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 | 一日一度(yryd115)

作者 | 度公子

法考男神、正道之光的罗翔老师,也消失在微博。

遗憾的是,他不是第一个被舆论噤声的人,也将不会是最后一个。

如果说被曲解是诉说者的宿命,当罗翔老师决定面向大众普法时,就该知道前路多坎坷。

但他还是推开书斋的大门,走向了人群中央。

虽千万人吾往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9月8日,罗翔老师在微博分享了一句读书笔记:

“要珍惜德行,却不要成为荣誉的奴隶,因为前者是永恒的,后者却很快会消失。P157(自省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君子都要吾日三省吾身,这段话发在罗老师微博再正常不过。

罗老师虽然教授法考,却是一位极具情怀、胸有文墨的法学人。

随口引经据典,各路哲学箴言也能信手拈来。不少人给他评价,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然而罗翔老师这次分享的读书笔记,非但没有引起广泛思考,反而把自己拉入了深渊。

因为9月8日,恰逢抗击新冠疫情表彰大会召开,钟南山院士、陈薇院士等为抗疫做出巨大贡献的人轮番上了热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罗翔提醒自己“不要做荣誉的奴隶”,国家召开厥功至伟的表彰大会。

两件毫无关联的事,发生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便被好事的网友演化成了一场没来由的舆论攻击。

“阴阳怪气地说谁呢?”

“你也太自以为是了!

“红了之后,不知道自己是谁了吧?”

一顶顶罪名坐实的大帽子被扣到了罗翔老师头上。

遭到攻击后,后知后觉的罗老师依然保持风度,请大家不要过多联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解释更加引起好事网友的反击,不堪入耳的“问候”铺天盖地。

“哪天罗老师家里办喜事,我颂丧歌,也不要过度联想哦。”

“罗老师你家小孩过满月酒,有人送个骨灰盒,你开心吗?”

在互联网的一角,这样荒唐而反智的小事,发生在一位法学教授和千万网友之间。

往昔普法的阵地一转眼成了审判的法庭,而他站在被告席,要向所有人自证清白。

然而,人永远无法解释清一件你从未做过的事,无论找多少条理由,看客都会有下一个、再下一个问题堵着你。

罗翔老师在无端的围剿中,无奈宣告退出微博,后续也不再亲自答疑解惑,将交由旁人处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曾在采访中说,自己的生活一直在做减法,不聚会,合作能推就推,每天刷微博不超过10分钟。

我想这对罗老师来说,是一种减负,意味着他可以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备课、学术和思考。

而少了一位普法大V,却是我们的重大损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臭名昭著的“鲍毓明案件”中,罗翔老师的真知灼见成为了一次现象级的法制宣传。

当时全网讨伐鲍毓明,反对与谩骂一浪高过一浪,集体呼吁将他绳之以法。

而不少专业律师态度恰恰相反,理智得不近人情。

他们既知现存法律无力对鲍毓明做出有关判罚,于是选择作壁上观。

法律界人士与民众呼声站到了对立的两端,楚河汉界,遥遥相望。

但罗翔老师的发声粘合了其中巨大的间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奔走呼告同行,法律不是高高在上,睥睨众生,以此显示自我优越感的工具,还说了下面这段极为动人的话。

我们这些法律从业者不应只是和普通网友一样愤怒叫骂,更不该因为工作缘故看多了类似无奈的案件而麻木。看惯了黑夜的人,不应该习惯黑暗,而是应该期待黑夜中的光明。

另一面,他对强奸幼童的刑法定义,提出不少自己的见解。

比如“当前规定中性同意年龄太低,有必要从14岁提升到18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罗老师的发声让全民愤怒的情绪宣泄,找到了逻辑和理性的出口。各路自媒体剖析案件时,大都引用罗老师的观点支持受害者。

仅就这点而言,罗老师兼具情怀与理性温度的普法宣传无出其右。

今年8月,湖南永州胡同学踢伤猥亵男被刑拘一事,发酵得沸沸扬扬。

众望所归的罗老师在候机时录下一段讲解视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录制背景是人来人往的候机厅,他简陋地手持录像,没有打光,没有角度,露着半张憔悴的脸,声嘶力竭地说:

“胡同学的行为具有扭送性质,即便扭送行为可能存在过当,但也不宜以犯罪论处。”

并且再一次重申,法律不应是冰冷和刚硬的,而应给予道德发挥的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在视频最后提到,“虽然一种违反道德的行为不一定是犯罪,但一种在道德上被鼓励的行为一定不是犯罪。”

罗翔老师提出的问题千奇百怪,从“羁押26年的张玉环被改判无罪,之前的刑讯逼供还能追诉吗?”到“如果熊猫咬我,快咬死了,我能打熊猫吗?”

