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背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宋年间,有一个云游的和尚傍晚路过一座村庄,见天色已晚,便找到村中一家房屋比较多的院子,敲门请求主人允许自己住宿一晚。该家主人以不方便为由拒绝了和尚的请求。和尚看到这家门外有一辆马车,就要求主人同意自己在这辆车的车厢里凑合一夜。主人看了看和尚和天色,点头答应了。

到了半夜时分,和尚被车厢外面的声音惊动了。他凑近车厢缝隙往外看去,只见一个蒙面人蹑手蹑脚从村里摸到这家墙院旁边,从墙角翻墙进入这一人家。

正在犹豫要不要向主人家示警的当口,翻墙进院的蒙面人竟很快返回,又出现在院墙上。令他目登口呆的是,蒙面人竟然从墙上扶下一个年轻妇女,并拎着一个大包裹,跳下墙院,向村外扬长而去。

和尚感觉自己的处境尴尬极了。自己投宿主人家,虽然不被主人允准进屋寄宿,可人家还是给自己提供了一个过夜之所。不巧的是,当天夜间主人家的财物被盗不说,连儿媳妇也随人跑了。事情虽然不是自己做的,自己也问心无愧,可自己的嫌疑是难以洗清的,主人一定会扭送自己去县城见官,到时不死也得脱层皮。虽然逃走也未必是最好的选择,但总好过被人不问清红皂白绑了见官好,还是三十六计走为上。

和尚沿出村的路急急赶路,正走之间,脚下一脚踏空,急速下坠,摔得眼冒金星,额头流血,好半天才缓过劲来。只见四周漆黑一片,只有头上有些亮光,原来掉进了一口枯井中。

和尚站起身来,想设法爬出井口,脚下被什么柔软的物体绊了一下,他凑近去一看,不禁愣住了,原来井底躺着一个人。

和尚赶忙打着火折,发现躺在井底边上的是一年轻女子,一探鼻息,呼吸全无,但微有体温,似乎刚跌下来死去不久。

接连碰到怪事,他不敢求救,只想等天亮后有机会出井口。

好容易挨到天亮,有嘈杂的脚步声朝井口奔跑过来。显然,枯井引起了外人的注意,和尚也被人发现并被救出井底,一同运出井底的还有那具女人尸首。

和尚一出井口,赫然发现领头救援他的竟是留宿的那家主人和他儿子。他心里的猜疑也得到了证实:井底那具女尸首就是晚上翻墙而出与人私奔的那个年轻女人,而自己也成了诱拐良家妇女私奔的恶棍。

虽然在扭送县衙的过程中被打得遍体鳞伤,但和尚并不恼恨这些施暴者,因为自己这一夜的经历实在是太巧合了,他觉得自己无论如何也自证不了清白。

县官审案时,和尚自供与主人家的儿媳早已相识,那天上门求宿就是提前相约好的,但逃走的过程中,与她发生了分歧,恐怕被人发现捉住,情急之下,将她杀害投入井中,因为夜间光线不明,自己也失足掉进井中,脏物放在井边,本准备处理好尸首之后再去拿走的,掉进枯井后,就不知被何人拿走了。

这个刑案就此确定,以私奔杀人定罪,拟判死刑,上报州府。和尚被打入州府死牢,他心如死灰,准备接受秋后问斩的命运。

可一个多月后,当关押他的牢门再次被打开时,他等来的不是处以极刑的断头酒,而是无罪释放的通告书。

原来,这件案子呈报到州府后,州府审案的所有官员都对调查没有疑问,只有一个人看了案件卷宗后提出了疑问。这个人就是后来做到北宋宰相的向敏中,他此时正任此地知府,对赃物没有找到这一点提出了疑问。认为捉贼捉脏,既然作为重要证物的脏物没有找到,就不能结案,更不能判处疑犯极刑。

向敏中于是提审和尚,和尚依旧表示认罪,只说前生一定欠了死者一条性命,今生还了孽债也罢。在向敏中一再讯问下,他终于说出实话。他说归说了,但不抱任何希望,他想不出这提审自己的官爷有什么办法证明自己的清白。

向敏中听了和尚的供述,断定凶手一定另有其人,且一定就在村子里。于是他派出一名捕头去死者生前的村子访查贼人的下落。

这天,这捕头在村中的一个饭店吃饭。饭店老板娘听说他是从府城中来的,不知道他就是查案的官差,就问他,前不久那个和尚的案子处理的怎么样了?捕头按出发前向敏中告诉他的内容说,和尚昨天被打板子打死了。

老板娘接着问,那个盗贼抓住了吗?

捕头回答说,这个案子属于误判,就是抓住了那个贼人也不会再问罪了。

老板娘一听,说,看来我说了实情也没有多大关系了,其实,那个死掉的媳妇是被这个村里的某甲所杀。

老板娘还指着某甲的住处告诉捕头具体位置。捕头于是就到贼人家将其捕获。经过审讯,他都一一从实招供,并拿到脏物证据。

原来,那女子嫁到这村后,夫家虽然较为富裕,但丈夫性子木讷,不解风情,遂颇不耐寂寞,一来二往间与村中这个某甲勾搭上了,约好待女子卷些财物后一起私奔,不料刚出村子,女子反悔了,某甲害怕事发暴露,就杀死了女子,抛尸路边枯井,带着女子的包裹财物连夜回家躲起来。

正好和尚误打误撞跌落枯井,帮他掩盖了真相。

前几天,某甲听说县衙已经判处和尚死刑并上报州衙,以为风头己过,再也按捺不住性子,拿出女子从家里带出来的财物在各处享用。一天这某甲在村中饭店花费时,拿出那女子曾经戴过的钗子兑换银两,被老板娘认出,就偷偷告诉老板娘钗子的来源。

一桩极其巧合的误判案子,就这样被向敏中纠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