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导语:

安史之乱爆发之后,中原王朝和周边各国的国力此消彼长,经过五代十国时期的发展,北方的游牧民族政权越发强盛。宋朝统一中原之后,北方辽国的国力空前强大,与中原王朝形成分庭抗礼的局面,再加上西北的西夏、西南的大理,都对中原王朝虎视耽耽,因此宋朝的国际形势并不乐观。

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必要的外交斡旋就显得十分重要。于是宋朝政府开始设立外交机构,制定完善的外交制度,选拔优秀的使臣,开始利用外交来拟补军事上的不利地位。在这期间,宋朝外交事业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军事行动接连受挫之后展开的邦交——宋辽外交制度的确立

军事行动接连受挫之后展开的邦交——宋辽外交制度的确立

在宋朝逐步统一中原的时候,辽国占据了中原北方的燕云十六州,而宋朝君臣一直立志于收复这一块地区。可惜天不遂人愿,宋太宗朝发起的高粱河之战和燕云之战均以失败告终,这两次北伐的失败反倒使得辽国巩固了在燕云一带的统治,此后北宋对辽国一直采取防守姿态。

宋真宗景德元年,宋辽双方在澶州签订合约,这就是著名的澶渊之盟,两国约定以白沟河为国界,并且明文规定:

“沿边州军,各守疆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

从此之后,宋与辽之间的边界线不再是模糊的概念,而是有了明确的,经过双方认同的地标。并且双方都派出了军队进行戍守。此后这种做法也在宋朝和其他政权之间开始普及。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的构成了现代意义上的国际边界。

澶渊之盟签订之后,宋辽之间百余年间没有发生大规模的交战。双方相互派遣使节进行外交活动,在百余年的外交往来之中,宋辽双方逐渐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外交制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机宜司到国信所,宋辽外交事宜在朝堂中地位的提升

从机宜司到国信所,宋辽外交事宜在朝堂中地位的提升

宋真宗咸平初年,宋辽还处于交战时期。北宋政府设置了专门负责军事情报的机构——机宜司:

“遣内臣排办礼信,每有密事,择驯谨吏主之,号机宜司。”

澶渊之盟以后,宋辽鲜有战事,机宜司被改为国信司。景德四年八月,国信司更名为国信所,正式置局设印,成为负责宋辽交聘的中央机构,专门负责外交事宜:

“改国信所,掌契丹使介交聘之事,两朝国史志,管勾往来。”

国信所的主要职能有三个:

第一、负责迎送和招待辽国的使节。

第二、执行和辽国交聘的法规和制度,记录两国交聘的大小事宜,并整理归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实际上,负责招待辽国使臣的不止国信所。但凡是辽国使臣所经过的地方,州府的长官都有迎送的职责。假如地方的一把手患病或者有事,就要差遣副手迎送辽国使臣,并且他们要尽职尽责,否则就会受到弹劾。

元丰五年五月,宋神宗下诏:“辽人不可礼同诸蕃,付主客掌之,非是,可还隶枢密院。”

从此专门处理辽国外交事宜的国信所被划归枢密院管辖。枢密院是掌管军政大权的机构,由此可知北宋政府对辽国外交事宜的重视。

到了北宋末年,宋金联合伐辽,辽国灭亡之后,负责宋辽外交的国信所转而处理宋金之间的外交事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优秀的人才和高规格的待遇,宋辽使臣的交流彰显了两国威仪

优秀的人才和高规格的待遇,宋辽使臣的交流彰显了两国威仪

北宋和辽国相互之间的遣使交聘,是有别于战争的另一种交往方式。当时的国际形势比较复杂,各国之间形成了相互牵制、大致均衡的局面。这也就使得宋辽之间和平谈判,乃至友好往来成为了可能。

由于在军事上处于弱势,又事关国家利益,宋朝上下都非常重视宋辽交聘。每到需要派遣使节的时候,北宋朝廷总是会精挑细选,竭力选出最优秀的臣子出使,以彰显大国威严。所以这些使臣大都是饱读诗书、德才兼备、能言善辩之人。比如欧阳修、王安石、沈括、苏辙等人都曾经担任过出使辽国的使节。

甚至还有一些使臣精通少数民族的语言,这将有助于他们搞好两国之间的关系:

“北宋仁宗朝使臣余靖,能为胡语,契丹爱之。及再往,虏情亦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出使辽国的使臣并不是孤零零的一个人。一般情况下,使臣会率领一个外交使团。一般使团有一位正使,一位副使,正使是整个使团的最高领导者。通常由文官担任正使,武官担任副使。正、副使臣之下还有三节人从,这三节人从我们可以理解为随员。包括了翻译人员、医务人员、随行文书、专门看护礼品的人和普通的护卫随从等等。

而辽国会设置“接伴使’、“馆伴使”和“送伴使”来迎接、陪同和送别宋朝使团,从使团入境到使团离开都需要一直有人陪同和保护。

而辽国使团出使送过也有着相同的待遇:

