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文共1300字;阅读时长4分钟

南京赫贤学校 王云

《当代教育家》2020年第07期 回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 ◆ ◆ ◆

狄金森有一首小诗:

要造就一片草原,

只需一株苜蓿一只蜂,

一株苜蓿,一只蜂,

再加上白日梦,

有白日梦也就够了,

如果找不到蜂。

要建造一所学校,答案就在这里。

走入松湖一小,你很难不去赞美这所南国校园的美景。一年四季,总有不断生长的绿色,沿着校园去走,无论小径、环道、层次分明的回廊,以及一间间各有其用各有其美的教室,都宛如狄金森诗中的苜蓿和蜂,都饱含着松湖一小的故事。它们本质上是一种物质的背景,而不是精神的底色。

《窗边的小豆豆》一文中,有一段温暖的段落:“ 能永远和这个人在一起就好了。”这是小豆豆第一次见到校长小林宗作先生的感受。幸运的是,校长先生那时也和小豆豆一样,怀着相同的感觉。

当一个孩子进入学校见到师长,能有这样的感叹,即是教育最高的幸福了。同样,当一个校长,一名老师看到孩子的时候,能有这样的幸福,教育的价值就不仅仅是知识和教化了。

松湖一小给人的感觉,恰恰是这样的温暖和润泽。这一切的关键,都来自一个词语——生长。

校长说:“我要培养这样的学生,我自己首先要成为这样的人。”骨干教师说:“我来到这里,是因为这里有无限的可能。”年轻教师说:“我没有教什么,只是和 他们一起生活。”

有了这些内在的声音,才有了当下的松湖一小,有了那些优异的学业表现,丰富的教育资源,敬业的教职员工,自由的团队氛围……

在这所学校里,每个人都明白,教学最重要的不是传递固有的知识,已经存在的教学信息,而是和孩子们一起创造、发现,在学习的路上以陪伴者的姿态一起前行。如此,才有生机,才有快乐。

我读松湖一小的叙事,处处可以看到这样的痕迹。这一点,源自全课程理念提供的广度和深度,也源于这所学校的根本理念——这是一所种出来的学校。

他们做数学课程,不是沿袭已有的固定体系,而是不断寻找数学的意义感。一个小小的动物园路线课程,就让数学知识成为解决问题的工具,计算、分类、排列组合、统筹方法等等不再是纸面上的习题, 而是鲜活的知识。在项目学习里,这些知识焕发生机,带领学生回到人类发现它们的起点。

阅读教学不再单纯为了学科服务,而是成为每个孩子成长旅途中的美好事物。在一个个故事之中感受,在一首首诗歌之中聆听教师是讲述故事的人,也是体验故事的人,是吟诵诗歌的读者,也是引发共鸣的歌者。在一次次遭遇中,孩子们明白什么是美德,什么是梦。

艺术课程不再是高贵的技艺,而是自我的展示场所。自由和纪律,个性与规范被融入美术、音乐、戏剧等课程中。孩子们不仅是接受美学的熏陶,更是在一次次简单的练习中寻找最完美的自己。

全课程创始人李振村老师在一所学校的开学致辞中曾说,一所学校,最重要的是老师,是一群渴望成长的老师。如果我们回顾每一个被历史记载的教育现场,无论是柏拉图学院的“人人皆有桂冠”到孔子提到的“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都能读到教师和学生精神合一,共同生长的快乐。

今天的教育,真理的垄断已被打破, 信息时代人人都有自己的“百科全书”,人人都有自己的“麦克风”。教师不再是先知,学生正在厌倦“传道式”的训诫和灌输。想要制造巴学园一样的教育桃源,唯有师生共同生长,教师与学生一起走在不断创造的路上,教育才可能符合时代的要求,才可能点亮所有参与者内心的星光。

狄金森用白日梦制造草原,闻到其中的香,见到它的辽阔和生长。一所伟大的学校,最终制造它的是梦想,是朝向美好彼岸不断前行的生长。

◆ ◆ ◆ ◆ ◆

注意事项

如果您与我们的互动不多

可能就找不到我们的推送了

为了每天读到新鲜深刻的教育资讯

分享、点赞、在看三连

长久相伴,永不失联

喜欢今天的文章,别忘了在文末右下角点个“在看”,并转发给更多人看。

  • 一位湖北老师给张文宏的公开信:您的语文是谁教的

投稿

投稿请提供姓名及联系方式

提醒:本公号仅接受原创稿件,拒绝一稿多用,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