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刚出生的孩子都特别可爱(请忽略皱巴巴的外表),尤其一岁之内的孩子,绝对是父母的心尖儿,即使孩子什么都不做,父母单纯看着他们也会嘴角上扬,眉目含笑。

可是,随着年龄长大,有的孩子却越长越歪。父母越来越沮丧,可是最终发现越管亲子关系越糟糕,孩子也越走越偏离正轨。

到底问题出在哪儿?

如果我说大半都出在父母身上,很多父母一定会在心里喊委屈。

别急,且听我慢慢道来。

(一)影响孩子成长的三大因素

(一)影响孩子成长的三大因素

孩子的发展路径如何,将来能迈到哪个台阶上,有这样三大因素。

1. 父母养育方式及家庭环境;

2. 社会环境、学校环境、经济环境;

3. 孩子本身。

第二项各大环境,不是我们凡人有能力改变的,所以暂且不提。

第三项孩子本身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1)孩子的自我定位:

  • 我是内向的不爱说话的孩子。
  • 我学东西特别慢。
  • 我擅长用制造问题的方式,吸引父母的注意力。

(2)孩子的解读方式:

  • 妈妈说我写得不好,我无法让妈妈满意,我很沮丧。(妈妈说我写得不好,是觉得我能写得更好,那我下次更认真些。)
  • 妈妈看到弟弟哭,就去亲亲他抱抱他,可是我也学着弟弟哭的时候,妈妈为什么骂我?是我哭的方式不对?我再继续尝试。(我看到弟弟哭,就去帮着妈妈哄哄弟弟,然后妈妈很高兴,一起亲了我们两个。)
  • 妈妈说姐姐做事特别有效率,我听了有些挫败感,妈妈的意思应该是我做事太慢了。(妈妈说姐姐做事快,是希望我也能像姐姐那么快,我要向姐姐好好学习。)

(3)孩子的先天条件:

  • 有的孩子没有健康的身体;
  • 有的孩子有某些方面的天赋。

只要我们仔细思考一下就能很快明白一个事实:

  • 大环境,父母控制不了;
  • 孩子自身的几大因素,父母也控制不了。

那么,父母能控制的是什么?

唯有第一项(家庭环境和养育方式)罢了。

如果你认可我以上观念,欢迎继续向下阅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案例分享——孩子朝着父母担忧的方向不断前行

(二)案例分享——孩子朝着父母担忧的方向不断前行

一个妈妈带着两个孩子玩,当他们来到目的地后,妈妈提前嘱咐哥哥说:“你要做个好哥哥,别欺负妹妹。妈妈不愿意听到妹妹被你气得乱叫,这样真的不好。要是你不听话,妈妈以后就不带你们出来玩了。”

哥哥高兴地说:“好。”然后就带着妹妹一起去玩了。

半个小时后,妹妹哭着跑到妈妈身边,对妈妈说:“妈妈,哥哥欺负我,呜呜呜……”

妈妈瞬间火气上涨,对哥哥说:“不是告诉你别欺负妹妹吗?怎么又把她弄哭了?说!都干嘛了?”

哥哥听了以后一脸委屈和愤怒:“我啥也没干,妈妈就知道怪我,什么都怪我!”说完就走了,一个人跑到远处生闷气。

这个事例中哥哥的“挫折感”,是妈妈制造的,而且哥哥正在朝着妈妈担忧的方向不断前行。

  • 妈妈越批评哥哥,哥哥看妹妹越不顺眼,越愿意欺负妹妹。
  • 哥哥越欺负妹妹,妈妈越对哥哥失望,对哥哥批得越狠。

于是,母子二人都朝着对方不喜欢的方向越走越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妈妈给孩子的“三大挫折”

(三)妈妈给孩子的“三大挫折”

在上面这个事例中,妈妈看似在嘱咐哥哥,实际上是在给哥哥撤自信、消能量。

(1)暗示:哥哥是个坏孩子

“你要做个好哥哥”,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你现在是个坏哥哥,你要努力变得好一些,做一个好哥哥。

(2)强化:欺负妹妹的行为

如果我对你说:“请不要一只红色的大象。”

请问,你在想什么?

一只红色的大象,对不对?

“不要欺负妹妹”这句话,在孩子眼中,“不要”是很弱的,“欺负妹妹”这四个字才是重点。妈妈每一次这么嘱咐,都会给哥哥强化一次“欺负妹妹”的想法。

如果次数多了,一旦哥哥将“欺负妹妹”作为自己体现价值感和成就感的事情,那么妈妈就更纠正不了哥哥这种行为了。

(3)没有把“事”与“人”分开

当孩子做了错事,所以他就是个坏孩子。——这个概念害人不浅。

父母若是不能将事与人分开对待,就特别容易给孩子“贴标签”,每一个负面标签每一次说,都会给孩子带来一重又一重的伤害与自我否定。

比如:孩子做题慢,错的多,不意味着他是个“笨孩子”。

父母要思考的是如何帮助孩子加快速度,提高准确率,而不是直接给孩子来个“盖棺定论”。一旦父母如此,“笨”就贴在了孩子的脑门上,孩子每次做得不好之时,都会想起这个字,都会对自己说:“妈妈说对了,我果然笨。”

