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热的8月,一场名为“COEXIST”展览在上海市井巷弄内的一栋老洋房里拉开序幕。这一次展览中,空间主理人Chris Shao与以一幢墨绿色的老洋房建筑作为空间的起点,放眼全球,邀请各个地区不同领域的艺术家进行合作,一同踏上旅途,找寻生活之本、实美之物。从建筑、室内、家具、布料;从三维到二维,Coexist讲述了艺术、家居、空间巧妙的融合,丰富不同维度的思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Chris Shao,设计师& Objective创始人

2016年,Chris Shao在纽约创立了自己的设计事务所Chris Shao Studio,在世界版图上开展自己的设计历程。他的设计非常引人入胜,因为在他的设计里,不仅有男性的荷尔蒙也有女性的细腻,丰富的面料和前卫的现代感,浪漫的理想与古典的斯多葛主义相得益彰。他用自己的方式给日常必需品赋予了新的诠释。

两年后,他来到上海,成立了自己的第二家设计公司召禾室内设计,接受来自世界各地的项目委任。今年,在室内设计师身份之外,Chris以空间主理人的身份创办了“Objective”,思考生活、讲述设计艺术之美。Objective意在从生活的本质思考,以“Tangible Object(可接触物)”作为主人公,讲述空间、人与家具的故事,以空间为载体,以人为轴心,创造美学与性能融合的居家物件。同时,Objective也强调,不同空间与地点对于家具功能的理性需求。

对于“Objective”的定位,Chris有自己的思辨,他认为,Objective首先是一间画廊,一个展厅,“我们把空间作为运载有形物体的工具,通过特定的内容来呈现本物本体是我真正想做的,所以‘空间’是我们这间画廊的关键词。而‘Objective(空间名)’则是目标与客观物体之间的双关语,虽然我称它为画廊,但我认为‘画廊’这个名字并非全部,因为这里不是单一层面的内容交流。”Chris希望在这个空间里举办一系列能够与观众产生情感连接的活动,“这是双向的交流,观众也可以创造,同时与我们的空间进行互动。”

为了兼并美学与功能性,Objective的每一件单品背后,是设计师、艺术家与匠人们不断探索的过程:从设计、选材到制作。在这里,生活之美是碰撞,是融合,亦是相辅相成,人们可以在这里挖掘和探索生活的无限可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Coexist”是Objective创立以来的首个展览。展览从建筑与空间为出发点,讲述跨越时间、空间的发现美的旅程。充满韵味的百年上海老洋房,被粉饰成灰绿色的楼梯与建筑外立面,仿佛盛夏上海的苔藓绿意跃入空间。由此,Coexist展览定调淡雅绿色,从户外到室内延续一场生机盎然的美学探索。

为何展览取名为“Coexist”?Chris告诉我们,这其中有多种解释,用一句话来表达,是共存与共生。“把新艺术搬进老洋房,就是一种‘旧’与‘新’的共存。这栋老洋房就仿佛是一面镜子,可以映射出当下和过往的对照。同时,展品中也有中古家具的藏品,当代设计师、艺术家们的作品与Objective自身设计的全新系列置放于同一个空间内,是关于重构的艺术,仿佛不同时代的交错而形成了对话。我们希望为人们去讲述人与家具、空间之间的故事。”

“我真正想做的事,是模糊艺术与装饰的边界,Objective想要赞美身处于当代世界中的艺术对于每个人日常生活的意义。当你进入空间时,你会先来到二层空间,在二楼,我们从艺术品着手开始思考,你能看到很多来自王一和关小的艺术作品,我们根据艺术品来策划家具的部分。但在第四层,我们先把家具搬进来,然后Simon和他的团队,策划了与家具相搭配的艺术品,所以,两者的关系是非常不同的。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巨大的成功,创造了这样一个展览内容,因为通常人们会从艺术品开始,然后再是家具,但这一次我们把两者平衡诠释得恰到好处。”Chris补充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步入一楼的空间,Objective将艺术家韩冰的作品作为第一个展品。在2019年的香港Art Basel艺术博览会,Chris与天线空间的创始人Simon Wang因一幅韩冰的作品相识,此次以这幅作品作为开场,意在讲述一场纯艺(fine art)和功能艺术品(functional art)碰撞融合的故事。

韩冰的作品对Chris有着重要且深远的意义。“同为背井离乡生活在美国的人,因为我与她相似的文化背景与经历,我总能与她的作品产生共情。所以在我看来,她的艺术价值是自然而然彰显出来的。如今,她的作品被洛杉矶的LACMA永久收藏,这也是她在艺术领域有所成就的肯定。”Chris谦虚地说,“其实我个人是一个非常年轻的藏家,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能与自己收藏的艺术品产生情感共鸣,我不会去以很商业的眼光去挑选藏品,或考虑它未来的升值。除了韩冰的作品,我很喜欢Cy Tombly,他的作品笔触像是草稿一般,却又给人静谧的感觉,这种强烈对比的冲击,让人看到它的第一眼就不想再把视线挪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沙发前的绿色“冷翡翠”大理石茶几,采用了叠加石板的手法,打破传统思路。漂浮沙发是Objective的原创家具设计系列,材料是选用来自Dior前创意总监Raf Simons与丹麦品牌Kvadrat合作的面料系列。

