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

修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熹望主播:许娟

BGM:DEPAPEPE - TIME

结尾歌曲:无与伦比的美丽 苏打绿

一个家庭能把家书写得这样精彩,

必是有着超人的境界。

最近几天读《傅雷家书》。

和许多书一样,这是一本老早就想读一直也没读最后一气之下读了又想一口气读完的书。

从1954年傅聪离家留学波兰,到1966年傅雷夫妇不甘凌辱自尽,跨越了12年的家书,既有傅雷夫妇的叮嘱和鼓励,又有傅聪在音乐上的自省和成长,有知识的共享,也有精神的交流。

这些写进信里的家事,其实非常平常,但听听这一来一去的表达:

做父母的说一一

“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我们只求心理相当平衡,才不至于受伤……”

做孩子的说一一

“尽管我常在艺术的理想天地中神游,尽管我对实际事务常常不大经意,我却从来没有脱离生活,可以说没有一分钟我是虚度了的,没有一分温暖——无论是阳光带来的,还是街上天真无邪的儿童的笑容带来的,不在我心里引起回响。因为这样,我才能每次上台都像有说不尽的话,新鲜的话,从心里奔放出来。

一个家庭能把家书写得这样精彩,必是有着超人的境界。

很多事情,在寻常家庭的眼里,“打一顿就解决了!”到了傅雷一家,总要落实到两个字,教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最受触动的,不只是傅雷一家的教育方式,更多的是傅雷一家的文化和修养。

在家书中,作为翻译家的傅雷,最常说的便是,“ 做人第一,其次才是艺术家,再其次才是做音乐家,最后才是做钢琴家。 ”

他把人的素养当做第一位,如此叮嘱傅聪:

“围巾必须和大衣一同脱在衣帽间,不穿大衣时,也要除去围巾。手插在上衣袋里比插在裤袋里更无礼貌,切忌切忌!” “对客气的人,或是师长,或是老年人,说话时手要垂直,人要立直。你这种规矩成了习惯,一辈子都有好处。” “在饭桌上,两手不拿刀叉时,也要平放在桌面上,不能放在桌下,搁在自己腿上或膝盖上。你只要留心别的有教养的青年就可知道。” “出台行礼或谢幕,面部表情要温和,切勿像过去那样太严肃。这与群众情绪大有关系,应及时注意。” ……

他更是经常与儿子傅聪探讨文化。

“你现在手头没有散文的书(指古文), 《世说新语》大可一读……我常常缅怀两晋六朝的文采风流,认为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高峰。” “一个人发泄是要求心理健康,不是使自己越来越苦闷。多听听贝多芬的第五,多念念克利斯朵夫里几段艰苦的事迹(第一册末了,第四册第九卷末了),可以增加你的勇气,使你更镇静。” “白居易对音节与情绪的关系悟得很深。凡是转到伤感的地方,必定改用仄声韵。《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小弦切切”一段,好比staccato[断音],像琵琶的声音极切;而“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几句,等于一个长的pause [休止];“银瓶……水浆迸”两句,又是突然的attack [明确起音],声势雄壮。” ……

这12年间一来一去的分享,修养和文化占了大量篇幅,前者,自不必说,是做人的基础,而后者,在我眼里,是傅聪成为享誉世界的钢琴家的原由。

傅聪在音乐方面造诣很高,1955年在第五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中,创造了东方个人比赛的最佳记录,在之后的二十年间,他举行了2000余场个人独奏会,与世界各地的著名艺术家录制了近50张唱片。在60年代被当代周刊誉为“当今最伟大的中国音乐家”。

成为钢琴家当然有勤奋的因素,傅聪说,“在家里的时候,没有别的事的话,我可以每天练8到10小时。”

然而他多次坦诚自己先天艺术条件不足,“从纯粹机械地弹钢琴的本事来说,所有钢琴比赛里的选手、所有音乐学院里的学生都比我强,真的是这样!”

他又说,“可是讲到追求一种精神的境界,讲到声音的变化,讲到音乐里头‘言之有物’,他们还有很大的差距!现在的年轻人不怎么练琴,在这方面他们好得很,他们倒是需要多读一点书,多看一点画,多思考!”

