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15日,秋雨绵绵,雾气扑面,我们一行走进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西塬桃花源路南侧韩家村,去秦源黑陶加工厂采风。我已经多次在不同的场合见到过秦源黑陶的真品,但是当我走进那间不太大的展厅里,见识了省级非遗传承人韩海涛现场制作黑陶等场面,拍了很长时间的照片后,我说我来主要是准备好好宣传宣传秦源黑陶,我最终还是被秦源黑陶这么精致细腻,唯美可人,气质外露,有着浓厚的渭南民俗艺术家匠心独运、精益求精的精气神所征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韩海涛先生介绍道,渭南黑陶起源于仰韶文化后期,距今已有4500年历史。从“河姆渡文化”的原始黑陶到新石器时期生活日用黑陶,再到春秋战国时期的观赏。黑陶由简陋的生活用品发展成为古朴庄重的艺术品,是生活在黄河、渭河流域的制陶艺人,用血汗和智慧凝聚的艺术结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黑陶有“黑如漆、明如镜、硬如瓷、敲如謦” 的特点,又因制作工艺极其专业复杂,千百年来留世的东西少之又少。秦源影雕黑陶是黑陶中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保留了传统工艺技法,因雕刻手法独特。又仅在陕西渭南一带流传,其制作工艺复杂,选料考究,造型古朴,图案典雅,陶体与图案黑白对比鲜艳。

韩海涛先生介绍道,秦源影雕黑陶选用渭南南塬上的红色粘土,经水力冲洗、过滤、沉淀、结晶、锤炼、揉合后制成陶泥。用陶泥在高速旋轮上拉坯成型,待胚胎半干时加以修型整理后,用软硬适中的骨片,或皮料反复压光打磨,直到陶胚表面密度增加,光滑如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用特制的雕刻工具运用线雕、镂空等技法,雕刻出图案。再在陶胚上安装耳、纽、环等配件,胚胎制成后,放置在干燥无风处,自然阴干,放入窖中经800至900度高温烧制加以熏烟渗炭烧成。

烧成后的黑陶陶器黑亮如染,再用影雕手法加以装饰,它延续和发展了仰韶文化彩陶艺术中的几何纹,所不同的是其直接用凹凸单线和复线轮纹,而不用彩绘,使图案趋向质朴无华,整体造型与图案结合形成一种完美的和谐。秦源影雕黑陶于2013年9月11日被列入第四批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但要看工,还要看艺,工是基础,艺是修养。”韩海涛经常给自己的徒弟这样说,让他们多看看中国传统的山水花鸟画,学学构图和线条,同时还让他们时刻记着,做工和做人是一样的,要始终保留自己美好的东西。在韩海涛看来,黑陶不单单是一件无生命的器物,而是和人一样,拥有独特的气质和灵魂,也许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解与热爱,秦源黑陶才不至于在式微中萎靡不振,相反却因其工艺广受业界好评,在全国的黑陶艺术领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为了传承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几年前,韩海涛设立了专门的教室,和临渭区文化馆、临渭区非遗保护中心、渭南市城区多所中小学校联系免费培训爱好陶艺的学生。“小孩子学的特别认真。”韩海涛说,他想通过向中小学生免费培训制陶技艺,宣传黑陶,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老祖宗的传统技艺。除了在渭南本地做传承工作之外,韩海涛还经常奔波于各类展会,宣传秦源黑陶。“我是地地道道的渭南人,我想用渭南特有的水和土,把渭南的陶文化宣传得更广,让更多的人了解渭南、喜欢渭南。”这就是他的初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当今实用主义盛行,金钱至上的社会背景下,韩海涛能够坚守和传承黑陶这门老祖宗的传统技艺,具有重大的教育意义。而如何继续保护和传承这门手艺,使得这门技艺能够发扬光大,也是摆在韩海涛面前的一件大事。我们期待社会各方面给予韩海涛更大的帮助和资助,使得秦源黑陶能够生存下去,能够活下去。我也相信随着国家和陕西省以及渭南市这些年重视非遗的力度越来越大,秦源黑陶和许许多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定会坚强生存下去,也正是始终应当坚守的文化使命感激励着韩海涛等广大非遗工作者,让我们一起努力,宣传好、发扬好祖国的非遗文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我们陕西省渭南人的绵薄之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摄影师简介:宋渭涛,笔名骊泉,陕西临潼人,中共党员,经济师,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员,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陕西渭南市副首席代表,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人民摄影协会会员,中国金融摄影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渭南市摄影家协会理事,希帕图片社签约摄影师,IC photo签约摄影师,摄影作品和文章多次发表于《中国摄影报》、《中国摄影》杂志、《人民摄影报》、《中国金融工运》、《中国城乡金融报》、《照相机》杂志、《渭南日报》、《华商报》等报刊杂志网络,著有《Lightroom CC 入门与应用技巧》,供职于中国农业银行渭南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