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光宪是唐五代花间词人,可能很多人都没听过他的名字,他虽是个冷门词人,却有名句“片帆烟际闪孤光”广受后世好评。

陈廷焯在《云韶集》中曾言“‘片帆’七字,压遍古今词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附录》中也曾言“昔黄玉林赏其‘一庭疏雨湿春愁’为古今佳句,余以为不若‘片帆烟际闪孤光’,尤有境界也”

这句词出自他的《浣溪沙》,是一首送别词。

蓼岸风多橘柚香,江边一望楚天长。片帆烟际闪孤光。
目送征鸿飞杳杳,思随流水去茫茫。兰红波碧忆潇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史书记载,孙光宪出身贫寒,家中往上数,几代都是贫农。

他在很小的时候便勤奋苦读,稍长些便背上行囊,穿山越岭,开始了长达10多年的游历和求学生活。

在这10多年的时间里,他遍访名家,结识了很多文坛先辈,例如牛希济、毛文锡等人,在他们的影响下,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并逐渐在词坛上崭露头角。

他对文学自有一番见解,认为“应该守寒素之心,无躁竞之心,才能达到最高境界”

虽然他的很多作品无法摆脱花间词的华丽香艳,但是比起大多数的花间词人来说,他的作品内容会稍微丰富一些,题材也更为广泛。

而且除了写词,他还著有《北梦琐言》、《荆台集》、《橘斋集》、《蚕书》等书,尤其是《北梦琐言》记载了晚唐至五代十国许多文人、士大夫的言行、故事,对历史研究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这首《浣溪沙》是他的代表作,抒发了人世间最常见的离别之情,入选《宋词三百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词的上半阕主要写景,渲染离别的氛围。

开头一句是典型的“乐景衬哀情”的写法。

在开满蓼花的江岸,徐徐清风,空气中弥漫着桔柚的芳香。

鲜花盛开,橘柚飘香,原本是个多么可喜的场景。

但是首先“蓼花”这个意象本就带着“悲秋”的色彩,“梧桐落,蓼花秋”、“红蓼渡头秋正雨,沙鸥迹自成行”、“青芜与红蓼,岁岁秋相似”……

这样的意象出现在离别的场景中,无形便中便增添了几许伤感。

“橘柚香”单独来看,确实是乐景,但是放在离别的场景中,就起到了“乐景衬哀情,反增其一倍”的效果,就像《诗经》里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所以开头这看似美妙喜人的一句,实际暗含了词人那难以言说的悲伤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接着一句“江边一望楚天长”是个很广阔的意境,但我们要知道词人刚刚送别了友人,独自一人站在江边,望着浩渺无际的江水,背景越广阔,越能反衬出主人公内心的孤寂惆怅,正如柳永在《雨霖铃》中的“暮霭沉沉楚天阔”

结尾一句“片帆烟际闪孤光”最为后人所称道,友人的孤帆渐行渐远,在水天交接处泛起淡淡白光。

这一句脱胎于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但是又有所创新。

这是词人的亲眼所见,融入了情感,所以很自然也很真实,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后来清代学者俞陛云在湘江泛舟的时候,就曾亲眼目睹这样的景象,“澄波一碧,映似遥山,时见点点白帆,明灭于夕阳烟霭间,风景绝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半阕词人含蓄婉转地渲染离别的氛围,下半阕转为抒情。

开头两句“目送征鸿飞杳杳,思随流水去茫茫”,不仅对仗工整,又充分表达了词人对友人难舍难分的一片深情。

词人的目光紧紧追随着远去的友人,直到他的身影消失在天际;虽然友人刚刚离开,但是如水般无尽的思念,却缠绕在词人的心间,久久无法释怀。

词人这里以“征鸿”来比喻友人,除了寄托离别之情,还暗含了“鸿雁传书”之意,“思随流水”则表达了他无穷无尽的思念和愁苦。

最后一句“兰红波碧忆潇湘”,既有景物描写,又暗含典故,道尽了词人内心深处的渴望。

“兰红”就是指开在湘江边上的红兰花,“忆潇湘”说的是娥皇女英的典故,舜南巡的时候,她们在洞庭湖畔日夜思念,当舜病逝的消息传来时,二人伤心欲绝,最后投湘水而亡,后世常用此来比喻分隔天涯的人,相互思念。

词人希望远行的友人能够常念潇湘的红兰碧波,还有曾独立湘江的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全词通过写景,一步步深化词人对友人的一片深情,句句写景,又句句含情。

既写出了独属于潇湘的美景,又道尽了离愁别恨,不失为一篇佳作。

后人评价“片帆烟际闪孤光”一句“压遍古今词人”,你怎么看呢?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喜欢这篇文章的朋友,就点个关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