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味道鲜美,海鲜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

顶盖的蟹、丰腴的贝、众多的鱼虾……然而,民间却一直流传着关于吃海鲜的多种传言:

海鲜里有寄生虫,不能吃,海鲜重金属超标,
吃海鲜影响伤口愈合,
有皮肤病不能吃海鲜……

这些传言让喜欢吃海鲜的人们咽了咽口水,却只能停下手中的筷子。

关于海鲜的这些传言都是真的吗?今天我就来一一击破这些吃海鲜的谣言,让大家放心吃海鲜。

01 谣言:海鲜里有寄生虫,不能吃

海鲜做熟或者经过冷冻灭菌后,可以放心吃。

海鲜中最常见的寄生虫问题是异尖线虫(Anisakis),如果捕捞后直接生吃确实有风险。

尖线虫属于线虫寄生虫,它是一种全球分布的寄生虫,他们可以感染很多种海水鱼种,包括三文鱼、大马哈鱼、金枪鱼、海鲈鱼、鳕鱼、带鱼、海鳗、石斑鱼、鲱鱼、真鲷等等。人一旦不小心食用,就可能导致急性异尖线虫病。

急性异尖线虫病是由大量活虫进入体内所造成。这些活虫钻入人体组织中,造成组织肿胀、出血甚至炎症,进而使患者出现恶心、腹痛以及呕吐等症状。此外,这种寄生虫还会导致过敏性异尖线虫病。

不过,现在很多海鲜都是人工养殖的,寄生虫风险没有那么高。而且只要充分做熟,就能杀死寄生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一些生吃的海鲜,比如生三文鱼片,正规三文鱼在销售到市场前也有严格的寄生虫控制要求,如经过零下 23 度冷冻 1 周或者零下 35 度冷冻 15 小时处理,都能够杀死寄生虫,也可以放心吃。

最需要提醒的是:淡水水产的寄生虫感染风险比海鲜高,不要生吃,加辣椒大蒜芥末醋等,都杀不死寄生虫,一定要做熟!

02 谣言:海鲜重金属超标,不能吃

大多数海鲜适量吃是安全的,但大型鱼类要当心。

海鲜是否会对人体产生危害,主要得看人们吃了多少,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每周吃水产品 280~525 克,而且我们中国人人均对食用量远低于这个量,通常都是安全的。

不过,重金属可能会通过食物链,在鱼类中出现「生物富集」,食肉的大型鱼类,重金属超标的风险更大,应该尽量避免食用。

美国 FDA 根据重金属汞含量,对常见的鱼类进行了分类,帮助大家选择食用的鱼类,并确定食用次数。

  • 最佳选择的鱼类,包括:淡水龙虾、龙利鱼、扇贝、沙丁、鲱鱼、鲶鱼、牡蛎、三文鱼、鳕鱼、罗非鱼等;
  • 良好选择的鱼类,包括:鲤鱼、鲷鱼、大比目鱼、石斑鱼、银鳕鱼等。
  • 不要选的鱼,包括:大耳马鲛、大目金枪鱼、方头鱼(墨西哥湾)、剑鱼、马林鱼、鲨鱼、新西兰红鱼,要尽量少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谣言:冷冻海鲜营养差,不能吃

很多人觉得冷冻海鲜冻的时间太久,营养都损失了。

其实这完全是误解。

现在的冷冻海鲜几乎都是采用速冻技术,能快速地把食物温度降低到远远低于水的凝固点(通常在零下 18℃ 下),能最大程度地保留食物的营养和口感,营养的损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国际上的健康机构,包括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英国营养师协会(BNF),都认为:速冻食品和新鲜食品的营养价值并没有太大差异,都可以作为健康膳食的一部分。

