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说,人生是一本厚厚的大书,那么,与医院相遇,就是不可省略、不可不读的重要章节。

医院是阅读人生最好的场所。

医院是一个人生命的起点和终点的必经驿站,在这里,浓缩了人世间的喜怒哀乐,凝结了生命中的爱恨情仇。一切都被推到极端,逼到悬崖边上,别无选择。在生死面前,任何情感都展露无余,任何品性都祼露呈现。在医院阅读人生,阅读生死,比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看得真实、直白、深刻。

在此阅读生死,再愚钝的人,对人生也会有所领悟。

至于生,虽是人生的起点,但与本人无关。因为每个人出生时,不是他(她)自己所能决定了的事,也是他(她)无法选择的事。每个人来到人世间都是赤条条的柔软软的肉球一个,迷迷糊糊的小人儿一个。即使后来的伟人、名人、贵人,就是皇帝从娘肚子里出来,都差不多一个模样,绝不会有惊天破石横空出世的景象。无论当时千宠万爱集一身,还是狗嫌一般裹在破布里,这个小人儿感知不了,体会不深,即便有感受,也只会傻乎乎地啼哭。就是哭声,也绝不会是如赞美诗般吟唱的婉转美声。因此,“生”的章节并不精彩,也不深刻。如果有,那一定是别人后来强加的、编撰的。当然,看晚辈出生,不免洋溢出无限喜悦,感叹世间沧桑,这已然是过来人的感受。

“死”的章节就大不相同了,无论生命长短,只要在人间走一遭,就与社会、与亲人、与自己产生了千丝万缕纷繁复杂的联系,加进去许多看不见摸不着的细胞元素,比如文化基因,比如知识教育,比如跌宕经历,比如爱恨情仇,人的思想、观念、品性、态度、行为等等,就变得复杂起来,于是“死”的章节,就呈现出缤纷的书写,让人读来感慨万端。

中国文人大多忌讳谈“死”,从孔老先生开始,“末知生,焉知死?”拒绝弄懂“死”是什么,听到“死”字,就汗毛直竖,紧闭双唇,躲得远远的。实在躲不开,文人的眼泪就和着墨水涂满一纸,哭声能穿透书本。自己哭天喊地也就罢了,非得让读者陪着流泪。一部中国文学史仿佛一条泪浪翻滚的长河。

权贵更是怕死。中国皇帝都渴求“万岁”“万万岁”,结果没有一个“万岁”的。贪心太重,反倒伤了身心,自古皇帝多短命。科学昌明的今天,人们更相信科学是万能的,一切疾病都应远离人类才是。如果科学不能战胜疾病,人类就无助,科学家就无能。

2013年11月,在香港举行的一次抗癌筹款慈善晚宴上,一个小朋友面对镜头,用稚嫩的声音问道:“等我长大了,还要这样无助地面对它吗?”这句话,刺痛了在场的一位记者,他感叹道:“这场人类与癌细胞的拉锯战,有没有尽头?曾经战胜过天花、麻风等疾病的科学家,在这场战争中有没有取胜的可能?”面对这一串串的不舍追问、苦苦相逼,我想,科学家们一定会不寒而栗。

其实,在人类与疾病之间,从来没有谁战胜过谁。某些疾病一时间可能控制,但它狡猾得很,打不赢就溜,藏匿到你找不到的地方,等你几乎忘记它了,它出其不意出来骚扰你一下。例如,2003年的SARS,人们谈之色变,如今它躲到哪里去了,谁也不知道。旧的疾病控制了,新疾病又产生了,如前些年不知艾滋病为何物,如今全球流行;过去结核病看似被消灭,如今又化妆出场。疾病与人类总是相伴相行,正如自然灾害,人类不可能与大自然对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人们明白,最好的方式是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对于疾病呢,我们应该如何对待?

其实,疾病是上帝送给人类的特殊礼物,以免人类丧失应有的抗争和自强不息的能力。生病是一个人一生中不可逾越的经历,它让人在贪图享受时敲打一下,珍惜健康,珍惜生命。死亡是苍天悬在人类头上的一把剑,时时警告人们,生命是有限的,用心过好每一天,不让自己枉在人世走一遭。

如果忽略、不屑甚至厌恶这些上帝赐予的礼物,生命的价值至少丧失一半,幸福的滋味至少冲淡五成,世界也会变得无趣、乏味。

不是么?人们还是常常犯糊涂,有时智力不及一个乡下老太。小时候,我妈常说:“人死如灯灭。”我不懂,妈妈说:“灯灭了,睡觉去。”人死了,就是睡觉去了,再自然不过。地球上成万上亿种动植物,生生灭灭,构成万千气象,世界因此而精彩。

如果世上所有的动植物只有生,没有死,这地球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灯灭了,

夜幕降了,

该是回到祖先怀抱的时候,

就该回去,

要不然,

祖先们会很寂寞的。

读懂了生死,

人活着就不犯迷糊,

还有啥事放不下。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