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刚刚诞生的时候,没有令人瞩目的科技成就,也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在世界上总被别人瞧不起。然而,一些留学知识分子放弃了国外优厚的待遇,毅然回国,使中国的命运得到了根本的转折,正是他们,挺直了中国的脊梁,使我们睡得安稳!2012年的今天,“两弹一星”的元勋,中国“航天四老”之一的屠守锷不幸逝世,今天我写下此文,用来缅怀这些令人尊敬的中国脊梁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屠守锷)

屠守锷,在1917年12月5日,出生在浙江省南浔一个普通的小职员家庭。从小在父母的教导下,刻苦学习,成绩优异,1938年,考取了清华大学增设航空系。两年后在清华大学毕业毕业,获得清华大学航空工程学士学位,接着被分配到成都航空研究所工作。他一边工作,一边努力学习,三年后又考取了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的公费学习名额。

在美国求学的屠守锷心里一直牵挂着祖国母亲,为了早日能够回国,他只能将自己全部的精力放在学业上。1943年,他完成了毕业论文,顺利通过答辩,获得科学硕士学位。

自古以来,“科学救国”是中国无数志士仁人的一种救国理想。许多学者从国外学成,毅然回国,就是为了报效祖国,屠守锷也不例外,在外求学的屠守锷时刻牵挂着患难中的祖国和亲人。

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八年抗战胜利了,历经浩劫的祖国百废待兴。屠守锷归心似箭,辞去了国外的工作,搭乘运兵船,回到了祖国,准备大干一番。然而,当时的国民党政府无心兴办民族航空工业,让屠守锷失望至极,直到后来新中国成立后,被聘为清华大学航空系教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屠守锷)

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是个极为敏感的时期,当时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决定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可是当时一穷二白,要想自主研制“两弹一星”又谈何容易?

1957年2月,聂荣臻元帅告诉屠守锷,说“我们要搞导弹,你原来是学航天的,要改行搞导弹,为啥要改行搞导弹?国家需要啊!”就这样,因为国家的需要,他毫无怨言地改行搞导弹,成为钱学森院长领导下的十大研究室主任之一,专门负责导弹结构强度和环境条件等方面的研究。

没有任何资料,也没有任何的图纸,屠守锷和众多科学家一样,在极为有限的条件下,搜集资料,摸索前进。就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我们可爱的科学家们,努力客服种种困难,终于在1960年11月5日,仿制的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接着又在1964年10月16日15时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有原子弹的国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弹实验成功)

1968年的时候,研究院的派性斗争愈演愈烈,屠守锷也时时得到“关照”,常常被无端拉上主席台,接受各种批斗,但是屠守锷心态一直非常平和、淡然的,总是淡淡地说:“我也不需要认可,也不需要否认”。

在铺天盖地的大字报和接二连三的批斗会中,屠守锷依然我行我素,埋头于洲际导弹的实验,测算,哪怕是在批斗大会上,他也总是不会忘记带着一支笔和一张纸,别人在台上唾沫横飞,他却总是旁若无人,争分夺秒地计算洲际导弹的各种数据,很快,他与同事们一起拿出了洲际导弹的初步设计方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屠守锷)

当这枚导弹准确命中万里之外目标时,一向沉默寡言的屠守锷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双手捂着眼睛哭开了,过了一会,又像孩子一样笑开了!这一哭一笑,代表着多少科学家20多年刻苦钻研、不懈努力,各种委屈的宣泄和释放,是多年来执着追求成功后的大喜悦。这里面到底蕴含着多少动人的故事,我相信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现在的祖国日新月异,在世界上也是举足轻重的大国,我们为之兴奋不已,在此我温馨地提醒大家,在今天,我们能够挺直了脊梁,安稳睡觉之时,决不能忘却钱三强、邓稼先、屠守锷等千千万万的科学家为国家做出的伟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