而且,温度低,细胞活动基本都停止了,微生物的活动也受到了极大限制,能够保存很长时间。

不过,冷冻海鲜长时间冷冻会逐渐失水,可能口感会稍微差一些。

04 谣言:冷冻海鲜用甲醛保鲜,不能吃

还有人担心,冷冻海鲜会用甲醛来保鲜,这就有点画蛇添足了。

低温冷冻本身就可以很好地保鲜了,没有必要用甲醛。而且,甲醛有很强的刺激性气味,挥发性也很强,真用的话会很容易闻出来。

为什么一些检测发现海鲜等水产品中会检出甲醛呢?很多时候都是因为是它自身产生的。

海鲜含有的氧化三甲胺可以分解成甲醛,海水动物体内含有甲醛是正常现象。而且冷冻海鲜中整体的甲醛含量非常低 ,不会给健康带来危害。所以,只要是正规品牌的冷冻海鲜,完全可以放心吃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5 谣言:隔夜海鲜有毒,不能吃

隔夜本身没有问题,之所以有说法称隔夜海鲜隔夜食物亚硝酸盐超标不能吃,主要是因为没有储存好。

亚硝酸盐不会凭空产生,是因为有细菌活动将硝酸盐转化成了亚硝酸盐。只要注意及时合理储存,抑制了细菌活动,就不用担心会亚硝酸盐超标。

对于做熟而当天没有吃完的海鲜,应该尽快用保鲜盒或者保鲜袋包好,放冰箱冷藏或冷冻;下一餐再吃的时候,最好也要再充分加热一遍。

当然,最好还是吃多少买多少,吃新鲜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6 谣言:海鲜里有沙子,吃了会得肾结石

别吓唬人啦,沙子颗粒很大,根本不会进入身体,而是直接随着粪便从肠道排出。

肾脏是我们人体重要的代谢器官,我们人体内很多代谢废物都要通过肾脏代谢然后经尿液排出体外。但是,当人体的这些代谢废物,如钙、草酸、尿酸、胱氨酸等晶体物质太多,在肾脏中没有及时、顺利的排出体外,而与肾脏内的基质A、酸性黏多糖等有机物质结合,就会产生结石,日积月累就导致了肾结石,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

所以,肾结石根本是因为肾脏内的代谢废物没有及时排出体外而形成的。

海鲜中如果真的有沙子,颗粒就很大了,根本不会进入我们的肾脏,而是直接随着粪便从肠道排出了。所以,吃了有砂的海鲜也不会使人得肾结石,最多也就:硌牙。

07 谣言:海鲜和啤酒一起吃,会得痛风

普通人偶尔吃一次,不会马上得痛风。已经有痛风和高尿酸问题的人,确实会增加痛风风险。

痛风的本质,是人体对于尿酸的代谢出了问题。

人体嘌呤代谢之后产生尿酸,正常情况下,尿酸经肾脏从尿液排出。但如果尿酸过多,或者人体排出尿酸通路不通畅,尿酸就会在体内积累。积累到一定浓度,尿酸结晶析出,出现痛风。

很多海鲜都是高嘌呤食物,而啤酒原本嘌呤含量就高,酒精还会抑制尿酸排出,进一步增加尿酸浓度。酒精与海鲜都是痛风的高风险因素,加在一起是雪上加霜,分开吃也同样增加痛风风险。

因此,对于尿酸代谢正常的人来说,海鲜啤酒,偶尔吃吃不用担心。

但对于已经有尿酸问题的人,酒精与海鲜都是痛风发作的高风险因素,加在一起更是雪上加霜。啤酒就不要喝了,海鲜选择中、低嘌呤含量的品种,少吃一点。比如,常见的鱼类(三文鱼、鲈鱼、鲤鱼、鲫鱼、鳗鱼、鳝鱼等)、部分其他水产(鲜贝肉、螃蟹、虾、龙虾等)等,都可以放心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8 谣言:海鲜是发物,生病的人不能吃,有伤口不能吃

