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程欢

学霸妈妈有两种,一种是佛系妈妈,一种是狼系妈妈。

佛系妈妈会说:“我家孩子呀,从小喜欢运动,个子也长得高。学习也主动,什么都希望比别人强,哪怕是做卫生,都做得很认真……兴趣又广泛,我让他少学几项,他不肯呀。不管学什么,总是早早去抢C位。我没精力管他,我的精力都在二宝身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狼系妈妈跟你聊的永远是各个培优班、竞赛和名校的优录信息:

“语文的核心是阅读,这要从小培养。上小学以前,拼音要学完,还要能阅读全文字的书籍。英语口语和应试都重要,要在不同的机构学。数学也要两个班,一个训练思维,一个训练应试。一定要去大型机构学,各名校会在大机构跟踪抢生源。当然,特长也很重要,能拿的奖都要拿。现在名出优录,除了成绩,还要看特长,要全面发展。”

“学这么多,消化得了吗?再说,都提前学了,上课时不是不好好听讲了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哎呀,孩子是有潜力的,还是要逼一逼的。这不是都为了他好吗?上课嘛,呵呵,我们每周都会请假的,找一天下午,没什么重要课,我家孩子就不去学校了,回家写作业。各个培训班的作业都不少,要抓紧课后落实。”

“啊?原来是这样。这么学下去,很快就把小学的内容都学完了呀,高年级再学什么呢?”

“学初中的呀。我朋友的孩子,五年级已经开始学物理了,今年进了某名校的火箭班,全班同学的初中数学都已经在外面学完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有高能学霸家庭的父母双拼版:

除了高知全职妈妈,现在也悄不声地流行起全职爸爸。朋友一男同事,工作能力很强,但去年辞职了,原来是孩子正值初三,但他需要经常出差,所以在孩子学业最关键的一年辞职回家,全心陪伴,不但辅导孩子功课,还潜心研究各校招生政策。妈妈除了负责每天的生活外,就是安排每个假期的出游计划,带孩子开阔眼界。

另有一个孩子同学的爸爸,每逢孩子大考前,都会请三天假,帮孩子做好复习。妈妈全方位做好后勤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管跟哪种学霸家长聊天,都会遭受智商和自尊的双重碾压。越聊越觉得差距大,焦虑值瞬间爆炸:要么恨不得时光倒流,从头再来;要么赶紧打开手机APP,帮孩子在各大机构抢课。如果遭遇到“双拼版”家庭,就恨不得连老公一起换掉……焦虑就像是充满空间的天然气,一点就爆。

可即便如此,我们还是免不了、也忍不住会向学霸家长聚拢。这种对比较“上瘾”的症状,或许是一个反观自我的信号:

1

“比较”有魔力

只要有比较,就有高低之分、优劣之别。中立地来说,比较能带来一个参照系,让我们知道自己处于何等位置,因而能增强我们的掌控感,增加我们对自己的了解。自我意识不够清晰的人,往往热衷于比较,并借用社会角色、阶层和头衔来获得自我的确认,也自然会用成绩、证书、奖状去评价孩子。

想要比别人更优秀是我们升华了内心里的原始敌意,它能激发人的潜能,更好地发展自己。但处处与人比较,则会使人倍感压力。因为人是活在关系里的,而关系的模式有很多种,一旦我们陷入了无休止的比较之中,我们与他人的关系就只有竞争,从而失去了合作、共赢的可能。

2

竞争有“猫腻”