如果说,有什么原因让一个人攀到想要的高度,那一定是对文化和知识的孜孜不倦的汲取,首先让他有了深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想起几年前,有朋友邀我看越剧。

途中聊起她对京剧和越剧的看法,我实在憋不住,老实承认,“我从来没看过剧……”

她惊讶,甚至有点生气,“一个以写作为生的人,怎么可能不看剧?”

坐在观众席上,看那彩袖起舞,听声音抑扬顿挫, 两个多小时,旁的人端端正正沉浸其中,我只能用眼睛紧追演员,掩饰心虚。

剧落幕时,听人讨论戏中内容演员唱功,更知自己浅薄。 落单在角落里的感受,那至今是很好的提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读书很多,自以为写作的笨法子就这一条。

但其实,很多与感官相关的艺术,如音乐、绘画,很多看起来和写作不相关的知识,如历史和常识,都和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在成长时期听音乐的机会很少,长大后也并不感兴趣。到了新西兰,看见年轻人戴着耳机,兴奋地讨论新歌老歌,才发现自己在这一领域的匮乏。

从一无所知到了解西方音乐,这并不是个容易的过程。每十几年就转换的风格,我听来听去,还是最喜欢Queen和Cat Stevens。

男朋友对我说,

“你不要光觉得一首歌好听就要命地喜欢那个歌手,也要了解伴奏的吉他手、鼓手,或者这个歌手的成长或者挫折。知道了这些背后的故事,还喜欢,那就是真的喜欢。

我后来去看。Queen的纪录片,也看别人的,渐渐从音乐里得出一些别的理解。 歌不仅是歌,是一个人对生命线的记录。

这些年,绘画和音乐都接触一点,历史也读了一些,杂七杂八的知识在背后推着我走,写的字,似乎成长了一点,人生呢,也厚重了一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许你以为,只有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才需要不断汲取知识,但无论谁,有深度,则活得有生气。

懂音乐,则柴米油盐是伴着歌声的柴米油盐;懂绘画,则平庸岁月是带着色彩的平庸岁月;懂历史,则朝九晚五淹没于长河中,既非常重要又非常渺小……

无论你是谁,在哪里,做什么工作,每一点知识都是照进平凡日子中的光,你会在汲取中会发现自己的不同。

一本《傅雷家书》,教会我,试着让人生,向着某种深度迈去,你会发现它的趣味和意义,你会遇见站在更高处的自己。

与你共勉,点个“在看”,今后我们一起告别,那稀薄的人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not the end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熹望如你系列主题征文还在继续,感谢全部读者的参与,第八次征文主题【2020下半年flag 】已经结束,新征文现在开始,第九次征文题目为【过去五年你经历了哪些改变 】。

欢迎与我分享你在过去五年里经历的改变,情感、事业、生活、体态等方面均可,也欢迎大家配上过去/今日的图片/视频等。以【过去五年你经历了哪些改变 】为主题,从未在任何平台发表过,请投稿到邮箱guniang2017@163.com。邮件标题请注明“【改变】”字样,篇幅限制在800字内,邮件正文须附微信ID,无截止日期。

发布方式:文章一经采用,会在公众号【杨熹文】(ID:yangxiwen30)首次刊发,并支付相应稿酬,根据读者反馈,我们将选取来稿在拥有数十万粉丝的公众号【请尊重一个姑娘的努力】(ID:neversaynever30)转载,并追加稿酬。(P.S. 因来稿量大,如稿件两周内未收到回复,可自行处理。)

点击标题,阅读熹文的原创好文~ 1、 2、 3、 4、 5、

手 指 点 一 点 , 不 要 和 熹 文 走 散 ~

请尊重一个姑娘的努力

女性丨励志丨成长丨情感

Xi13403112727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公众号推出[阅读效率优化]

如果大家不点击“在看”

会在未来几天错过熹文的推送

谢谢你的支持

设置“星标”

点击“在看”点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