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0年的夏天,特别没有实感。

天气也不怎么见热,大多数日子里,最高温度也不过30℃上下。就这么一场又一场的阵雨过去,就“三伏”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伏者,隐伏避盛暑也”

“三伏”之说起源于春秋时期的秦国。《史记·秦本纪》载:“德公……二年,初伏,以狗御蛊”。

《汉书·郊祀志注》中说:“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开元年间学者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曰:“(农历)六月三伏之节,起秦德公为之,故云初伏。伏者,隐伏避盛暑也。”

“伏”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三个庚日起为初伏,第四个庚日起为中伏,立秋起第一个庚日为末伏的首日,末伏十天。

人们也会把末伏叫“三伏”,这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年阴雨天气较多,一整个夏天都不算太热,三伏似乎也舒坦得多。去年还在大呼“我的命是空调给的”的小伙伴们,现在都讨论着说好的暴雨似乎不够大。

但是,在历史上的一些年份里,北京的三伏甚至能热死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俗话说:“小暑大暑紧相连,气温升高热炎炎”,三伏天最容易出现高温天气。

据《北京灾害史》和《北京气象志》等史料记载,北京历史上的三伏天曾出现过许多次高温天气,且多在大旱之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元代以前有关北京高温天气的记载极少,直到明清之后才逐渐丰富详细起来。

明代历朝官修的编年体史书《明实录》中,有多次关于北京地区暑期高温的记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记载,京畿“久旱酷热,诸谷焦枯,疫疠流行。”

又如明崇祯二年(1629年)记载,“今三伏过半,酷旱不雨,秋禾将枯,农田失望,朕心昼夜靡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代北京也出现过数次伏暑酷热天气。《清实录康熙朝实录》载:“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六月(公历七月)壬午:今日值盛夏,天气亢阳,……六月炎暑,自京师至关外热伤人畜甚重。”

《清宣宗成皇帝实录》:道光七年(1827年)六月癸未,帝谕:“京师自闰五月下旬以来,酷热非常,又形酷旱……”同年夏,“昌平大热,人有暍死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上述记载而言,暑日北京能热死人,说明当时的气温不低于40℃。

按照“两代帝师”翁同龢的记载,因高温天气,曾“暍而病者,无以统计,医药难以顾及。”有气象学家据此分析说,光绪年间北京伏天最高温度能够达到44摄氏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京人,三伏也要“精致”

讲究的老北京人,在三伏天避暑纳凉之余,也没忘了养生和美食。过去,在三伏天,北京人照样活得“精致。”

赐冰、买冰

过去,一到夏天,“冰”就成了北京人清凉消暑的秘方。官府忙着分冰,普通人忙着买冰。冬天从护城河里挖出来的冰也派上了用场。

宋代,朝廷已实施了“冰政”,也就是到了夏天,依据官职的大小分别发放相应的冰块降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清时期,为“防暑降温”,实行的是“颁冰(也称赐冰)”制度,即伏天朝廷按官阶发给冰票,凭票领取冰块。

明廷曾规定,每年立夏时节开始启用冰窖,赐冰予文武大臣,从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一日起到七月三十日止,凡文武大臣每人每天可获赐冰两块。

清代沿袭明制,京城各衙署均在暑期分发皇帝赐给的冰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北京的三伏天酷暑难耐,所以每到暑期,卖冰者时常行于胡同之中,为人们送来清凉。

《帝京景物略》曾描写过卖冰之俗:“立夏日,启冰,赐文武大臣,编氓得卖买,手二铜盏叠之,其声磕磕,曰冰盏。冰着湿乃消,畏阴雨天,以棉衣盖护,燠乃不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烙饼摊鸡蛋

俗话说“头伏的饺子二伏的面,三伏烙饼鸡蛋”。到了三伏天儿,还得是这熟悉的口味!

