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渔阳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当年杨贵妃集玄宗的万千宠爱于一身,好好的开元盛世,也成了"天宝乱治"

"十一月,甲子,禄山发所部兵及同罗、奚、契丹、室韦凡十五万众,号二十万,反于范阳。"而他们两人的干儿子安禄山,突然发动兵变,打着清君侧的名号一路杀往长安。

而杨国忠擅权专政,又拿不出好的计谋,导致叛军占领了潼关,李隆基都未来得及带上全部家眷,就急急忙忙的逃往蜀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马嵬兵变,太子终得翻身机会

自从唐太宗来了个玄武门夺权,杀兄弑弟,逼父亲退位以来,李家的父子关系一直都很微妙。尤其是皇帝与太子之间。

玄宗和李亨也不例外,唐明皇一直不信任自己的这个儿子,再加上李林甫和杨国忠等人的旁敲侧击,李亨虽身为太子,但活的是战战兢兢,生怕自己被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 衣冠南渡多,曳裾何处觅王门

崩奔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当时玄宗走得匆忙,就只带了几个身边的皇孙和妃子,还有亲信大臣。其中就包括了内斗内行,外斗外行,御敌无方,扰民有术的杨国忠。此人是出了名的心狠手辣,大军每过一处,他便下令烧毁桥梁,以防叛军追击。

这也阻挡了百姓们逃难之路,将士们看在眼里,恨在心里。晚上军队在马嵬驿,很多人都不愿意南下,而且舟车劳顿,人困马乏,心中有着很深的积怨。他们满腔的怒火无处发泄,因此全部迁移到了杨家兄妹身上。如若不是他们,大唐到不了这个地步;自己也不用前往异乡。

修整

恰巧杨国忠正在和吐蕃人交涉,将士们就以其勾结外敌,意图谋反为由,将其乱箭射杀。同时,又要求处死杨玉环,否则坚决不再前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玄宗皇帝只得忍痛割爱,将杨贵妃处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 国本留守扶乱世,整军待发镇北辰

这次的马嵬兵变,玄宗将责任全部归咎在了太子李亨身上。而当地的百姓又纷纷拦住御驾,希望太子可以不要跟着皇帝南行。因为这一去,可能就再也回不来,大家就要生活在安史大军的屠戮之下。李亨就坡下驴,顺应民意,决议收拾残兵,前往根据地,灵武。

在那里都是他的亲信部将,很有威望。李亨到了灵武后,在部将们的簇拥下,宣布继位称帝。当然,按照他的说法是受了父亲的禅让。可远在川蜀玄宗,还琢磨着敕封儿子为大元帅。这下可好,人家直接称帝了,玄宗成了太上皇

不过按照常理而言,李亨得位不正,这是不忠不孝,无君无父的行为。那些文官武将们,定会有人站出来驳斥。可他的皇帝,却当得异常的顺利,好像本来就该他上位一样。那么,这其中究竟又有着什么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明皇鞭长莫及,不愿撕破脸皮

"上皇喜曰:'吾儿应天顺人,吾复何忧!"李隆基听到消息以后,并没有表现出不满。反而还派了三位宰执将传国玉玺,送到了灵武,承认其身份。他的喜,大抵是强颜欢笑。毕竟千防万防,还是被儿子给夺了江山。

1. 从篡位,变成了正统

名正则言顺,如果玄宗不承认,想必会有人站出来反对。可传国玉玺都已经交到了李亨手里,人家父子俩都没有说什么,其他人自然也不好再去多嘴。当然,玄宗派人送玉玺是假,找人监视儿子才是真,如果有机会,他还是希望那三个人能够架空李亨。

李亨已经把生米煮成了熟饭,其他人再反对,也无济于事。特殊情况,特殊对待。如果是在和平时期,李亨在外称帝,那肯定是乱臣贼子。可当时正值战争,全国一盘棋,大家都忙着对付安史叛军,那还会有人在乎你的皇位正统不正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很多人来说,李亨就是救世主般的存在唐玄宗为了躲避战乱已经跑到了川蜀避难,如果没有李亨,那唐军就失去了顶梁柱。连皇帝都逃跑了,将士们还有什么理由再继续坚持。而且,当时李隆基年事已高,他其实早在马嵬兵变之前就有过退位的想法

