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你干吗?先排队!”

上午11:35,医院妇科诊室门口,孙莉前后已经等了一个小时,眼看就要来不及回去给两个娃做午饭了,她内心正躁得像热窝上的蚂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偏偏诊室门口又来了一个女的,手上拿着个病历本,想直接就往里闯。

孙莉一股怒火从丹田涌出,马上喝住了她!

此时,这家诊室门口已经围了六七个人,都等着进去见医生。

孙莉本来是在外面候诊大厅等的。看到屏幕上在叫自己的号,才进来门口等着。

没想到,接下来的近半个小时,有3个人插队进了诊室,一问,都说是上午已经看完,拿报告来给医生看的。

“我看个报告,就一会的事,不可能等你们都看完诊啊,那不得等到1点钟!”刚来那个女的也不是个“善茬”,朝孙莉怼了回去。

这时,一直坐在里面的梁女士看完诊出来了。

“哎,我说你们能先出去吗?我看个病,旁边围着7个人,一点隐私都没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不进来守着,个个都插队,下午都轮不到我看!我敢出去吗?!”

孙莉也是一肚子委屈,毫不相让。眼看一场没完没了的“战争”就要在这条 菜市场 走廊上打响。

“都别吵了啊,互相体谅一下,大家都不容易啊。”话音一到,走廊的人纷纷让开,一股强大的“气场”扑面而来。

是她,号称“门诊一姐”的孟姐来了。在这个医院的门诊大楼内,一出点事情,她就爱来“凑热闹”。

“这样啊,一个一个来,先是初诊的,再接一个看报告的,交替来,谁都不用等太久。每个人都抓紧点,尽量不耽误下一个,好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言两语,一招深圳交警的“拉链式通行”,马上让大家都闭了嘴。

“真行啊,这孟姐!”一直坐在里面看诊的张医生心忍不住在心里给了一个“赞”!

这位“一刀见血”的孟姐,就是孟作为,门诊大楼里的“管家婆”,每天要管前来看病的上万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回到办公室,刚才还“眉飞色舞”的孟姐心里一下子沉了下来。

名为门诊护长,可她实际上就是个“消防队员”,哪里“起火”往哪扑!

门诊楼里的这种“中国式排队”“中国式吵闹”,几乎每天都在上演,“啥时候是个头啊!

今年第一季度,我们通过满意度调查发现,就诊者主要的不满意点就是诊室内外人多拥挤——孟作为 护士长

诊室内外,往往有两拨人,一边是预约了初次就诊的人,另一边则是做完检查随时回来找医生看报告的人。两拨人谁先谁后,全靠“抢”,前面的人看完了,赶紧上去“卡位”。一群人乌压压的挤在诊室门口,每一个人都很糟心。

除了“扑火队长”,孟作为还有另一个身份——门诊“首席产品官”,要为门诊出现的“顽固性问题”找到根治的办法,最好是用上“互联网+”这类事半功倍的信息化手段。

“既然首次看诊要叫号排队,那看报告的也应该可以叫号,交替着来。”孟作为突然冒出一个念头。

她想到的这招,其实一点也不新鲜。

深圳是全国车流密度最大的城市,深圳交警N年前就“发明”了“拉链式通行”,当两条马路并成一条时,两条道的人要自觉交替通行,左边的走了一辆,就得等右边也走一辆,井然有序,再也不用堵成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这种“拉链式通行”,放在深圳的医院里,却是第一次。

孟姐觉得有戏,赶紧拉起了一个微信群,和各个科室一起“头脑风暴”。

很快,从2019年7月起,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的自助服务机上就多了一个选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报告的人不能直接往诊室里闯,要先点这个选项,取一个号。看门诊就像拉链式通行一样,1个新病人,2个看报告的,再是1个新病人——孟作为 护士

“二次报到”这个新产品一推出,立即受到病人和医生护士的欢迎。目前部分科室门诊正在试点,医院很快就会全面推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类似的好“产品”,孟作为还“攒”了不少。以往采血要40分钟,改善流程之后,现在10分钟内搞定;之前病人退费要过五道坎,现在只需两步。

用互联网行业的“黑话”来说,她做那么多“产品”,每一步都是为了改善病人的“用户体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改善体验,孟姐和团队最爱收集病人的各式各样的吐槽。“每一位患者在医院就诊过后,我们会通过云随访平台发出短信,调查他们的满意度。”

北大深圳医院一年有近三百万次的门诊量,一天就近1万人次,“吐槽量”自然也水涨船高。门诊办的团队会一一收集起来,然后经过孟作为这个CPU梳理,最终形成一个要整改的“问题库”。

除了在电脑后台接收问题,实地调查也是孟姐团队每天的必修课。

在孟姐的白大褂口袋里,总有一本巴掌大的笔记本,每次和就诊者聊天,听到的意见、发现的不足,她都会记在本子上。“已经记不得用了多少个笔记本了,堆在一起应该挺高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患者的不满,我们可以安抚、可以道歉,但这些治标不治本,根本的问题没解决。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地优化工作流程,让市民有着更优的就医体验。”

就这样,洗手间没有洗手液、患者手机没电借不到移动电源、诊室内外秩序差、打车不方便,这些患者集中吐槽的问题,一个个都被“揪”了出来,通过流程、制度革新,妥妥地解决。

“门诊人来人往,不是有了制度、流程就高枕无忧了,很多时候更需要的是同理心,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孟作为说,医院要有人情味,通过每一个小小的举动,让来看病的人感到温暖。

以往,门诊楼里没有饮水机,患者想喝口水都很难。主要原因,是院方怕打水时地上留下积水,造成老人、小孩滑倒。

孟姐看到了大家的不便,在诊区外的电梯口挤出了便民服务点,放上饮水机、充电宝,还设了楼长,协助管理,喝水难的问题一下子解决了。类似的改进还有很多,比如设立母婴室、在院内增加出租车落客点……

孟姐还有个“一杯水秘诀”。她常跟各科室门诊前台的分诊护士说,如果看到独自候诊的老人或者行动不便的患者时,主动给他们递上一杯水。

“虽然只是一杯水,对于打仗一样繁忙的护士来说,要做到这一点也是很不容易的。可对患者来说,这一点小善举,可能会成为藏在心里一辈子的感动。”孟作为说。

一条吐槽,一次改善。一杯水,一颗心。

“管家婆”孟姐和她的队友们,就是这样日复一日、一点一滴地积攒起病人的满意和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