很多人说有伤口不能吃海鲜,因为海鲜是发物,会影响伤口愈合。

其实「发物」最早来源于传统医学和民间习俗而总结出来的「忌口」经验,但一直都未对“发物”作出明确清晰的定义及概念,现代营养学和医学里也没有关于「发物」的描述。

实际上,所谓的发物,可能只是「海鲜过敏」。

海鲜的鲜,来自于其中各种各样的呈味物质,而这些呈味物质非常复杂,有些人吃了就会过敏,比如皮肤痒、风疹团等,少部分人还可能拉肚子甚至过敏性休克等情况。 一些人就把它当做是「发物」,认为吃了它会影响身体康复、伤口愈合,就这样流传了下来。

其实生病了、受伤了,需要遵医嘱,适度加强蛋白质等营养摄入,海鲜中的一些鱼虾还是非常好的营养来源。

患病或手术前对这些食物不过敏,吃了也没有不舒服,那就完全可以照吃不误。

09 谣言:有皮肤病,不能吃海鲜

这要看是单纯的皮肤疾病,还是海鲜过敏造成的皮肤反应。

海鲜是一种常见的过敏原。有些人对海鲜过敏,吃了后身体产生过敏反应,比如,皮肤会出现荨麻疹,有剧烈的痒感或烧灼感,严重时候皮肤还会过敏性紫癜等,为了保险,一些皮肤科医生会建议皮肤病人不要吃海鲜。

而除了明确的海鲜过敏造成的皮肤病外,大部分皮肤病的发病与过敏无关。这些皮肤病患者吃海鲜并不会导致原有皮肤病加重,也不会诱发新的皮肤病发生。

只要吃海鲜后没有不良反应,就可以放心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0 谣言:怀孕吃海鲜,容易流产

这种说法完全是吓唬妈妈们了。

实际上,海鲜中含有很多优质蛋白,还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如EPA、DHA等,对孕妇和胎儿的健康都非常重要。所以,孕期适当吃海鲜对妈妈和宝宝都有好处。

正因如此,包括我国在内的很多国家的膳食指南都建议:孕期要每周吃 2~3 次海产品,帮助获得优质蛋白质和 DHA(一种多不饱和脂肪酸)。

不过,孕期吃海鲜一定要保证安全,一定要做熟。

生鱼片、生蟹、生蚝、生虾……嘴馋也要忍一忍,生的水产海鲜可能会传染沙门氏菌、弯曲杆菌和多种寄生虫比如弓形虫。而沙门氏菌和弓形虫可能经胎盘传播,它们才是真正的风险因素。

另外,也要注意避免吃到重金属含量高的鱼,如大耳马鲛、大目金枪鱼、方头鱼(墨西哥湾)、剑鱼、马林鱼、鲨鱼、新西兰红鱼等,尽量不要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1 谣言:海鲜和水果一起吃,等于吃砒霜

这种说法其实毫无依据。

之所以说海鲜和水果一起吃等于吃砒霜,是因为海鲜中含有五价砷化合物,而水果中有维生素C,这俩相遇会还原成有毒的三价砷,又称为三氧化二砷,这就是们俗称的砒霜!

砒霜确实是三价砷,维生素C也确实是还原剂,理论上说,在实验室的环境下,纯化的维生素C与五价砷,如果加以化学催化,有可能产生砒霜

但是,我们的人体消化系统并不是简单地化学反应炉,而且我们吃的食物还有很多其他的元素,并不会导致砒霜的产生。海鲜中的砷又多为有机砷存在,无机砷的含量在海鲜里最多不超过总砷含量的4%,有机砷很快就可以排出体外,几乎没有毒性。

而且,人体需要大剂量的砷和维生素C结合才会有可能发生这种情况。目前,我国现在对海鲜中砷的控制很严格,正常人可能需要一次性吃几百公斤海鲜才可能中毒,一般人显然是吃不了那么多的。所以,正常吃海鲜完全不用担心会产生砒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海鲜这么好吃,可别被这些误区给耽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