现金流来算市现率,第二种就是用合计的现金净流量来算市现率。

市现率一般用于比较分析,基本上没有人用来做股票估值。

市现率越低,说明你用现金收回成本的时间越短,就越值得投资。

三、市盈增长比率PEG估值法

市盈增长比率是吉姆·斯莱特发明的股票估值指标,是在市盈率估值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反映了公司的成长性对公司价值的影响。

PEG=PE/G,PE就是指企业的市盈率,而G是指企业的潜在盈利增长率。

市盈率÷未来盈利增长率=PEG,如果PEG>1,可以得出企业高估,如果PEG<1,可以得出企业低估。

事实上这种被广泛采用的模型是一个错误的模型,在它的公式里有一个重要的隐含条件,那就是市盈率与盈利增长率是一个线性的关系,然而它们并不是如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PE与G之间并不是线性的,而是向上的抛物线状,在成长初期市盈率增长较低,成长变高的同时市盈率在狂飙,这也解释了为啥我们总能看到那么多市盈率特别高的企业存在。

反过来思考,如果用这个公式对于盈利增速为0的公司,PEG=PE/0,就没法算了,但其实就算盈利增速为0的公司,也是有价值的。

同时假如说PE为30、G为30的公司,以及PE为10、G为10的公司,计算结果是一样的,实际上很多人都知道前者明显要更好。

四、企业价值收益比(EV/EBITDA倍数)

EV倍数是比较常见的估值方法,在美国被广泛使用。

EV是企业价值的意思,有人提出,公司的市值不能完整的代表一家公司。市值只是公司的股权价值,公司除了股东,还有债权人,一家公司的真正价值应该是你完整把它买下来,需要花多少钱。

打个比方,你买一个房子,房子100平,市价5万一平,那么房子的价值就是500万。对于原房主而言, 他还有300万的贷款没还,所以其实这个房子的500万价值中,原房主只拥有200万,债权方也就是银行拥有300万。当你去买这个房子的时候,你需要花的钱是多少呢?不是200万,而是500万。

同样的道理,买下一家公司,需要花的钱也是原股东拥有的价值+债务。如果公司里有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那你真正需要花的钱就更少些。

因此,公司的真正价值应该是市值+负债-现金。

这就是企业价值EV的概念。

在作为估值指标方面,可以用EV/销售收入,也可以用EV/利润。最常见的是EV/EBITDA(企业价值/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

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EBITDA)=收入-经营成本。

注意在利润表的计算顺序中它是比净利润(市盈率的分母)要大的。

与PE不同的是,企业价值EV在股票市值之外还考虑了企业的长期净负债,所以EV/EBITDA对依靠高杠杆提升利润的企业有适度的惩罚(这一点比PE强多了)。

此外,EBITDA不受利息、税收、折旧等的影响,管理层通过改变折旧方式、税率、利息收入等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也较小。这些好处是市盈率估值所不具备的。

所以可以和PE一起用,两个指标都低的公司才能定性为低估,这样可靠性就增强了很多。

五、跨市场比较估值法

以A/H股估值比较为例。

A股一些公司在香港也发行了H股,所以可以将两者进行比较。当A/H股比价处于历史高位时,A股的估值就可能高估了。

比如说公司C,目前A股价格52.94,H股价格33.4港币,折人民币29.84,A股价格是H股的177%。

2015年以来,这个比值最低1.07,最高2.55,不过2.55是投机的极值水平,正常范围是1-1.8之间,目前是1.77,基本已经是正常范围的最大值,自然也表明估值可能被高估。

以上五种都是除了灵魂方法市盈率估值之外比较常见的几种定性相对估值法,这里PB和EV估值法也是比较常用的,大家有多余精力建议学会运用,其余的了解就好。

在定量的绝对估值法中,比较常用的是自由现金流折现模型(DCF)以及分部加总模型。

这里介绍一下分部加总法。

分部加总法是应用在业务多元的集团公司估值中。

比如中国平安,有寿险业务、财险业务、银行业务、证券业务、信托业务、资管业务,还持股汽车之家、平安好医生等多家公司。

比如阿里巴巴,其主营业务包括电商、云服务、媒体和娱乐等等。

因此无法将其整体进行估值,需要将其各个部分业务用上面不同适用形式单独估值,最后进行加总得出集团整体估值,就像下面这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巴菲特说:“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就是该企业在其未来生涯中所能产生的现金流量的折现值。”

但是芒格却说自己从来没见过巴菲特计算企业的自由现金流。

估值的方法有很多种,最权威、科学的估值法是自由现金流折现法(DCF),在讨论估值方法时,越是深入研究,你越会发现你永远无法绕开DCF估值法,它最重要的不是精确计算的结果,而是这个推导逻辑本身。

说来说去,估值这个东西就是一种辅助你判断的工具,它没有你想得那么神秘,也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神奇。

站在定性的角度思考,没有人能更通过盲人摸象一窥全貌;站在定量的角度思考,你想象出来的未来大象体型又如何能够被定量称量?

很多人都在转死胡同,自以为抓住了必胜的法门,锱铢必较一路走到黑,殊不知在资本市场里最重要的不是你计算的结果,而是人性的博弈,你孜孜不倦所求的各种指标公式方法,不过都是帮助你稳定信念心神的一种“锚”而已。

深刻理解估值的逻辑,这种“正确的模糊”往往比你不断追求“精准的错误”要有用得多。

估值就像是一个虚拟的锚,不会让你看清它的全貌,当你能够在心中知道这个东西大致的轮廓范围时,用起来做到心中有数,你就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掌握这个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