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0月9日,浙江丽水发生一起醉酒斗殴事件,一男子因跟在村里演出的“演员”发生口角,冲上戏台闹事,随意殴打他(她)人,造成多人受伤。事后醉酒男子因寻衅滋事依法被警方刑事拘留,不过因醉酒男子系邻村村主任之子,随即触发媒体舆论广泛关注。

要知道,如果仅是“醉汉闹事”这种事情,可能根本提不起媒体舆论的口味,所以媒体在报道的介入过程中,很快找到“他爹”,最关键是“他爹”是个“村主任”,也就是媒体舆论热衷揶揄的“村干部”。只是“这一切”的关注推进,却并没有严谨的逻辑。

就如醉汉的父亲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的态度,首先承认该醉汉是自己的儿子,但也强调儿子爱喝酒,脾气不好。与此同时也无奈地表示“我身体不好,管不住他”。言外之意:“他是他,我是我”,一切都是他咎由自取。说实话,如果这样的表态只是寻常身份的父亲,可以称得上“三观很正”,但要是出自“村干部”之口,总让人觉得“另有隐情”。

不过,这种“另有隐情”到底是真的有,还是媒体舆论硬造出来的,就另当别论。从某种层面上而言,本来是“一人做事一人当”的逻辑,却因为醉汉有个村干部的爹,媒体舆论的吃相就瞬间进入发散模式。这导致,真相还在路上,情绪就已经漫天飞舞。

不得不说,我们所处的新闻环境下,“事实新闻”已经越来越难落地,而真正坚挺的永远是“发酵新闻”,“这一点”从“信源”的非权威化起就早已注定。所以很多时候具体的“新闻逻辑”并非是真正存在的逻辑,而是人们借助基本的结构性秩序叠加出来的逻辑。

就以这起“醉汉闹事”的事情来讲,“醉汉”是主要的事实,而“他爹”和“村干部”属于外延的事实,我们很清楚这两个事实之间没有必然关系。但是,当我们把具体的角色和身份放入到世俗秩序中时,很容易得出“我爸是李刚”的基本逻辑。

“我爸是李刚”的逻辑其实早就存在,只不过属于隐性的规则,但在李启铭的叫嚣之后,窗户纸被戳破,散落在民间的沉默情绪再也憋不住,于是看到类似“拼爹”的狂人就一定要让其活成“坑爹”的逆子。所以,不管是主动“拼爹”,还是被动“拼爹”,只要有个“贵爹”,就总要往上“靠一靠”。

当然,就村主任来讲,也算不上“贵爹”,可就局域性的能量而言,“强龙难压地头蛇”这还是公认的逻辑,我们虽然不知道醉汉闹事过程中有没有架着“他爹”的威风,但从他喝酒就闹事的脾性而言,总还是难脱干系。只是在这种情况下,“他爹”面对媒体追问,只能说出“管不住他”言语,至于别的辩驳貌似多一句都不可以。

不得不说,人在其位也是身不由己。说到底,村主任大小也是个干部,不能太把自己当回事儿,也不能太不把自己当回事儿。相信在经历这场风波之后,这位村主任爹肯定会给闹事的儿子一些颜色看看,毕竟就算不影响在村里的位置,起码脸面无光。

要清楚,就“系邻村村主任之子”这句话本身,其实就明显地透露出人们对“我爸是李刚”逻辑的深以为然。很多时候,作为“贵爹”也其实比较无辜,他们什么都没做,就好像什么都做过一样,这导致儿子闯祸,“声讨”往往最先指向他们。

坦白讲,当年李启铭的叫嚣应该不只是幼稚的问题,而是在基本的思维认知上,可能就觉得“李刚”可以一手遮天,所以才脱口而出“我爸是李刚”。好在,当年的“短视频”还在孕育当中,要不然表情包都不知道会被玩成什么鬼样。

然而也正是那次的风波才把“拼爹戾气”列入公愤的对立面,也就是出现“拼爹”相关的事件时,人们有绝对的理由可以去质疑其中的是非。但这个过程中,其实也容易造成一定程度的误伤,因为舆论一旦进入情绪化的序列,很容易走向失控。

另外,回到“声讨”的逻辑上,其实也比较“分裂”。人们希冀的“公平和正义”,其实并非是绝对的,而是尽可能地偏向自利的一边。所以,对于那些毁于“关系”的人,并非不懂其中的深浅,而是更愿意铤而走险的得到更多庇护。而这种认知似乎在“醉汉闹事”中也是存在的,只不过是或多或少的问题。

所以,回到舆论的声讨层面,其实“醉汉闹事”已经成为一种引子,它本身的是非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本身的结构符合“声讨”的条件。而作为醉汉的村主任爹,可能也深知自己的处境尴尬,所以才会在媒体采访时表现出大义灭亲的一面。

说实话,他不关心自己儿子的死活,大概率是克制的表情,毕竟儿子被定性为寻衅滋事,而且已被警方刑事拘留。这种情况下,想必没有任何父母能淡定处之。可是,这就是我们看到的结果,“他爹”可能在儿子心里很牛,但真要是“出事儿”,“很怂”往往也是事实,起码当下来看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