但所有的回答都指向一个字“人”。

或许他的走红并非偶然,法律脱离我们生活太久,久到早已失去理想的温度和耐性。

而罗翔老师的出现让所有人发现,原来法律可以为我所用,原来律师也可以说“人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如他告诫同行的:“用良知驾驭我们之所学,而不因所学蒙蔽了良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走红之前,罗老师已经是中国政法大学的明星老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选他的课堪比演唱会抢门票,一门容纳200人的大课,起码有400人在系统里掐点蹲守。

抢上的欢呼雀跃,抢不到的同学只好提前去占座蹭课。

于是,罗翔上课的教室说是人山人海也不夸张。

楼管处的蹭课小马扎一早被抢光,大阶梯教室上势必是一个挨一个挤满了听课的学生。

实在没位置的,还能安札在罗老师讲台上,零距离听课,进不了门的干脆站在走廊,趴在窗口听,也要一睹名师风采。

罗翔老师更是连续多年蝉联“最受本科生欢迎的十位老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用独特的幽默方式把教条式法律,诠释得生动具象,让不少对法律无感的学生燃起了兴趣,走上了执业之路。

判断一个好老师的标准很多,但最核心的标准仍旧离不了传道受业解惑。

罗翔选择法律并非自己所愿,高考填志愿时父母替他做了主。而他心中的理想职业是老师。

没想到走到最后,他成为了一名刑法老师,也算是举家之愿,皆大欢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2年,他还在读博,有幸在中青院函授课程,那时罗翔就体现出非凡的授课天赋。

在讲解《本体刑法学》时,一本九百多页的厚书,只讲了三四天,但基本要点竟然都涵盖全了。

事后有学生找来整本书研读,意外发现,罗翔竟然还阐述了不少书本之外自己的学术观点。

当时班上学生都对他印象深刻,留下一句断言:“这是个能深研刑法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实上,从研究生起罗翔就不间断地外出授课,讲台下坐着一群比他小五六岁的学生,喊他老师。

那时他克服紧张的办法也很原始,只是把授课内容逐字逐句写下来,避免犯错。

如今听他讲课化繁为简,游刃有余,其实都是重复磨练和不断改进的结果。

初到中国政法大学任教时,罗翔也并非人气教授。但到第二年,他的口碑被上届学生传播开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阶梯教室便越坐越满,慕名而来的学生挤到门外听课的情况也多了起来。

很多老师在授课时,急于求成,急于要求学生接纳消化,反而忽视了打磨知识传递的过程。

而罗翔独特之处就在于他找到了学生喜欢的模式,来激发他们对一门课的兴趣。

“我也没有刻意的去培养,其实就觉得哪种效果学生更喜欢,更能跟学生有更多互动,后来就慢慢形成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好好讲课,也能成网红,这是罗翔以前根本没想过的事。

2017年,一家法考机构的老板找到罗翔,希望他能出来授课。

作为法大老师,一边授课培养自己的本科生,一边钻研学术,已经很忙碌了,罗翔第一想法当然是拒绝。

但接下来的一句话,最终影响了他的决定。

老板说:“我们这里有几十万学生,如果你真的想影响,这个舞台更大”。

罗翔转念一想:“为什么不能用教法大学生的热情来教备考的学生,我个人觉得这种培训和在象牙塔从事学术研究相比,并不丢脸。”

这一年,罗翔走出法大的“象牙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他辅导法考的教学视频金句不断,段子频频,被学生无意上传到B站,先后都挤进了热门。

嗅到机遇的B站联系到罗翔本人,希望他入驻平台。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令罗翔担忧和欣喜交织。

“这是年轻人的社区,而我不再是年轻人了。而作为学者,看到自己的观点被年轻人传播和倾听,还是很开心的。”

双方接洽后,罗翔答应入驻B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第一段自我介绍的视频,他只露出脸和肩膀,分享了一段颇为诗意的开场宣言:

“也许我只是一个在海滩拾贝的拾贝者,想借助这个平台让同学们看到海边那些贝壳的美丽,但更重要的不是炫耀我手中的贝壳,而是希望同学们能看到贝壳后面的大海是那么广袤和美丽。”

不到两天,罗翔账号涨粉破百万。

和好莱坞明星巨石强森,在B站的涨粉速度齐平,而巨石强森当时还处在电影宣传期,热度正盛。

不到一周,粉丝破200万。

一个月,粉丝破500万。

三个月,粉丝接近900万。

如今,罗翔已是近千万级别的法律视频博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故事中的主人公“张三”,俗称“知识点工具人”。以他的离奇经历,贯穿着每一条刑法知识点。

听他授课的学生不再只是法大学生、辅导班的法考生,百万名与法律无关的人也都慕名而来。

或许听段子的人比认真听课的人多,但是那又如何,法律还是那条法律,只是换种方式被人接受罢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罗翔依旧是那个兼具情怀与理性温度的法学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曾为一位贫穷的老农打官司,事后分文不收。

也曾跟朋友讨论案件时,泪流满面。

有学生在法考前找他签字,求个心安。大多数老师都会写“逢考必过”,而罗老师都会郑重地写“做法治之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对刑法的钻研绝非等闲之辈,但在冰冷的律条之间穿梭多年,不舍内心的本善和正义的初心。

他坚信真正的知识一定要走出书斋,要影响每一个愿意思考的心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是这一次,他被那些不愿思考、热衷扣帽子的网友逼退了。

我们的网络环境正变得越来越糟糕,站队、撕逼、扣帽子,使得任何公开的表达都可能被断章取义。

在这套强盗逻辑里,一位躬身普法的刑法学者也无法自证清白。

因为强盗们根本不听别人在表达什么,只要寻找目标,扣上帽子,拉下神坛。

一朝高楼起,看他高楼塌。这才是疯狂的看客最想要的结局。

互联网没有记忆,但我们该记得。

2020年9月8日,一位千万粉丝拥趸的法律学者。

在教师节前夕,被他们逼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