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好友最近常抱怨,他家孩子是不是进入青春期了,叛逆得很。听他描述的那些细节,让我想起陶虹曾在采访中提到的一件“怪事”。

别的小孩都喜欢搭积木,但她女儿不喜欢,每次她陪玩都会被拒绝。可丈夫徐峥每次回家,陪女儿玩积木,父女俩总是玩得不亦乐乎。

后来她仔细观察外加自我反省,发现每次陪女儿搭积木,自己总是搭得特别好,可能正由于女儿觉得怎么努力也超过不了她,干脆放弃了,而徐峥每次陪女儿搭积木都表现得笨笨的,不是方向反了,就是搭一半塌了。

陶虹这才发现问题所在,她说:相信其实就是种力量,如果你不给孩子,他自己永远都很难站起来,我想家长都是希望孩子能站起来的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父母,真的不是越强越好

李玫瑾教授参加《圆桌派》时曾说过,孩子12岁以后,父母一定要学着改变沟通方式,真正有智慧的家长都会懂得示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是的,父母和孩子之间存在这样一种微妙关系,太强势的父母孩子往往很弱势,反而那些看起来大大咧咧会示弱的父母,会养出样样全能的孩子。

因为遇到难题,父母都强势解决了,孩子就没有发挥和锻炼的余地。

想培养一个强大娃,父母要让他有成长的机会。可现实中强势的父母一抓一大把,会示弱的父母却很少有,因为在传统观念中父母是权威的代表。

事实上,父母作为引路人,在孩子年纪尚小、认知不足时表现强大是可以的。因为这时的孩子崇尚榜样,父母的强大就是最好的教科书,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强势。

等孩子到了12岁之后,进入青春期,开始有了自我意识,意图证明自己的力量。父母如果还一如既往地强大,试图用权威把孩子往前拽,只会招致叛逆

另一种结果是叛逆无果,孩子只能懦弱,长大后大多没出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父母懂示弱,是给孩子最好的尊重

金星在节目中谈到自己的经历,说有次从国外回家没调好时差,状态特别差,本想准备早餐,再送孩子们去上学,可实在太累了。

同时她又有些好奇,如果自己病倒了,孩子们会怎么做?于是装得更加虚弱。

结果平时毛毛躁躁的孩子,此时都乖得不得了,女儿端着水杯问她要不要吃药,还自己做了早餐,带弟弟去上学。

她说:试一次弱看看,你会发现自己变弱,原本你觉得什么也做不了的孩子却变强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不想自己成为孩子发展的天花板,父母要学会适当收拢翅膀,你的示弱对孩子来说是种激励,自信的他们会发挥出更大的潜力。

研究发现,那些事业有成的母亲,孩子往往都缺乏自信、主动性。

如何正确示弱,激发孩子的最大潜力?

之前看过一本书叫《特别狠心特别爱》,作者是一位算半个上海人的犹太妈妈沙拉。年轻时就离异的她独自照顾三个孩子,这三个孩子后来都成了亿万富翁。

她在书中这样写道:如果孩子难以在社会上扎根,不能全归罪于社会竞争太残酷,父母要想想自己作为推动摇篮的手,是否真的点燃了孩子生命深处的技能与素质?

生活中,沙拉践行的也是这一条,她从来不做那种为了孩子牺牲的“蜡烛式”母亲,而是想办法让三个孩子都成为自己的帮手,体验生活,体验困难,体验难题。

她会给孩子们安排值日表,轮流帮着做春卷补贴家用,尽管一开始这群孩子全在帮倒忙,把一切弄得一团糟,但总算是一劳永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想具体实施,生活中家长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让孩子自己做决策

父母要放下“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都多”这样的心理负担,不要每次都想当然地为孩子决定一切,把决策权还给孩子,从小事逐渐到大事。

《以家人之名》中的齐明月,就是个完全没有决策权的孩子,就连买衣服选什么颜色,都要对妈妈言听计从,品学兼优的她也因此缺乏自信。

关于孩子自己的事,或者你也拿不定主意的事,听听孩子的意见,会让他内心更为笃定。

2、让孩子自己动手

总觉得孩子什么都做不好,他就真的都做不好。

任何技能都是需要练习的,不让孩子经历笨手笨脚的锻炼过程,怎么可能突然就十项全能。

孩子能做的事就让他自己做,毕竟父母也不可能照顾他一辈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适当的挫折教育

不要做铲雪车父母,把孩子成长路上的所有障碍都清除,并不会让他一生都过得顺遂,谁还能不碰到个垫脚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