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是一个特殊的时代,也是一个极其有故事的时代。

阅读明朝的历史,我们会发现在大明三百年的时空长廊中,除了帝王后妃,最让人称道和铭记的是“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是生前显贵、身后落魄的阁老张居正,是清正廉洁的海瑞,是六下南洋的郑和……

文人学士如璀璨的明珠,数不胜数,然而武将,却少的可怜,为什么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朝自洪武开始,就有重文轻武的趋向,而后更是越演越烈,将武官的地位降到了历史的最低点。

当时朝廷的制度、社会的风气已然如此,作为武将,能改变什么呢?如何还能有一番作为呢?

明朝的武将俞大猷,抱有伟大宏图,却屡屡被弹劾申斥,壮志难酬。其他将领,或被拘禁,或被处分,或被革职……

戚继光作为明朝的武将,是一个特殊的存在。

相比于其他的武将,戚继光在生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他施展了自己的才华,重创倭寇,实现了自己的抱负,在明朝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其他将领皆郁郁不得志,戚继光却岿然不动,屡屡建功,其间原因何在?

在于戚继光对社会现实的清醒的认识。他不追求理想上的至善至美,而是尽最大可能认清现实,适应环境以发挥自己的才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历史上,武官和文官天然便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双方互相制约,又互相配合,服务于朝廷。

武官和文官维持着相对的平衡状态,不允许被打破。

作为征战沙场的武将,如果没有庞大的军队,如果没有独断的能力,如果没有及时的补给,如何能战胜敌人?如何能凯旋?

文官不了解战况、不了解军队,只凭借猜想就上折子弹劾,议论军事,也是常事。

武将当机立断,迅速战斗是贪功冒进;按兵不动,等待战机是畏葸不前。武将的所作所为总是被误会,被猜疑?

这种复杂的环境之下,身为武将如何能够获得朝廷的最大支持?

戚继光选择了一条捷径,他和张居正的关系极为亲密。

张居正是当朝阁老,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戚继光曾经花重金购进礼物赠送首辅大人。也曾让自己的兄弟给张家馈送礼物,礼物贵重,价值不菲。

手段可不可取,他不计较,他在乎的是结果。既然制度上,组织上都没有办法实现自己的宏图大略,那就在私人关系上寻找出路。

所以,戚继光在蓟州总兵的位置上做了十五年,相当于他前任十位官员的任期。没有张居正和文渊阁的全力支持,如何能有强悍的戚家军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仔细了解就会发现,戚家军强劲有力不是因为戚继光治军手段有多么高明,相反,他的治军手段并不高明,还有些迷信。

戚继光在训练蓟州军队的时候采用过歃血为盟的方式,与众将士共饮血酒,并对天起誓:“或怀二心,不爱军力,不抚念军贫……即如俞景龙立死,以膺显报。”

他用了最原始、最迷信的方式来获取众人的信任,赢得军队的军心。

同时,戚继光也用了很多宗教的办法向部下讲述因果报应,比如,在军旗上绣上天上的星星或鸟首人身的图像。他还很重视黄道吉日和生辰八字等等。

戚继光使用这样伪科学的方式来统领军队,武装军队。

也许今天看来,这种办法有些可笑,但是当时却极有效果。因为当时的士兵大部分目不识丁,文化水平低下,如果不用这种因果报应来引导士兵,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所谓的歃血为盟、因果报应不过都是治军的手段而已,只要能够让军队强大,能够保家卫国,剿灭倭寇,什么方式与他而言不重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戚继光在万般无奈的境地中,没有怨天尤人,没有陷入空想,而是冷静客观的认清现实,选择了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来武装军队,守卫边疆。

他清楚的明白,自己的理想只能在社会允许的情况下实现,自己要做的第一步便是适应现实,然后在现实之上寻找出路,实现宏图大志。

如果如今你身处逆境又无力改变,不妨试着适应现实,然后在现实之上寻找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