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德福特的长篇小说《加拿大》用克制的情绪,视觉化的文字的叙述了一个四口之家分崩离析的来龙去脉:与其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不如说生活就此改变。

从开篇起,即便刀还没出鞘,已经感到冷冷的萧瑟之势。

尤其令人心碎的不是家庭的支离破碎,而是两个孩子经历的动荡,因为父母打劫银行被拘捕,两个孩子的世界也在同时刻发生巨变。

理查德福特的笔触一向冷静,心理描写尤其深刻,那些心中胶着的期待、因常态发生不可逆转的改变产生的恐惧、透过双眼看到的周遭事物,无不细致而到位。

第一部讲述父母的前半生时,环环相扣,拉开的弓箭仿佛随时就要飞离,让读者通过了解父母的结局而更担心孩子们的命运,这种氛围从砌砖开始直到架构坚实,令读者如身临其境般迫切地想知道故事的发展。

第二部,父母锒铛入狱,孩子们将何去何从?故事从男孩的感触下手,展开看似气定神闲的讲述。男孩戴尔和女孩贝娜,由始至终,他们的命运之线引领我们,几乎一刻也没有松劲儿。男孩戴尔处于被动的接受中,这大概像极了现实生活里的情形,因为孩子对于常态最为敏感,一旦周围环境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孩子们可能最先感觉到,只是他们不说或者不知如何表达。

正因不知如何表达悲喜才更令人叹息,他们没有能力给自己安全感,他们需要帮助却只能等待。当然这一点上同胞姐姐贝娜做得更好,一般来说女孩总是比男孩早熟一点。她第一时间做出的反应是拿着弟弟发现的父母打劫留下的五百美金的一半离家出走。弟弟为什么没有去?因为他还在等待,等待妈妈的安排。

妈妈的安排对于姐弟俩来说是最合适的吗?似乎无从知晓,因为这是已经定好的结局。弟弟戴尔在妈妈交代的那位朋友的带领下,穿越边境来到加拿大。他们纷纷离开,得以避免留在原地接受来自邻居和新闻不断的冲击。人们习惯了站在高处冷看热闹并作出不恰当的评论,他们不会想到他们需要照顾和保护。

书中对于加拿大保持至今的“猎鹅”活动,进行了详尽的描述,我们得以坐在家里产生有形的想象,这是视觉化文字的魅力。戴尔和当地人一起参与猎鹅的准备和狩猎,也从中学会了掌握时机的含义。他平时在一家旅馆打扫卫生,这份工作填满等待和空虚,将活着变得简单,只需睡觉、起床、干活,筋疲力竭之后无需多思,才能够支撑着戴尔在茫茫看不见希望的日子里活下去。幸而戴尔终于等到了帮助,一位女性给他安排了继续上学的机会。

第三部,孩子们长大了,少年已接近退休的年纪。这期间母亲在监狱自杀,父亲不知所踪,姐姐在美国双子城,身患癌症。戴尔成为老师,有了自己的爱人和家庭,他几乎不去回望自己的过往和过往里居住着的家人,好似一种自我防御,不去想解决不了、够不着、做不到的事。就这样将亲情放在一边的心里也许隐藏着一种悲伤或者遗憾。然而生活带给我们的所有不是非要圆满才可以,某种程度上接受破碎、接受痛苦也有其必然性、必要性。

我想一本书或者一部作品最好的地方在于能够通过戏剧化引领观者去学习、去发现、去了解自己从前并不了解的事,学会什么,留下什么,思考什么,而不是被灌输。由此可鉴,《加拿大》可谓出色。

我们经常看到市面上有很多“鸡汤”类的书,告诉你怎么去活,然而我总觉得那些书缺乏灵魂,摆放显而易见的大道理,看不到什么实在东西。然而文学作品呢?可以让我们“重新认识”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