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中,对每个寒门学子来说,科举考试都至关重要,更是他们翻身的唯一希望。也正因此,学子们不惜十年寒窗苦读,只盼有天能在科举考试中高中,从而金榜题名,得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与大家想象不同,即便考生在科举考试中夺得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也并不会直接荣登高位。

一般来说,明清时期的状元为从六品官,任翰林院修撰。而榜眼探花则只授予翰林院修编一职,为正七品,从官职上来看,并不惊世骇俗。不过,翰林官虽然只负责修书撰史及起草诏书等,但此职晋升极快,能任此职者未来基本不是阁老重臣,便是一方大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科举考试的设立,使无数贫寒家庭得以打破桎梏,走向功名,从而“达则兼济天下”。不过,正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由于清朝中后期日益腐败,官职都成为了明码标价之物,使科举考试丧失了意义,也令堂堂三品大员都不再是高官。

据相关记载,乾隆三十九年的八品县丞售价980两,七品知县及六品主事均为4620两,五品同知的价格则在6820两。此外,从四品官员起始,价格更是飞涨上万,如四品道员的价格便在1.6万两白银,而三品官的价格更是一个恐怖数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为了方便卖官,官府甚至允许买官者分期付款,而这最终只是苦了百姓。当时,一两白银的购买力大致在200元人民币左右,而这也就是说,想买八品之职,需花费19.6万人民币,而想买四品官的位子,则需320万人民币。在这样的情况下,买官的越来越多,也造成了清朝后期官职的贬值及的大量涌入。

买者

此时八品官已经相当便宜,就连四品道员也不过只比乾隆知县多100两,品级非常不值钱,几乎到了烂大街的程度。为此,在清朝乾隆年间,为了突出皇族的特权及身份,清朝还设置了高于正一品的“超品”,仅仅次于皇帝。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都在这一阶级。

相比腐朽的清朝,唐朝时期虽然也买卖官爵严重,但官职的含金量却是颇高。三省六部制于唐朝时期确立,最高者为三省,分别是中书省(负责决策拟诏宣旨)、门下省(负责审核)及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而六部,则分别是尚书省下属的吏部(六部之首,负责任免、调动、升降官员职位及科举考试等)、户部(负责掌握户籍财政等)、礼部(掌官祭祀与教育等)、兵部(负责军事调动及防卫等)、刑部(根据律法实施执行)及工部(掌管工程营造等)。而在“最高三省”中,中书令及六部尚书也不过只是正三品,而纵观唐朝百官之首宰相,也大多是三品之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就让人奇怪了,这些人在朝中可谓是呼风唤雨般的人物,才是个正三品官员,那一二品官员到底都有些啥?到底什么样的官职才能配上二品?

其实,这倒真不是说一、二品官职有多么夸张,因为这只是唐朝维护帝王统治的一种手段。在当时,由于中书省中书令等人的权力实在太大,因此为了维稳,并制约他们,唐朝皇帝通常不会将这些官职轻授于人。但为了处理朝政大事,皇帝便会一些自己较为信任的官员,担任职位不那么高的临时官衔。如此一来,这些官员既可以处理政事,又不怕他们会有篡位威胁,可谓一举两得。

授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那些一品、二品的职务多为虚职,或不常设。到唐中期后,更是如此,皇帝对那些重臣,以位高权重为借口,将他们搁置在一旁,并不让其担任这些重要职位。唐晚期更是如此,甚至连藩镇武将都设置虚职。因此,一品、二品官员,都变为虚职,而三品官员职位低,但有实权,其地位并不容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