同理,哥哥欺负妹妹这件事,不能直接说哥哥是个坏孩子。

况且在哥哥眼里,那些让妹妹乱喊乱叫的事情,到底是欺负还是有趣,或是两个人独特的相处方式,父母还不得而知呢。

其实,在这件事中妹妹也有她的自我解读方式。妈妈对哥哥的那这些话,不但给哥哥产生负面影响,对妹妹的影响也不浅。因字数有限,这篇暂且不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父母可用这四步,彻底改善孩子的自我认知

(四)父母可用这四步,彻底改善孩子的自我认知

当我们反复与孩子在同一个问题上出现冲突,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冲突的程度非但没有降低,反而越来越严重,那么我们一定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这时候,我们不要急于在当下给出回应,而是要停下来,让自己冷静,跳出这个循环去思考,找到症结所在,才能彻底打破这个模式。

我们可以从这四点入手。

(1)允许孩子犯错误

首先,我们要分清楚一个概念:

  • 是“孩子犯了一个错误”?
  • 还是“孩子是一个错误”?

当你意识到你平时的言行是将孩子本身看成一个错误,那么请及时跳出来,分清“人”和“事”。

错的是“事”,而非“人”。

其次,我们要允许孩子犯错误。因为每一次错误,都蕴含着一次成长的机会,只要我们运用得当。

最后,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我们是更想批评他们一顿、让他们因此而痛苦,还是更想让他们学会承担责任、不断成长?

如果是后者,那么在孩子犯错误之后,我们就先停下批评的话语,想一想如何说如何做,能让孩子有所思考和收获。

比如:

当妹妹哭着找妈妈的时候,妈妈可以这样问:“发生什么事了?在这件事中,你们觉得自己做得好的地方在哪儿?有什么不足的地方?以后怎样改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带着信任出发,孩子的心更加“向阳”

案例中,那个妈妈的第一句话(你要做个好哥哥,不能欺负妹妹),如果变成:“妈妈相信你,能和妹妹一起好好玩。”

这句话给到孩子的是正向力量,孩子能感受到妈妈对他的信任。带着这份信任出发,要远远好过“提醒”与“威胁”。(要是你不听话,妈妈以后就不带你们出来玩了。)

  • 信任之下,孩子的心情是愉悦的,更倾向于做出正向的行为;
  • 提醒和威胁之下,孩子的心情是忐忑的,生怕又出现妈妈不喜欢的场景,被妈妈批评。

(3)所有的“批评”,都可以换成“鼓励”

只要我们足够用心,我们对孩子说的每一句否定式的批评,都可以换成支持式的鼓励。

比如:

1——

A.你怎么总是这么磨磨蹭蹭的!都快迟到了。

B.孩子,再快一点,我们就能准时到校了。

2——

A.你真是太马虎了!10道题竟然做错了3道。

B.孩子,再细心一点,也许下一次就能做对8道了。

3——

A.这次考试成绩怎么这么低?是不是没好好学,光想着游戏了?

B.孩子,想一想在以后的学习中,如何调整学习方式能将成绩提高?

想一想,如果你是孩子,你面对着不同的话,你更喜欢A还是B?

三组

如果你心中有答案了,就把你喜欢的那种说话方式,说给你的孩子听。

这叫: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4)学会承担责任,是每个人必须完成的功课

如果孩子小的时候,凡事我们都给他们兜底,当他们做错事情了,我们无论批评与否,责任都不让孩子承担,那么在孩子长大以后,他将会用更惨痛的代价,学会“承担责任”这一课。

社会不给你兜底,人终将要学会自己长大,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孩子:挑战》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

我们无法将孩子保护在真实生活之外,因此,帮助孩子为真实生活做好准备,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与其让孩子长大后碰壁补课,还不如从小把这堂课学好,学会“责任意识”。

当哥哥去欺负(逗弄)妹妹的时候,就要懂得这件事中自己的责任是什么。

不要把责任和后果混为一谈。

(1)后果

对于这个哥哥来说,他把妹妹逗弄哭了,后果无非是妈妈的一顿责骂。但是这只是后果而已,不是“责任”。如果这个后果孩子不害怕,无所谓,那么就相当于没有这个后果。还有的孩子,妈妈一生气他就觉得得到了妈妈的关注,反而会将这种行为变本加厉。

(2)责任

  • 当哥哥把妹妹弄哭,对妹妹的负面情绪,他是有责任的;
  • 这项活动因此不能顺利进行,哥哥也是有责任的。

那么,针对这两项责任,该如何承担?

绝不是一顿批评或打骂那么简单。

  • 妹妹哭了,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妹妹高兴起来?
  • 哥哥可以做什么,让这项活动得以继续?
  • 他刚刚做了什么把妹妹惹哭了?下一次该如何避免这种情况?

——这些,才是哥哥应该思考的问题。

批评只会让人痛苦,无法成长,唯有思考(反思),可以让孩子不断进步。

【说明】

在这个事件中,需要反思的不只有哥哥,妹妹也需要反思。

因为妹妹也许也有她自己的问题。家有两个孩子的父母会有所察觉,并不是每一次小的哭了,责任全都在大的身上。不过,这是另一个课题了。

——END——

作者:皓月长歌正面管教,家庭教育讲师。家有两只神兽,挑战不断,成长不息。所写文字皆出自个人学习与实践,或有局限性,请大家建设性参考。如果你喜欢,欢迎关注我,让我们一起拥有更好的亲子关系,成为更好的自己。

原创作品,抄袭必究。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不妥,请及时联系,侵立删,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