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在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之中,支前民工高达880余万人次,出动大小车辆141万辆,担架36万余副,牲畜260余万头,粮食4.25亿公斤。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支前民工冒着枪林弹雨,依靠人力和简陋落后的工具,将粮食和武器弹药运送至战斗的第一线,虽然他们不是战士,但很多人都牺牲在了两军阵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解放军中的特殊编制:

在解放战争之中,解放区民众的政治觉悟空前提高,大批青壮年参加了解放军。据统计,三年之中,晋冀鲁豫解放区累计参军高达148万人,仅山东解放区就先后有59万青年参军。

同时,解放区的人民宁肯自己吃糠咽菜、忍饥挨饿,也要把粮食、被服等送给前线作战的解放军,并且组成运输队、担架队等随军组织,配合解放军作战,这就是解放战争中的一个特殊编制——支前民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支前民工:

支前民工依靠人力和相当落后的工具,用肩挑、车推、驴驮、船运等方法,将大量的粮食、弹药等军需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然后再将伤病员送到后方救治,使解放军获得了取之不尽的人力、物力的支援。

在四平、苏中、鲁南、孟良崮、济南等战役中,人民群众全力支援前线作战,有力保证了解放军的节节胜利。特别是在决定中国命运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之中,支前民工更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和牺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大战役之中的支前民工:

在气势恢宏的三大战役之中,广大解放区人民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支前运动,其规模形势之巨大,动员人力物力之众多,为古今中外战争史上所罕见。

据不完全统计,在三大战役之中的辽沈战役中,东北各地共动员民工183万人,担架13.7万副,大车12.9万余辆,抢修公路2185公里,架设桥梁383座,筹集运送粮食5500万公斤,使前线作战的解放军没有了粮弹匮乏之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淮海战役为三大战役之中规模最大、歼敌最多的战役,同时也是历时最长的战役,整场战役长达56天。

淮海战役是国共兵力最接近、伤亡最为惨烈的一场战役,前线将士每天需要消耗粮食、马料350万斤到500万斤,共动用民力220多万人,其中在一线随军一起行动的10万余人,二线保障的50多万,后方161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平津战役发起时,辽沈战役刚刚结束,淮海战役正在进行。东北解放区的支前民工刚刚完成了辽沈战役的支前任务,紧接着又投入了平津战役,而华北解放区的支前民工在支援平津前线同时,还担负着淮海战役和太原战役的支前任务,无论是在人力和物力上,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支前民工的巨大牺牲:

民工不是士兵,要把数以百万计的民工捏合到一起,并形成一支队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要对支前民工进行整编,即将一个村或一个地区的民工安排在一起,由群众中有威信的村干部带队,支前途中的各地方政府还需设立了民站,用以解决支前民工的食宿问题和修理损坏的车辆。

当后方筹集到一定的粮食和武器弹药之后,由二线的支前民工用小车运到一线的转运站,然后再由一线的支前民工运送到各师设立的分站点,有时甚至是前沿阵地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支前民工首先是运送粮食,粮食的供应,是淮海战役取胜的一个关键。粟裕大将在他的回忆录中记载,当时华野部队开进时,每人携带三天的口粮,其余由支前机关和部队共同在沿途设立的粮站负责供应,而每个供应站点都配备一定数量的民工和小车随部队行动。

支前民工的第二项工作是运送运弹药,本来武器弹药是由部队的后勤部门负责运送,在战役初期,这一运输方式基本能够保证一线部队的需要。但是到了战役的中后期,部队在连续的追击中打乱了战斗序列,所以,支前民工经常要把弹药运送到前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支前民工的第三项工作是运送伤员,以淮海战役为例,解放军在淮海战场上伤亡了约13万人,而几乎所有伤员及阵亡官兵的遗体,都是由支前民工用担架和小推车完成的。在淮海战场上很多支前民工冒着敌人的炮火,把伤员背到自己身上,趴在地上驮着伤员向前爬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淮海战役结束后,陈毅元帅曾深情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前线的战士打到哪里,支前民工的小车就推到哪里,虽然支前民工不是战士,但很多支前民工也都牺牲在了战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