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正确理解“双循环”?

  首先,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的新发展格局,就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里明确指出是以国民经济循环为主,并不是说以国内大循环为主,而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提出这个“主体”的说法,就是说明随着外部环境风险加剧和我国发展所具有的要素禀赋的变化,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动能明显减弱,而我国内需潜力不断释放,国内大循环活力日益强劲,通过内需潜力释放,稳住国民经济发展基本盘,才能稳定我国的国际战略竞争力,才能够使我国经贸的压仓石在国际市场地位不会降低、作用不会减弱、影响不会消减。有了国内大循环这个主体能力的不断增强和扩大,必然产生引领并促进国际大循环新动能。国内循环为主,会是一定时期的现状,或是一个大国经济和大型经济体长期存在的一种客观现实,但不是我们的战略选择,以国内循环为主体促进双循环才是我们的战略部署。总书记强调,国内大循环在本质上也是开放的,它与国际循环是相互促进相互配合的。

  其次,“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搞内部循环、搞封闭运行,更不是在中美争议加剧、美国对我掀起贸易战、金融战、科技战等打压政策下搞中美“脱钩”,我们必须看到中国需要全球化,只有以更加多元的开放,来应对美国的孤立政策、单边行动和霸权主义,跟所有愿意与我国做生意、搞贸易和合作的国家及经济主体发展关系、密切联系,同时进一步强化区域性多边合作渠道,以此开辟国际合作新局面。

  最后,国内国际双循环是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的统一体,只有实现了双循环才是一个“气血通畅”的整体,才能真正构建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的新发展格局。这是理解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关键。双循环一个是国内循环,一个是国际循环,正常的状态下,两者是相互促进的互动因果关系。一方面,如果国内密集循环了,说明国民经济一定是健康、稳步、快速的发展,国富民强了,自然会促进国际大跨度循环,至少国民出境旅游、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商品出口、对进口品牌商品的需求、国内外合作与交流等都增加了,直接的就表现为国际循环的加速发展,这就是所谓的国内循环带动国际大循环。另一方面,如果国际加快加密加量循环了,说明进出口贸易、对外商务往来、技术引进和出口、管理输出与输入、中外人员互访与交流、国际体育赛事、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等都频繁、加快、增量了,反过来必然会促进国内经济、教育、科技、文化的活跃,这就是所谓的国际大循环促进国内大循环。当然在非正常、不稳定、多风险的外部环境状态下,国际循环会出现问题,会影响到国内循环,为此就要敢于面对风险和挑战,实施调整化解风险保证国际循环正常发展的举措,而且在这种不良影响暂时不可逆转情况下,就要进一步拓展国内循环的空间、机会和频次,以弥补国际循环的不足和缺失。

二、“双循环”与文旅融合发展的关系

1、“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下,刺激国内消费是必然选项,所以加快以文旅产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扩大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旨意的文化与旅游消费也是大势所趋;

2、文旅产业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参与度高的幸福产业,是反应民众生活质量的晴雨表,发展空间大,未释放和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也很大,处于提振内需消费的主力军地位;

3、旅游和各行业、各部门、各企业可以各取所需、各用所长,协同发展、融合共进,所以就出现了旅游+,与+旅游,其实就是各领域、各行业与文旅的融合,比如发放各类消费券、发展文旅融合的夜经济、通过+旅游延长各类行业产业链,是双循环时代的基本特征;

4、在“双循环”背景下,引导更多产业探索融合发展路径和方式,是创造新的消费、产品、业态和市场的重要途径;

5、构建“双循环”新格局,需要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而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必将带来生产方式创新、消费潜力激活、市场要素整合、生活方式改变,为“双循环”发展格局带来新的活力,让经济社会展现新气象。

一是创新生产方式。文旅产业融合肯定是产业维度的多元化,比如瓷、茶、旅产业的融合,可以有瓷茶+文旅,瓷茶+文创,瓷茶+餐饮的形式,还有餐、茶、戏、旅、购的融合,均是实现硬产业和软产业融合,创新了生产方式和产品供给方式。二是激活消费潜力。限于传统思维、生活方式和新冠疫情等内外部环境影响,国内消费群体和潜力没能全面释放;尤其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决定了人们对文旅融合的高品质生活的需求方兴未艾,市场前景非常广阔。文旅融合可能涌现的跨界、跨产业、跨领域的新型产品呈现方式、消费方式、消费渠道,可大幅激活追求高品质生活消费的潜力。三是整合市场要素。文旅融合会激发出更多、更紧密的产业共建共享平台,弥合单个产业独立发展造成的诸多要素隔离,使得技术、资本、人才、管理、资源、产品等市场要素可以同时对接不同的产业、行业和企业,极大地提升产业组合、整合、融合发展能力。四是引领生活新风尚。文旅产业融合将改善文化遗产的保护、生存和发展状态,人们热爱文物、品味文化、享受文明、提高涵养,将逐步变成生活的常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文旅融合将深刻引领着生活的新风尚。

文旅产业综合性强、关联度大、开放度高,文旅人要勇当产业融合发展的先锋,以融合创新思维和开放合作视野,跨界跨域跨业联动,培育发展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让国内国际循环更加畅通且充满活力,服务“六稳”“六保”工作,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贡献力量。