烙饼摊鸡蛋是北京人的传统习俗的一种。是以鸡蛋、面粉为主要食材制作的时令性美食。精心烹饪出的“烙饼摊鸡蛋”娇嫩鲜黄,香气扑鼻,十分诱人,是老少皆宜的健康类美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按照现代营养学的观点来看,烙饼除了面里的营养外,其他营养素都严重不足。即使加上鸡蛋,也达不到饮食多样化及营养均衡的标准。

所以,吃烙饼时,可以切几片酱牛肉,加把豆腐丝。还可以加点菜进去,如黄瓜丝、胡萝卜丝等,放点应季野菜也不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洗澡放“吉祥菜”

洗澡也是三伏天的重要民俗。

老北京在头伏、二伏、三伏这三天需洗澡,水中放入马苋菜,马苋菜又叫“吉祥菜”,因为放入热汤中从不变色枯萎,被认为可以增加人体的抗热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放吉祥菜的做法其实并没有什么科学依据,更多是表现了人们对身体健康的一种期盼。

不过,作为夏秋季节的应季野菜,马齿苋含有粗纤维及钙、磷、铁等多种营养成分,营养价值还是非常高的,也很适合在三伏天食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贴三伏贴

在北京,“三伏贴”可是三伏天的绝对明星。每年三伏天,北京许多医院常常门庭若市,贴伏贴的人络绎不绝。

老北京讲究“天灸”,即将辛温散寒的药,研成粉末贴于穴位上,以激发人体阳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伏贴”正是“天灸”的一种。相关最早文字记载见于南北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认为此法可“截疟”即提升阳气,“冬病夏治”。

夏季贴上“三伏贴”,主要是用来治疗各种慢性疾病及虚寒性疾病。对于治疗肺气肿、支气管炎等各种呼吸系统疾病,有着较好的改善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伏养生,大有学问!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面对相对极端的天气,北京人在锻炼、饮食等各个方面都需要注意。

夏天不提倡进行爬山等在室外、白天进行的剧烈活动,建议可选择游泳、早晚慢跑等体育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要多喝白开水,并且要定时饮水,不要等口渴时再喝,口渴后不宜狂饮。应少喝果汁、汽水等饮料,其中含有较多的糖精和电解质,喝多了会对胃肠产生不良刺激,影响消化和食欲。

不宜过量饮酒。人体在夏季受气温影响极易积蕴湿热,而湿热过盛又是诱发皮肤发生疮痈肿毒的病因,若大量饮白酒,更会助热生湿,无异于火上浇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饮食不宜过于清淡。

夏天人的活动时间长,出汗多,消耗大,应适当多吃鸡、鸭、瘦肉、鱼类、蛋类等营养食品,以满足人体代谢需要。

夏天的时令蔬菜,如生菜、黄瓜、西红柿等的含水量较高;新鲜水果,如桃子、杏、西瓜、甜瓜等水分含量为80至90%,都可以用来补充水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午睡时间不宜过长。午睡时间过长,中枢神经会加深抑制,脑内血流量相对减少会减慢代谢过程,导致醒来后周身不舒服而更加困倦。

忌受热后“快速冷却”。

炎夏,人们外出或劳动归来,喜欢不是开足电扇,就是立即去洗冷水澡,这样会使全身毛孔快速闭合,体内热量反而难以散发,还会因脑部血管迅速收缩而引起大脑供血不足,使人头晕目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空调室内外温差不宜太大。使用空调室内外温差不超过5度为宜,即使天气再热,空调室内温度也不宜到24度以下。

不宜佩戴金属首饰。金属装饰品中的某些金属沾上汗水,所接触到的皮肤可能出现微红或瘙痒等症状,容易引发接触性皮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夏天出门记得要备好防晒用具,最好不要在上午10点至下午4点时在烈日下行走。

如果此时必须外出,一定要做好防护工作,如打遮阳伞、戴遮阳帽、戴太阳镜,最好涂抹防晒霜。

生活起居要规律,不经常熬夜,保证充分的睡眠也是加强免疫力、避免生病的有效措施。睡眠时注意不要躺在空调的出风口和电扇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年三伏,您家准备吃烙饼摊鸡蛋吗?

请记住这个即将改变北京豪宅格局的项目,中海甲叁號院

来源:北京早知道,新丰台整理,转载请注来源;文章内容仅为传递信息,不构成投资建议或政策依据。

若信息有误,请以官方为准;若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