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算什么医生,幸好没在你这里治,不然怎么死的都不知道……”患者刘宁在诊室里,直指着医生骂。

十分钟后,在其他医生和护士的劝说下才离开了医院。

这个患者长期咳嗽,肺部CT显示,阴影明显,医生怀疑是肺癌。患者却觉得自己并没有癌症征兆,只是有些微咳嗽,但那都是老毛病。

出于对患者负责的态度,他建议患者再做一个低剂量螺旋CT,确认一下结果。然而患者反应很大,刚做过了为什么还做?之后,刘宁开始辱骂医生。

其实,不同行业的人未必能理解对方的心思,生活中的医患关系由此而来,但对于医生而言,他们的职责是治病,而你作为病人,态度偏激只会耽误病情,所以,希望大家能做一个有耐心、有包容心的病人,不要激化医患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病人有这四种情况,再厉害的医生也没辙

◆对任何医生都抱着怀疑猜忌的态度

孙先生由于孩子发高烧,很是着急,赶紧带着孩子去医院看病。医生建议打针,孙先生不同意,觉得太疼。医生建议吃退烧药,孙先生也不同意,认为小孩不能吃,而且也不肯吃。医生建议先回家物理降温,再搭配点退烧药,如果还是持续高烧不退再来看,孙先生大骂:“你怎么当医生的,烧这么高,还让回家,有什么问题,你负责的起吗?”

医生说,那你这不同意,那不行的,你让我怎么看,孙先生吼道,你怎么当医生的,配当医生吗。

医生无言……

建议:为缓解医患紧张的关系,希望医生可以多点耐心、爱心、责任心,注重和患者沟通、理解患者,重视细节,提高诊疗效果。同时也希望医院可以加强管理,完善就诊流程,尽量做到信息化。当然患者也要相信医生,如果存有过激的想法和行为,对病情的恢复也是没有帮助的。如果彼此能互相理解,相信医患间的信任也会慢慢重建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太过节俭,觉得身体小毛病能忍就忍,检查尽量不做

吴先生,43岁,因胸口疼痛有段时间,便到绍兴市中心医院就诊,给他看诊的邵弘毅医生。出于职业敏感,邵医生怀疑可能是心脏出现问题,建议做个心电图,最终诊断为心肌缺血。

医生建议吴先生住院,因为心脏病可不是小问题。但是他一会说自己钱没带够,一会说住院太贵,估计是心疼钱吧,总之坚持要回家。

3天后,吴先生因突发心梗被家人送进医院,最终抢救无效死亡。

建议:

很多时候,人们对自己身上出现的一些不适症状,并不是很在意,又或者因为经济原因,能忍则忍,平时也不会想着去体检,甚至拒绝医生给出的检查建议。但是这是行为很多时候都是对自己、对家人的不负责任。因为有些疾病,如果你不重视,悲剧也就发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罔顾医嘱,服药、饮食都不照医生说的做

林先生,51岁,有10多年高血压史,但是没有什么不适症状。每次体检时,医生都会建议他吃降压药,控制饮食,但是他老是不听,因为他觉得吃药太费钱了,家人劝也不管用。饮食上也是想吃啥吃啥,尤其是那些重口味的食物更是他的最爱。

而这样任性的态度终于让胡先生遭了殃。

一天,林先生突然腹痛,而且意识也开始变得模糊,家人赶紧送医,被诊断为腹主动脉瘤破裂。由于抢救及时,挽回了一条命,但是却花费了15万元,连胡先生下辈子的降压药都够用了。

建议:像高血压这种慢性疾病,是需要长期服用药物的,如果想要停药,得看是否服药停药的标准,自己盲目停药,或者不按时服药,对病情恢复是很不利的,甚至可能引发严重后果。你目前没有出现问题,不代表将来也是如此,所以,别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一定要听取医生的建议,彼此互相配合才能达到“双赢”的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盲目自我诊断,胡乱相信网络谣言

刘女士的儿子,前段时间,身体不适,她就根据儿子表述与出现的症状上网搜查了一下,然后直接自己“诊断”的病情并购买了药物,结果却耽误了病情,最终送到医院抢救。医生说孩子根本不是皮肤过敏,而是病毒感染。

建议:不可否认的是,网络给我们带来的巨大的便利,但是它在某些时候也潜在着很多危险,尤其是一些医药知识、民间偏方、健康和生活知识的“虚假知识”的传播,更是危害无穷。所以,建议相关部门应该加强监管,要规范转发的行为;要经常打假,以正视听;要建议完善制度,不能允许随便发布此类信息;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规范各家搜索引擎的业务,对于没有明确来源或者是可疑的知识实行搜索过滤。

总结:其实,站的角度不同,想法自然也就会存在差异,患者因为生病难受,医生因为患者不信任难受,都不容易,所以希望大家可以互相理解,这样才可以达到“双赢”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