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心理咨询匠带你进入自己内心的世界,喜欢的关注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心理学对我们最大的作用就是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心理学通过一些科学测量与经验来揭示人本身的一些规律,这样人们也可以更好通过这些规律了解自己与世界的关系,这非常重要。

我今天给大家分享3个非常有趣且一点诡异的心理学效应,许多人也许身处其中却不自知。

飞轮效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个感觉,在做任何新鲜事情的事情总是非常困难,比如我们学开车的时候,一开始怎么都学不会,甚至还会出现各种问题。但当你开一段时间车后,你就会发现非常容易,越开越简单的感觉。

有人说,这是量变产生质变。也有些人说这是万事开头难,

其实从心理学来看,“飞轮效应”的理论正支持了这一点。

心理学中对飞轮效应的解释是这样的,为了使静止的飞轮转动起来,一开始你必须使很大的力气,一圈一圈反复地推。

达到某一临界点后,飞轮的重力和冲力会成为推动力的一部分。这时,你无须再费更大的力气,飞轮依旧会快速转动,而且不停地转动。

飞轮效应很好的解释了,我们在做任何事情之前可能都是困难的,但千万不要因为困难而放弃,因为这是事物的本质,只要我坚持一些找到这个事情的特点,让它成为我们潜意识的一部分,这样做事就容易多了,并且会越做越容易。

正如科学家富兰克林说的,“如果有什么需要明天做的事,最好现在就开始。”

飞轮效应教会我们坚持的力量,在做事情遇到困难的时候千万不要放弃。

破窗效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Zimbardo)于1969年进行了一项实验,他做这个实验之前找来两个一模一样的车。

他在实验中,把这两个车其中一个放在繁华都市,另一个车放在贫民窟犯罪率很高的城市,车上均装有录音装置。

后来他发现,在繁华市区的车依旧很好只是落了一些尘土。但另一个车最开始就有人破坏它,把最值钱的零件拆下来卖了,紧接着越来越多人参与到破坏车的活动中。

这就是“破窗效应”的实验观察基础,后由詹姆士·威尔逊(JamesQ.Wilson)及乔治·凯林(GeorgeL.Kelling)完整的提出破窗效应理论。

从“破窗效应”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道理: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都在传递着一种信息,这种信息会导致不良现象的无限扩展,同时必须高度警觉那些看起来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过错”,如果对这种行为不闻不问、熟视无睹、反应迟钝或纠正不力,就会纵容更多的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就极有可能演变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恶果。就如刘备所言,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这个现象很好的揭示了如果我们对社会一些不好的现象纵然会发生多么可怕的结果,所以人性深处真的深不见底,不了解真的很可怕。

野马效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野马效应很好的让我们了解了情绪的特点。

在非洲草原中有一种吸血蝙蝠,它很聪明,抓猎物都是比自己大很多的,它们肯定不是野马的对手,但它们捕捉野马的时候会先在野马腿上咬一个小口子,然后野马这时候会非常暴躁到处乱跑,结果伤口越来越大,流血不止最终死亡。

动物学家说,蝙蝠吸的血量非常少,远不足致死。而这些野马的真正死因是暴怒和狂奔。

这就像患上焦虑症的人们,越是抗拒症状和痛苦,自己会越痛苦,所以越排斥越严重。

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接纳情绪,只有让自己平静下来才有可能让事情发生改变。

野马效应告诉我们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对马很重要,对人同样重要。很多时候,伤害我们的往往不是外在事物,而是我们自己对外在遇见和发生的事物的信念和情绪。

心理学家埃利斯提出了一个认知理论,一个人对事情产生情绪反应并不是由于事物本身,而是源自他如何看待这个事情。

就拿野马这件事来说,野马被咬之后可能非常愤怒,所以到处乱跑甚至想把吸血蝙蝠杀死,结果越来越暴躁,被蝙蝠咬了是事件本身(用A来表示),而觉得被咬之后必须抓住蝙蝠是对这件事的看法(用B表示),最终暴躁是情绪结果(用C表示)。

如果野马能换一种理解事情的态度,比如无所谓就是个小口子,我不管它自己就会好,那么野马肯定情绪会平静下来,也不至于越来越糟糕。

所以埃利斯认为影响情绪结果的C是由于对待事物态度B导致的,而不是事件本身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