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积德行善确实可以改变命运,《易经》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但是行善之事,亦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是有非,有偏有正。生活中,很多人以为自己在做善事,其实是善恶颠倒,在造作恶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行善怎样辨别真假呢!有这样一个故事,可让我们恍然大悟,元朝一代高僧,中峰禅师,问两个念书的学生,什么是恶?什么是善?一位学生讲:骂人是恶,尊敬人是善。中峰禅师云:未必然也。另一位学生答:贪财是恶,廉洁是善。中峰云:未必然也。

于是两位学生向禅师请教善恶的标准,禅师告知: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恶。我们的起心动念,只要是利益大众,打人骂人,也是善。恭敬别人,是为了巴结上司,那就是恶,这才是真正善恶的标准。在生活中,有3种行为,看似是做善事,非但没福报,还会感召灾祸,看看你做过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种、为胜他故,读诵经典,

为了胜过别人读诵经典,佛教有句话,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好胜心强,不一定是恶事,但存心不正,一定不是善事。比如学佛人,读经念佛,别人读《地藏经》需要80分钟,自己非要60分钟读完,心中存好胜之心,以这样的心读经,心中不但没有放下杂念,反而多了妄念。

我曾亲身经历过类似的事情,有同修一天念五千声佛号,另一个人偏偏要比他多个三五千,在道场共修的时候,就开始吹嘘自己念的多。像这种情况,已经偏离的学佛的本心,以为比别人念佛多,福报就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种、为利养故,受持禁戒。

为了得到别人的赞叹,能够在人前显耀,才持戒。比如说,每天都会在固定的时间读经,十斋日吃素,等等,这些行为都具有无量功德,但如果存心不纯,做这些事,是想得到别人的表扬,显示自己修行用功,有德行,那么所有功德将化为乌有,因为掺杂了不善,实为可惜。

这种行为,也属于是借用佛法的方便,给自己身上贴金,虽说自己也在修行,但心中希望得到别人的赞叹,含有名闻利养的成分,这样不但没功德,罪业还很重。若是心存善念,目的是想让更多人修持佛法,念头一转,就有无量福报,善恶总在一念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三种、为他属故,而行布施。

拿别人的东西,去做善事,若是在别人不知情的情况下,这属于偷盗行为。若是他们并不愿意用自己的钱财去做善事,自己认为这是好事,强求让别人去做,别人不是心甘情愿,也不是真善,当然自己家人除外,凡事要把握有度。

佛教布施,有“为他属故而行布施”,这一种是心术不正的布施,所谓慷他人之慨。这种行为,非但没福报,还会感召灾祸,因为损害的别人的利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上这3种行为,看似行善,实则不善,你有犯过此类的错误吗?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愿诸位善友,在人生道路上,善待自己,善待他人,觉悟人生,早证菩提,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