三、基于“双循环”的江西南昌与陕西西咸新区文旅融合发展

同样具有悠久历史与丰富人文的江西南昌与陕西西咸新区跨越千山万水,相会在南昌,为的就是共同做一篇国内循环的大文章--旅游合作与文旅融合。

我在努力寻找南昌与西安的共同点,第一个共同点就是地名的第一个字都是表示方位(一个南、一个西),第二个字都是表示祝福和希望(一个昌、一个安);第二个共同点就是现在都是省会城市,且都是历史文化名城;第三个共同点就是西安有大雁塔、南昌有绳金塔,西安有钟鼓楼、南昌有滕王阁;第四个共同点就是北有兵马俑、南有海昏侯,确实是难得的共同点中的一个,毕竟海昏侯刘贺曾经在西安和南昌生活过;第五个共同点就是西安有八路军办事处,南昌不但是新四军诞生地,其后还设有新四军驻南昌办事处。

我打着探照灯找共同点,其实也没有什么新发现,说明两地的共同点确实不多。出现这种情况,可不要泄气,说明两地差异特别大,差异化就是旅游的动力。南昌和西安都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只要文旅融合做到位,旅游互动吸引力会被激发,人们在两地之间实现高密度、高频次、高质量、高效益的旅游循环,就会成为一种强烈的化学反应。

西咸新区这片土地孕育了中国古代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其周秦汉唐遗迹留存规模巨大,这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来的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其文化旅游重要名片。

当英雄城南昌遇上网红城西安,当西咸新区遇上赣江新区,两个著名旅游城市相遇了,两地在自然风光、历史积淀、城市格局、文化生活、风土人情、小吃美食、气候环境等旅游资源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和互补性,有着强烈的吸引力。

在西咸新区规划的“一河两带四轴五组团”空间结构中,一河即是渭河,五组团中还有泾河新城,这可是我们耳熟能详、妇孺皆知的“泾渭分明”的原产地哟;尤其是五陵塬遗址、周秦汉都城遗址两带,多有文化和品味呀!四轴中有以秦汉大道为轴带,连接秦咸阳宫与汉长安城遗址,构建大都市秦汉文化主轴带,多牛呀!基于“成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生态田园新城,彰显历史文明、推动国际文化交流的历史文化基地”的定位,提出以周秦汉历史遗迹和渭北帝陵历史遗存带为依托,打造集中彰显“周秦汉”文化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大遗址集中区。

尤其是在城市总体设计中,描绘了诸如“美丽田园、城市客厅、文化之城、住区典范”等具文旅融合的风貌特征。并对城市开敞空间、景观节点、公交导向开发、慢行系统、高度密度、色彩、屋顶立面、城市夜景等都作出了相应设计。

更有甚者,还提出建设森林防护、郊野公园、都市田原、遗址公园四大支撑功能,形成“大廊道、大田园、大遗址、大休闲”的景观体系。

还有位于渭河北岸的百里帝陵保护带内的五陵塬文化产业园区,目标是建设世界最大的文化遗址保护公园、都市森林景观区及由若干文化小镇组成的创意文化产业园。最终是建设一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

当然,西咸新区还要紧紧围绕高端装备制造、文化旅游、大健康等主导产业大做文章,这些跟南昌倒是有点不谋而合。

西咸新区在文旅方面已经打造出西安十大新晋网红地--位于秦汉新城的西安恒大文旅城。南昌应该向西安学习。

南昌可以发挥优势,在促进双循环的文旅事业中有所作为,与西安真正互通有无,实现加速密集循环:

  一是发挥南昌生态与文化优势,大力宣传南昌空气的清爽度、天空的清新度、水质的清洁度、土壤的清香度、食品的清醇度,发展观光、休闲、度假、康养产业,促进国人来南昌开展山水休闲养生旅游活动。真正做大做强康养旅游产业,让生态环境优势真正成为南昌的最大优势、最大品牌、最大财富。

  二是加强南昌文化软实力利用与开发,依托“人民军队的摇篮”--八一起义旧址群,“改革开放事业探索地”--小平小道,“可爱的中国诞生地”--方志敏烈士遗迹等,大力发展红色培训业和红色基因传承事业,开展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大力发展以赣鄱文化为依托的文化创意产业,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态性、生产性传承和创新性、创造性转化工作。

  三是发挥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就在南昌的品牌效应,张扬山水风光好、田园风景佳、乡村环境美,宜住宜游宜养的优势,大力开发经营颇具乡土风格、传统风貌、乡村风味、水乡风情的水上渔舟村、水边吊脚楼村、岸上渔民村、湖岛村等,发展乡村旅游、民宿旅游和康养旅游,经营好乡村闲置的村落资源和农家宅基地资源,将经营乡村作为促进南昌发展的新赋能和实施南昌在加快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上作示范、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上中勇争先的新动能,这将是一项战略性选择。

  四是充分做好海昏侯国遗址及其文物的文章,讲好刘贺在汉长安城27天的皇帝和在南昌作为4年海昏侯的生活故事,这确实是南昌-西安两地互动中最具共同吸引力和差异互补性的部分。南昌也确实打出了“北有兵马俑,南有海昏侯”的灯光秀宣传标语,表现了充满豪气的“文化自信”,但做好展示和讲好故事,任重道远。随着海昏侯遗址博物馆和海昏侯国考古遗址公园的开放,南昌的文旅融合事业也将上一个新的台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细嘉,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首届省情研究首席专家、省级教学名师、省情教育专家、省社会科学优秀普及专家,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专家库专家,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江西绿色生态)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旅游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现任南昌大学江西发展研究院院长、旅游研究院院长、江西红色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兼任江西省旅游文化研究会会长,江西省旅游协会副会长,江西省新型特色智库试点建设单位—全域旅游研究院首席专家。

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省经济社会重大招标项目2项,其他省级社科研究项目10余项;出版旅游类专著(教材)18部,发表论文100余篇,对策研究报告获省领导批示30次;有10篇(部)学术研究成果获省级优秀论文(著)奖;主讲《导游业务》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导游业务通论》教材被评为国家级规划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