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中国古代的教育,是圣贤教育,是让人成圣成贤的教育。那圣人和凡夫到底有什么区别呢?印光大师在《袁了凡四训序文》中讲得非常精彩:

“圣贤之道,惟诚与明。圣狂之分,在乎一念。圣罔念则作狂,狂克念则作圣。”

圣贤之道,讲的就是“诚”、“明”二字。“诚”是真诚,是一切众生的真心本性;“明”是智慧,也是我们自性本具的智慧,不是外来的。如果一个人能够用真心本性为人处世,待人接物,那他就圣人。

所以说圣人和凡夫的最大区别是什么?就在于用心不同,就在于一念之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佛经上讲:“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在佛法来讲就称为佛,在我们中国古代来讲,就称为圣人,这句话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佛性,本来是佛,本来是圣人。

那为什么现在变成凡夫了?就因为我们不用真心,而是用妄心、执着心,把我们自性本具的无量智慧,变成无明和妄想,把无量德能相好,变成分别、执着和烦恼了。如果我们用真心处世,那就是烦恼转菩提,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就显现出来了,那就是圣人了。

所以说圣人和凡夫的差别,只在一念之间,迷而不觉是凡夫,觉而不迷就是圣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管是佛是儒,教学的目的,都是让我们舍弃妄心,找回真心,帮助我们恢复自性。佛教叫“明心见性”,儒家叫“明明德”,意思都一样,不管是做学问,还是修行,都应该以此为目标,这样才能成圣成贤,成佛成菩萨。

但因为我们迷失本性太久,所以一直用妄心行事。要想恢复本性,用真心处世,并不容易。所以印光大师接着说:

“其操纵得失之象,喻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可不勉力操持,而稍生纵任也。”

无量劫以来,我们迷得太久,我们这一念,不是真心就是妄心 ,只要用妄心,真心就永远不能显现出来。所以修行、做学问一定要精进,不能稍加懈怠,稍微一放松,妄想分别就来了,因为习气太重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怎样才能用真心不用妄心呢?印光大师下面说:

“然作圣不难,在自明其明德。欲明其明德,须从格物致知下手。倘人欲之物,不能极力格除,则本有真知,决难彻底显现。欲令真知显现,当于日用云为,常起觉照,不使一切违理情想,暂萌于心。”

上面说了,做圣人,就是找回自己的真心本性。要想回归本性,就要从儒家讲的“格物致知”下手,格物致知,就是让我们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起心动念都要社会大众着想,帮助一切社会大众转迷成悟,离苦得乐。

所以要想回归本性,就要在日常生活之中,常常反观自省,觉照自己的念头,只要有一个自私自利的念头,就要马上把它消灭在萌芽之中。用佛法中常讲的一句话说就是:“不怕念起,就怕觉迟”,产生妄念很正常,关键要及时发觉,及时转念。

惠能大师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为什么不见世间过?因为修行人时时刻刻都在觉照自己的念头,都在反观自求,如果把眼光总放在外面,放在别人的是非对错上,那当然就不是修行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