“每契丹使至,则有馆伴、接伴、送伴使副使管押三,番诸司内侍三班,及编栏寄班等以诸司使副二人管勾译,语殿侍二十人,通事十二人。”

宋朝派遣优秀的官员和完备的使团出使辽国,而辽国也相应地派出使者来隆重地接待,给予宋朝使团非常高的待遇。而辽国使团出使宋朝的时候,宋朝也同样给予高规格的接待。这显示出了宋辽双方的统治者对两国外交非常重视,其目的有二:一是要维持两国之间的外交关系,用行动来表达重视。二是要在两国交聘的时候彰显大国的威仪。

 <!--@@SectionTitle="“常使”和“泛使”——宋朝使臣的分类" Type="normal"-->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宋使臣分为“常使”和“泛使”。所谓“常使”就是负责正常的礼仪上往来的使节,这些礼仪包括了节日庆贺和皇家的婚丧之事。

比如每年新年正旦都要派出“贺正旦使”,皇帝和皇太后的生辰都要派出“贺生辰使”,宋辽两国皇帝即位都要派出“报登位使”告知对方,对方则派出“贺登位使”来祝贺登基。

当然除了道喜还有报丧,宋辽两国皇帝或者皇太后逝世需要派出“吊慰使”去给对方报丧。对方则要派出“祭奠使”去祭奠。对方使节来祭奠之后,本方又需要派出“报谢使”去答谢,并将逝者的一部分遗物馈赠给对方。

“泛使”是负责处理正常礼节之外的突发事件的使节:

“遇有特殊事故,另遣专使,特名泛使以达意。”

“泛使”不像“常使”那样有固定的名称,往往是根据具体的事情来临时命名。比如宋辽交战时期,宋朝就经常派遣“军前通问使”来通问战争的情况。再后来南宋时期,宋、金议和之后,宋朝派遣“祈请使”,请求送回宋朝被俘虏的宗室,这些都是属于“泛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朝使臣记录辽国国情的报告——奉辽使录

宋朝使臣记录辽国国情的报告——奉辽使录

北宋早期与辽国时常交战,并且在战争中经常处于劣势。这就使得宋朝使臣在和辽国交聘的时候总是处于劣势。缔结澶渊之盟以后,北宋不但失地拿不回来了,还要被迫“孝敬”岁币。这使得身有傲骨的中原士大夫感到非常屈辱,但是他们又无力改变这种情况,因此常常会有“忍辱包羞事北庭,奚奴得意管逢迎”的伤感。

所以宋朝使臣在出使辽国的时候书写报告不只是因为制度的规定,也是他们被心中郁结的愤恨所驱使。他们效仿前人叙事抒怀,将出使路线、沿途见闻、辽国现状和酬对应答等事情一一秉笔直书,回国后上报给朝廷。这些报告文书就是“奉辽使录”。

随着宋辽双方握手言和,宋朝也开始和其他政权通过相互缔结盟约的方式来承认双方政权的合法性。这一政治格局的变化直接表现在地理活动上。在这之前,宋朝的文人和官员基本上只关注自己国内的情况。但是随着各国与宋朝双方使节的频繁往来,宋朝的士大夫也开始关注其他政权的人文风貌和地理环境,其中尤以辽国的人文地理最受重视,“王朝地理”的局限性终于被打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朝使团在出使辽国的时候,不但需要把出使的任务办好,还承担着记录辽国境内自然地理和风土人情的责任。宋朝官方有规定,使团回国之后,除了报告本次出使的任务之外,沿途的山川、道路、城邑、村庄,以及人民与风俗等情况也要做一个报告,这些内容被整理在“奉辽使录”之中。

“奉辽使录”不但是当时重要的政治和军事参考资料,也是地理学的重要内容。除了“奉辽使录”之外,使臣沿途所做的诗歌也往往是旅行的记实,这些诗歌和“奉使录”可以互为印证,用于决策时候的参考。

由于“奉辽使录”是宋朝使臣沿途所做的记录,因此常常会带有浓重的主观色彩,反应了使臣当时出使时候的心态。同时使臣们撰写报告还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目的,就是希望对辽国的文化、经济和军事情况做一个详实的描述,使得朝廷能够对辽国的情况有一个充分的了解,为今后恢复旧山河的大业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结语:

在10-13世纪这段相当长的岁月中,宋朝派往北方帝国的使臣络绎不绝,他们不但在双边外交中为宋朝争取利益,还肩负着记录山川地势、风土人情的任务,为了他们心中收拾旧山河的梦想,默默地尽一份自己的努力!

在军事行动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宋朝政府采取了更加稳妥的方式来保护自己的领土。在宋辽的遣使交聘的过程中,宋朝的外交事业蓬勃发展,并且打破了“王朝地理”的局限性,使得一直以来自命为天朝上国的中原王朝终于放下身段,睁开双眼去关注外界。对未来的历史发展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全文完)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