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反间计在战争史上非常的常见,是考验人心的一种手段。历史上的反间计数不胜数,基本上是针对敌方的高层的关系,往往用很小的代价就能达到很高的效果。在三国时期,在正面战争的交锋的背后,也不乏反间计的施展。

三个政权中都有反间计的影子,尤其是曹魏和孙吴,简直是你来我往,孙权使用反间计离间曹魏河北都督吴质与曹叡的关系;曹叡也派间谍隐蕃进入东吴搞破坏。除了这些国家层次上的反间计,还有一些局部地区的反间计。比如陆逊使用反间计去除曹魏江夏太守逯式一事。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这件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陆逊离间逯式一事的时间,是发生在东吴嘉禾五年、曹魏青龙四年(即公元236年)。这个时候相对于其他时期稍微安稳一些,战争发生的频率没有那么高。这个时候蜀汉丞相诸葛亮已经去世,蜀汉的北伐事业进入了一个停滞阶段。而在曹魏青龙元年(即公元233年),曹叡听取征东将军、扬州都督满宠的建议,把合肥从原先的位置向西移动三十里,远离水边向内陆迁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决策当然增强了合肥的防御能力,毕竟孙权再想进攻合肥就更加远离水路,以己之短攻敌之长。修筑合肥新城的同年和次年,孙权两次进攻合肥,都被曹魏击败。但是在增强防御能力的同时,也牺牲了合肥的进攻能力。也就是说曹魏在对淮南地区的争夺战中采取了守势。总体上来说,当时的三国的局势还算太平,蜀汉和曹魏、东吴和曹魏虽然还是有一些摩擦,但没有发生太大规模的战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三国相对稳定,但是边境地区的摩擦当然还是存在的。比如说到对面屯个田;拉拢对面的人口到自己这里;或者干脆率领小股军队到对方边境守卫薄弱处进行突袭、劫掠人口和财产。曹魏的江夏太守逯式就是这样一个人物。

江夏郡属于荆州,在三国时期被曹魏和东吴分为两个部分,荆州也是一样,曹魏占领北部,东吴占领南部。双方的战线非常的绵长,襄阳、江陵、江夏、合肥、濡须等地都是长期胶着的战场。东吴在江夏设置重要的镇戍夏口督、武昌督(武昌督后来又被分为左右两部),保护长江中游地区的安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江夏虽然不是东吴北伐的最主要方向,但是却是东吴长江防线的重要一环。从曹魏黄初二年到东吴黄龙元年(即公元221年到229年),东吴(孙权还没正式称帝,但东吴政权的雏形已经形成)的都城就设置在江夏的鄂县,改名为武昌。这当然也是出于军事的需要。后来孙权称帝后虽然迁都回建业,但武昌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军事基地,上大将军陆逊就镇守在武昌。逯式频繁进犯东吴的边境,于是陆逊决定除掉逯式,保证江夏的安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反间计为人所喜爱的一个特点,就是它的成本非常低,如果成功的话起到的效果还比较显著,不成功也没有什么损失。曹叡试图离间东吴君臣关系,最后达到了一定的效果,郝普被逼死,朱据被禁锢一段时间,付出的代价仅仅是一个隐蕃而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吴使用反间计的成本就更低了。孙权离间曹叡和吴质的关系的成本,是胡综伪造的三封吴质投降信,果然不久后吴质被调入朝中;后来老将丁奉也是通过通书信的方式离间晋武帝司马炎与西晋扬州都督石苞,险些引发"淮南四叛",石苞也调入朝中。这次陆逊离间逯式的方式也一样,仅仅通过一些书信而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逯式在史料中的记载非常少,从有限的史料可知,逯式与一个叫做文休的曹魏将领不合。文休没有什么名气,文休的父亲就是曹魏名将文聘,不过是养父子的关系。文聘是从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年)加入曹操集团的老将,而且他的辖区就在曹魏所控制的江夏郡,在江夏待了几十年,"有威恩,名震敌国。"文休作为文聘的养子,他在江夏郡应当具有一定的影响力。逯式在曹魏大概没有多少根基,与文休的矛盾也很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三国时期不乏因为与同僚不合而叛逃的人物,比如刘备集团的孟达就是因为与刘备养子刘封不合才反叛到曹魏的阵营。陆逊就利用文休与逯式的矛盾做文章。陆逊写了一封书信,是假装收到逯式来信的回信,其中内容是说:我知道你和文休关系差,甚至势不两立,打算归附我们吴国,所以给我写密信。我已经把密信上报朝廷了,咱们赶快把日子定下来,好来迎接你。大概是这样。

陆逊把这封书信放在边境上,故意让逯式的军队得到。逯式看到这封书信,非常惶恐,于是主动把家眷送到洛阳表示忠诚。但是猜疑这种情绪并不是那么容易打消的。逯式本人是泥菩萨过江,他的部下还怎么死心塌地跟他混呢?最后逯式本人也确实被曹魏罢免,陆逊使用一封书信就去除了这个边境大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陆逊的这条反间计还算是非常的成功,成本也几乎没有。实际上这条反间计不立于不败之地,要么逼反逯式来投;要么破坏曹叡与逯式的关系。然而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却并不认可陆逊的做法。裴松之认为,边境的摩擦是常有的、几乎没有办法避免的事情。把逯式撤下去了,还会再来新的江夏太守。陆逊使用反间计,被评价为"亏损雅虑,尚为小诈",没有什么大的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从《三国志·吴书陆逊传》的所有裴松之的评价上来看,裴松之对陆逊这个人物似乎是有一些主观上的排斥的,基本上全部都是批评,从来没有正面评价。所以说至少裴松之对陆逊离间逯式的评价是不尽客观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诚然三国边境之间时有摩擦,但也有程度的区别。一个相对激进的人在边境地区作为军事长官,那必然要加大边境摩擦的程度,促进局势的敏感,甚至可能引发一场大规模的战争。比如东吴的诸葛恪,诸葛恪有一段时间做威北将军,在庐江一带屯田,又劫掠曹魏人口,又派斥候侦查淮南地区地理环境。司马懿打算大举进攻诸葛恪,孙权于是将诸葛恪调到柴桑,避免与司马懿的直接冲突。陆逊利用反间计把激进的逯式换掉,缓解了江夏地区的紧张局势,小编认为并没有裴松之说得那样不堪,还算是一次成功的计谋。

参考文献:《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