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人来自中国东北部。他们以捕鱼和打猎为生。而鹿是他们最受欢迎的肉类食品之一。

他们烹调方法简单粗暴,如煮白肉、烤鹿肉、蒸神饼等;满清入关后,爱新觉罗一家为了表示不忘原汁原味,在服装、发型、礼仪、饮食等方面一直坚持传统习俗。尤其是康熙、乾隆皇帝经常到北京以北的河北省承德市围场县的草原上打猎。雌鹿猎杀的一个最重要的诀窍是,它们可以使用他们所称的“木兰”(译作“鹿哨”或“少鹿卫”),通常是用桦树皮或树木制成的一个号角。它可以用嘴吹气或吸吮发出“悠悠”声。它类似于雄鹿的声音来诱导雌鹿来。埋伏了很长时间的猎人们既可以包围并射杀他们。随着时间的推移,皇帝猎杀的这个地方叫木兰围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康熙皇帝建立了“木兰秋狝”制度,训练八旗,会见蒙古诸侯。它有宣誓武功、继承满洲传统的意图。最重要的猎物是鹿。皇帝亲自射杀的鹿,必须尽快送到首都。《清史》选本《后妃传》中,有康熙皇帝将鹿尾献给母亲和祖母的记载。晚年,他回忆起自己一生中猎杀过数百只鹿。

康熙不仅自己吃鹿肉,还把鹿肉送给满汉官吏,导致鹿肉的流行。晚年,康熙皇帝两次在皇宫宴请2800多名老人。其中一道菜是一盘烧鹿尾的菜。有意思的是,康熙年间,曹禺、李旭经常赠送康熙皇室的鲜果、河鲜果、露酒等,康熙皇帝则赠送鹿肉干、榛子等东北特产,这是南北文化交流的一种特殊形式。康熙、乾隆南下江南。据估计,他们与品尝南方美食有很大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康熙时期的鹿肉主要有三个来源:东三省的贡品、蒙古的贡品和木兰围场。东北地区每年都要向清朝皇室提供鹿尾、鹿筋和鹿肉。每年年底,皇帝都会按照关外的习俗举行“鹿鹿赏花会”。鹿肉、鹿尾、鹿舌、鱼肉、野猪、野鸡、野鸡、唐羊、哈尔汗羊、鳞翅目、秦罗非鱼、烟熏猪肉等。此时,北京有关东货场,俗称“狍鹿棚”,在东北地区专门销售狍子、鹿、熊掌、驼峰、鲟鱼等,而“紫鹿黄羊满街都是”,让远离家乡的八旗战士和他们的家人都能享受到家乡的味道。

乾隆皇帝,康熙的孙子,一生都模仿祖父。他对木兰秋狝的热情和康熙一样。有一次,他在木兰秋狝时看到一群鹿骑在马背上。他命令一个保镖拿一个假鹿头作为诱饵,用木兰模仿鹿的叫声。当母鹿依靠进口射箭,当场喝鹿血。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北上盛京。盛京的洪忠将军特意走进他刚到山海关的那只新鲜的鹿。弘历问:“今天的鹿肥瘦?”据说他在吩咐厨房佣人做“土司哈密鹿肉”之前剩了不少。剩下的人将得到奖励。”儿子嘉庆登基后,同情人民的艰苦供给。他再三叮嘱当地政府不要鹿肉进贡。结果,当时满族人喜爱的鲜鹿尾的来源大大减少。一般人吃不起鹿尾。于是,一家肉店想出了一种替代品,用猪肉馅和香料以香肠的方式混合,再加上一点朱红的颜色,让它看起来像“鹿尾儿”成了流传至今的一道菜。

在曹雪芹的《红楼梦》中,大观园的贾宝玉、史祥云也要在雪天烤鹿肉,寓意他们的家族有满族血统。村里第五十三次回中,贾府的田庄付的田租中包括“30头大鹿,20根鹿筋,50条鹿舌”。据估计,养鹿的地方可能在关口东北部的某个地方。另一件有趣的事是,贾宝玉的侄子贾兰放学后在大观园里用小弓追鹿,意思是“中原追鹿”。这可能意味着,在贾宝玉家族发生巨变后,他曾经取代贾宝玉在家族中的核心地位。

从皇帝到满族权贵对鹿肉的关注如此之高,甚至影响到了江南。美食家袁梅曾称赞鹿肉嫩、鲜、活。可用作肉干,适合烧烤和慢炖。事实上,大多数野鹿经常奔跑和运动,而且肉质粗糙、坚硬、成熟。因此,为了使鹿肉味道更好,厨师通常先将鹿肉腌制,然后再炖、炖、炒、炒、火锅等,当时鹿肉与猪、牛、羊相比很少见,价格也比较贵,所以有钱的官僚们经常把鹿肉当礼物送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中国,现在新疆、黑龙江等地都有专门的养鹿场,销售鹿肉、鹿肉罐头、鹿茸等。主要繁殖区是强壮、肥壮、幼嫩的马鹿和梅花鹿。世界上最大的鹿产品出口国是新西兰。有趣的是,新西兰没有本土鹿种。19世纪中叶英国移民引进马鹿和马鹿后,由于气候宜人,牧草丰富,几乎没有天敌,各种野鹿一度泛滥。据统计,1930年,当地野鹿数量达到700-800万头,政府不得不鼓励人们猎杀。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围栏畜牧场应运而生。新西兰各地牧场上生活着多达100万只鹿,大量鹿销往欧洲、日本、东南亚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