在一旁的落地灯,是由美国艺术家Brecht Wright Gander和他的团队手工制作而成的,造型独特,灵感来源于他在童年时期收集的海百合化石的美好回忆,这不仅仅是一件具有照明功能灯饰,由于它本身的独特性,提升了整个空间的氛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Brecht在中国参与的第一个展览,在这次的创作过程中,Brecht和他的团队运用了大量的铜浸渍水泥,然后用铜着色覆盖,得到了一个充满化学反应的、有机的、变化的表面,呈现了铜的真实质感。

“Brecht告诉我他在学校学的是哲学,从未学习过艺术,但在他的头脑中,他总是有这种创作的技艺和激情,以及动力。”当我们聊起Brecht,Chris笑着介绍道,“Gander对非常规材料的使用得心应手,其中的复杂工艺让他的作品有一种张力和侵蚀的美感。有一段时间,他特别喜欢Art Povera运动和Alberto Burri,所以设计的东西和其他的奢华家居设计不同,呈现了一种野蛮的暴力美学,比如此次展出的Illumination Machine #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客厅外侧为一间长方形室内露台,采光极佳。一整块色泽清透的弧线不规则大理石雕塑桌放置于此,这件是来自设计师Lorenzo Bini作品,意在通过不规则的弧线线条,让使用者错落相间而围坐,改变传统餐桌带来的沉重严肃的气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楼的空间中设置了一个更为静谧的场所。一张偌大的1950年代的古董书桌,由意大利著名建筑师和设计师Gianfranco Frattini设计,搭配来自巴黎的品牌R&Y Augousti的经典设计之一——Eden Chair,笔壳和青铜搭配了黑色的马毛,具有异域风情的造型,为空间带来一种神秘感。火炉上是主理人在摩洛哥旅行时的意外发现,这是三只由骆驼骨制成的器皿,都是当地匠人手拼接工制作而成,十分罕见稀有。与之相呼应的是壁炉内骨头造型的天然蜡烛,由Studio Morrison设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到顶楼,首先用艺术家Arno Declecq的圆桌与餐椅作为开场,Arno的设计极具自然简约之美,通过简单的黑色橡木,他完美地将西非中独特而又神秘的部落艺术融入其中,却也能完美地与周围家具相调配。

另一边放置的则是设计师Robert Kuo的设计作品。他尤其擅长将自然界中有机的形式赋予到其设计作品中,更是通过借助传统工艺方法、技术、材料等技艺使得Robert Kuo在艺术创作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就。这盏屏风也非常独特地用简单的梨形样式来传达出他那种对生活的深度挖掘。艺术来源于生活,却也高于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屏风前,是造型感十足的单人沙发,独立设计师Bryce Cai将人体工学完美考虑其中,如喇叭般的造型让使用者如嵌入沙发中那样,舒适而温暖。Bryce擅于把上海本土文化和西方文化融会贯通,将不同文化和元素强烈地注入脑海中,创造出这次展览中令人惊叹的家具作品。Bryce 解释道,“这次我的作品描述的是都市人的一些心态,表达都是人的冷眼旁观的一种态度,所以主要的元素就会在眼睛的部分来表达,工艺上主要采用了法绣的传统工艺,加入了一些新的演绎,包括和不同材质的一些混搭,把家打造成艺廊的感觉。”

位于一侧的沙发,是来自设计师Vladimir Kagan设计,他将普通材料经过高度的艺术化整合,突破传统坐的方式,打造出别具一格、随心所欲的设计体验,是一款非常具有收藏价值的古董沙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展览的最后一站,来到由原本浴室改造的一间隐秘展厅,映入眼帘是巴西的建筑师Bruno de Carvalho所设计的秋千椅,意在还亚马逊热带雨林的原始风貌,当这件展品融入进展厅,则平添了一丝趣味与挑逗。展厅旁侧,墙上挂着的是由荷兰设计工作室STUDIO OS OOS设计的一面镜子,丰富的层次与令人有趣的配色,为此次展览画上一个愉悦的结尾。

多重的艺术设计,各自风格独具,将自然与生活中的那些普通的事物赋予一些新的概念。生活之美,在于碰撞,在于调和。以客观之眼,呈现真实的物体。就如黑格尔那句话所诠释的,“美是理念的感性展现。”

未来,Chris更想做一些特别而有意义的事,去定义“中国制造”在当代的含义。他眼中的“中国制造”,应该是国际化的,它不应该与低质量的产品相关联,它应该是所有中国人都能为之骄傲的精神。“或许很多人提到‘中国制造’,第一反应是名声不好的复制仿造品,但事实上,国内如今的制造业发展迅猛,尤其是高效益的精湛工艺是值得我们去挖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