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干地区地处欧洲东南部,扼守欧亚非三大洲交通要冲,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然而,由于该地区民族成分复杂且跨界居住,居民宗教信仰不同,历史上经常成为列强争夺的主要 地点,一战的导火索——"萨拉热窝事件"正是在此地爆发。

冷战期间的东西方对峙抑制了这里民族和宗教冲突的蔓延,但冷战末期时,这些问题又迅速迸发出来,最终一发不可收拾,一场激烈的地区战争就此爆发。

一、南斯拉夫解体

一、南斯拉夫解体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南斯拉夫开始走向和平稳定的局面。该国人口最多的三大种族分别是约占全国人口的35%的塞尔维亚族,19%的克罗地亚族,以及10%的波什克尼亚族(穆斯林)。战后执政的南共产主义者联盟(简称"南共盟")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友爱的政策。但在具体实施方面却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如资源分配不均、塞尔维亚族一家独大、经济扶持过于单一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斯拉夫原版图

这当中,前南地区的穆斯林是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形成的宗教居民共同体,绝大多数居住在波斯尼亚一黑塞哥维那共和国,简称"波黑"。早期的南斯拉夫领导人,为了民族间健康发展,于1971年正式确定穆斯林为一个民族,从而保证了国家的总体和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波黑境内的穆斯林,统称为波什克尼亚族

执政党在执行民族平等政策时也存在片面性,过分强调各共和国平起平坐、在联邦机构中轮流坐庄,结果削弱了整个联邦的凝聚力。1980年5月,在联邦内具有崇高威望的铁托与世长辞,国内的民族危机逐渐浮出水面。再加上外部势力的干涉,国内的政治局势开始急转直下。

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剧变的浪潮开始影响南斯拉夫。1989年10月,南共盟决议在境内实行多党制,越来越多的政党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在波黑境内,代表三个民族的政党相继成立,并在波黑议会选举中分别占有了35%、30%和18%的席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1年,波黑境内的民族分布图

1991年6月,南联盟麾下多国逐渐脱离联盟本体,纷纷宣布独立。得知该消息的,穆斯林和克族主张波黑从南联盟独立出去,但塞族方面则坚决主张波黑留在南联盟地域境内。

南联盟混乱的局势,让一直蠢蠢欲动的西方势力开始"兴奋"起来。以德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支持南联邦的分裂,欧盟的前身——欧共体这时也参与了进来,并决定三方派出代表在葡萄牙进行会议。1992 年2月,在欧共体外长里斯本会议期间,波黑三方在欧共体的调解下达成了波黑在现有边界内独立,建立三个民族共同体组成的新国家的协议。不过,三大民族在所控区域的幅员上,尖锐的分歧依然存在,内战的威胁开始越来越严重。

二、波黑内战的爆发

二、波黑内战的爆发

1992年3月1日,一场在萨拉热窝举行的塞尔维亚家庭的婚礼遭到了据称是来自穆斯林武装的袭击,民族间的武装冲突由此爆发。3月26日,驻扎在波黑境内的塞族军队同穆斯林武装交火。穆斯林方面在4月宣布总动员,并邀请克罗地亚派兵援助,血腥的波黑内战宣布正式爆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内战开始之后不久,因为装备先进和战斗素质较高,塞尔维亚取得了巨大的优势。穆斯林方面军事水平较低,军队训练很差,克罗地亚方面人物较少,加之两国关系比较一般,所以塞尔维亚就取得了巨大优势,并且对首都萨拉热窝展开了围城作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1992年中旬,塞族武装控制了波黑约65%的土地,克族和穆斯林两方占35%。而到了1993年,原本处在同一阵线的克罗地亚和波黑又因为信仰等问题反目成仇,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两族一同向穆斯林展开进攻,使得原本紧张的局势更加严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波黑内战期间,当地百姓的生活遭到巨大影响:波黑货币第纳尔贬值严重,几乎成了一张废纸,美元和德国马克成了当地唯一可使用的货币;物价也是高得吓人,一公斤白糖60美元,一公斤土豆15美元,一公斤咖啡豆达到了几十美元;发电机和蜡烛成了当地的"硬通货",勉强生存成了波黑居民唯一的生存法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3年,萨拉热窝“死亡大道”

波黑内战之际,美欧也没有隔岸观火。美国嗅到了插手巴尔干的机会,于是便高调带领联合国插手波黑内战。后者的借口是欧共体在波黑问题上调解不力,没能有效避免内战的爆发,于是联合国应当插手。1992 年9月,在联合国的支持下,在日内瓦成立了一个由15个人组成的国际调解委员会,1993年1月提出了著名的"万斯一欧文计划",但由于波黑塞族按该计划所分得的土地低于其所实际控制的土地,该计划最终被塞族一方所否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联合国安理会因此于当年6月通过了第836号决议,决定在波黑建立保护穆斯林的"安全区"。派维和部队部署在塞尔维亚和波黑边界地区,对波黑塞族实行禁运,并宣布准许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在必要时使用空中力量支援维和部队。

三、迎来和平曙光的波黑

三、迎来和平曙光的波黑

1994年2月5日,萨拉热窝一大型农贸市场遭到炮击,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认定此举为波黑的塞族武装所为,调集3个航母编队、280余架飞机于亚得里亚海,决定对塞族武装的阵地实施军事打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联合国部队进入波黑境内,1995年

当年4月和9月至11月,北约空军多次轰炸波黑塞族武装的阵地。在1995年9月,甚至还动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战斧式"巡航导弹。在北约的军事支援下,由穆斯林武装和克族武装组成的联军占领了波黑近一半的土地。北约介入后,美国一方面派军参战,另一方面又积极展开谈判,企图利用战争作为威胁,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5年10月31日,美国政府以全面取消对南联盟经济制裁为条件,邀请时任南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前往美国俄亥俄州的代顿市,同克罗地亚总统图季曼和波黑穆斯林领导人伊泽特贝戈维奇举行谈判。经过3个星期的谈判,内战的三位领导人在美国的倡议下,达成了和平协议,史称《代顿协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份协议的主要内容有:波黑为一个由穆克联邦和塞族共和国组成的联邦国家,两个实体各占领土的51%和49%;首都归中央政府管辖,但塞族对本族聚居区的有行政管辖权;中央政府由选举产生的议会、总统和国家法院组成。12月24日,有关各方在巴黎正式签署了《代顿协议》,波黑内战宣布正式告一段落。

结语

结语

经过波黑战争,美国人加大了在波黑地区的投资,并进一步在经济上控制这一地区。欧洲国家虽然对美国的做法嗤之以鼻,但迫于美国的淫威和力量,全都敢怒而不敢言;政治方面,巴尔干地区的局势并没有因此而稳定下来,许多复杂的民众冲突和大国矛盾汇聚在这里,为后来爆发的科索沃战争埋下了隐患。

参考资料:

1.《波黑战争:大国博弈的牺牲品》

2.《20世纪国际关系史》

3.《波黑内战纪实》

4.《列国志: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