一个爱比孩子的父母,往往会感到自己常处于与人比较、与人竞争的环境中,这使得他们生活中的关系缺乏弹性。

一位来访在谈及小时候用学习与妹妹争宠时,发现了自己处处与人为“敌”的竞争模式。如今,她已从昔日的学霸晋升为学霸的妈妈,但她每周仍要带着孩子奔波于各大培训机构。

在多姊妹家庭中,这种现象更为普遍。每个孩子都希望父母最爱的是自己,而成绩优异的孩子很容易成为父母的骄傲,也更容易受到重视和偏爱。恰好学习是可控的,这就会刺激孩子在学习上无限投入。当他们成为父母时,自然将自己小时候形成的人际模式延续到孩子身上,哪怕他只有一个孩子,也非常爱孩子,他也会将孩子的学习与获得的爱绑定在一起。“更高更快更强”成了他们的人生哲学和育儿理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

对爱有质疑

我们都希望得到父母无条件地爱和关注,希望得到他们足够的认可和赞赏。但成长总有遗憾,当我们这部分需要没有被很好地满足时,就会将自己的诉求转移到孩子身上。高频地比孩子,或许是在说:我担心,如果不够优秀,就得不到爱。

我们对爱的质疑,孩子会用行动帮助我们来表达。常见一些家长是曾经的学霸,但他们的孩子是“学渣”。或许这些家长学霸经历的背后,是对无条件爱的渴求。于是,孩子替他们代言,每一次学业上的失败都是试探:如果我不够好,你还会爱我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4

聚焦有获益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当我们常处于比较的焦虑中时,或许这种焦虑就是我们的需要。我们需要制造一些“近忧”,来回避“远虑”。

生活难免会令我们感到失望、不满和压力山大,它们会引发我们的无力感。为了回避这种感受,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把注意力聚焦到孩子身上——相对于掌控生活,掌控孩子容易得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孩子也在快速成长着。他们生理和心理的急速变化,让我们时常感到难以跟上他们的步伐。相比于看见孩子的内在、欣赏孩子的特性、发展他的特长,倒不如狠抓孩子的学业。毕竟,这条路的风险较小,资源众多,只要盯着孩子好好学习,以后的生活总不至于太差。踩着前人的脚步前进,是一件看起来轻松得多、又容易得多的事。

而如果我们自己的价值感不高,就会更希望自家的孩子能比过别人家的孩子,让我们找到“出人头地”的感觉。

情绪是可以传递的,如同流水,从高处流向低处。有些学霸家长正是因为自己很焦虑,才要求孩子处处争先。而与学霸家长聊天,我们很容易就承接了他们的焦虑;再当我们面对孩子时,孩子又自动地承接了我们的焦虑。如此一来,孩子就成了我们和那些学霸家长的情绪容器——这是对孩子的剥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一方面,当我们陷入比较的焦虑中难以自拔时,我们也被局限在了零和思维里。零和思维是指,参与博弈的各方,在严格竞争下,一方的收益必然意味着另一方的损失,博弈各方的收益和损失相加总和永远为"零"。我们误以为资源的总体是不变的,人生是赛场,他人皆对手。这其实是一种封闭的思维模式。

人类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正是因为人类不断地在拓展生存的环境和发展的空间。零和思维很少适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不适合经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个体的发展除了在竞争中打败别人,也在于与人合作,为共同发展创造更广阔的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学习和成长都是一条孤独的路,只能自己走,无人可替代。作为父母,我们能为孩子做的具体的事其实并不多,也不能太多。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学习做“减法”,而不是做“加法”。

比如,我们要自觉远离容易让我们焦虑的人和事,做好孩子的心理屏障,把来自社会和学校、包括其他家庭的焦虑隔绝在孩子的学习生活之外,让孩子有足够的空间去承受只属于自己的学业和生活的焦虑。这些焦虑和压力,对他们是有益的,能锻炼他们的心理韧性,是他们成长中恰到好处的挫折。

也有些学霸家长仿佛得到了上天的厚爱,生了一个很有天赋的孩子,但我更愿意相信,他们在生活的很多细节处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所谓“身教重于言教”。这样的家庭倒是值得深交,这是更高一级的“减法”,与他们交往,通常会降低我们的焦虑,并让我们记得时时眺望远方。

作者:程欢 从事教育近二十年,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心理健康讲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