当时马嵬之变又让父子二人心生嫌隙,所以就没有付诸实施。既然李亨称帝已为既成事实,李隆基又远在西南,对于中原战事,力不从心。倒不如顺水推舟,顺势而为。反正他们父子二人,不论是谁当皇帝,都没有便宜别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 阻击平叛的中流砥柱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李隆基跑到了四川,大唐失去了顶梁柱。而李亨此时上位,其实对父亲来说也有些好处。如果大唐死在了他本人的手上,那死后无颜面对祖宗,更是骂名永传的亡国之君。倒不如把这口黑锅给自己儿子背

最重要的是,李亨表现出了强大的家国责任感。他完全可以跟着父亲去川蜀避难,反正"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安史大军一时半会打不过来,可以做个逍遥自在的土皇帝。可他没有,他去了灵武,去重整残军败将,去收拾旧河山。

在这一点,他就比李隆基强得多。李世民曾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心都是肉长的,百姓们知道之前的皇帝只知道声色犬马,纸醉金迷,丝毫不顾其安危,极度不负责任。所以,就算他是大唐正统又能如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且,李亨本来就是储君,这个国家早晚会交到他的手上,不过是早一日,晚一天的事,无须过多的纠结。他让大家看到了战乱平息,恢复到正常生活的希望。既然他愿意牵头,那还有不拥护的道理。

进入天宝年间,玄宗基本不理政务。只沉醉在以前建立的功业上,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如今遇到战事,又抱头鼠窜,他还不如自己的儿子。

所以,李亨这个皇帝能够当得顺顺利利,首先是得益于皇太子的身份;其次,又得到了老爹的认可;再次,大家寄希望于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肃宗实力强劲,多言已无必要

玄武门之变时,李世民直接逼迫着自己的父亲退位,那也没有人多说些话。因为朝野上下,都遍布着他的亲信。李亨和太宗的情况,有些类似。

即使当时有人出来反对,那么以李亨的力量,也能够很快的将其消灭。倘若玄宗不愿意承认儿子的身份,那他本人在四川偏安,不承认又能如何。

1. 拥兵自重,旁人顺势而为

李亨当初宣布玄宗"久厌大位"之际,表达出的意思很明显即"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玄宗手里兵马不多,而且还在遥远的西南。即使有人还怀念唐明皇,提出反对意见,那么他很快就会被李亨以各种各样的理由灭口。

"识时务者,为俊杰"。既然李隆基本人都没说什么,那其他人何必再去为了"太上皇"而争执不休,最后还不是落得个凄惨下场。况且,人都是有羞耻之心的。李隆基在四川,难免不琢磨自己做的那些糊涂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从改元天宝以来,发出的每项政令,不是祸国殃民就是劳民伤财。而且,他这个人的确没什么治军能力。潼关是长安的天然屏障,若是能够好生防守,安史大军没那么容易攻破。可玄宗不信任这个,又不信任那个,还急于求成,最后导致潼关失守,长安沦陷

他还有什么颜面,再去强调自己的这个皇帝身份。老老实实的当个太上皇就很好。既然"苦主"都光明正大的承认了新皇的身份,大家何苦再去为玄宗发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 特殊情况,特殊对待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有着诗圣之称的杜甫,他写了很多关于安史之乱的作品。三吏三别,就是其中的代表。从中不难看出,安史叛军的残暴无道,给底层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他们想要脱离苦海,指望着玄宗那是肯定不行。皇室之中,唯有李亨能够独当一面。既然他愿意扛起平叛的大旗,那还用说什么,支持就是了。此外,前往四川之时,全军哗然。那些镇守在各地的军队,都不知道自己在为何而战。

当玄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效命于李家,可是李家都跑了。正在此迷茫之际,李亨站了出来。他在灵武的军队虽然不多,但他皇室正统的身份的确很有号召力和影响力。大家就如同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拥戴李亨,就等于平叛有望,就可能回归到正常的生活秩序中来。

李亨的确是抢了李隆基的皇位,可他本身就是太子而且正值战乱,没有谁会去管那些礼教,那些繁文缛节,不管玄宗还是肃宗,能带着自己打仗,就是好皇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李亨顺利继位,掌控全局的第一个原因就是玄宗出逃,让人们大失所望;其次,他得到了玄宗的认可,于情于理,都说的过去;再次,他表现出了强烈的抗敌欲望,这正是人们所需要的。

参考文献:

《新唐书》

《长恨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