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舟 国家人文历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20年前的今天,1900年8月14日,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城,随后逼迫晚清政府签下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这段历史,成为中国人心中永远铭记的耻辱,和无法忘却的伤痛。

联军与清军的正式开战,在两个月之前。1900年6月16日,沙俄军队巴赫米季耶夫中尉代表八国联军向天津总兵罗荣光递交最后通牒,要求清军在次日凌晨二时前交出大沽口炮台。罗荣光严词拒绝,次日凌晨,联军十几艘战舰强攻大沽口。清军在击沉六艘军舰、杀敌两百余人后,守将罗荣光中弹身亡,大沽口炮台失守。

没有了炮台的威胁,联军可以源源不断地登陆。7月14日,天津陷落,8月13日,通州陷落,8月14日,北京陷落。联军只用了短短两个月的时间,约一万八千人的兵力,就占领了清朝都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八国联军侵华示意图

图片来源:地图帝

八国联军的兵力

八国联军的兵力一直处在变动之中,攻占天津时,联军兵力为一万四千人,到攻占北京后,相继抵达的联军已经有十万之众。但是,联军从天津进攻北京的兵力,只有一万六千人,这个数目比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英法联军进攻北京的兵力还要少。从这个维度来看,清政府搞洋务运动以来的几十年,与列强的军事力量的差距反而拉大了。

联军进攻北京,严格来说只有七国,因为德军还在路上,来不及参与。七国军队的构成比例也极其失衡,其中日军8000人,俄军4800人,英军3000人,美军2100人,法军800人,奥军50人,意军53人。

这是一场即兴而攻的战争,日本与沙俄有地理之便,在短时间内可以调动大量军队来华。英法本土离中国太远,只能从殖民地临时调派一些当地的军人来华,其中,英军主要由印度人组成;法军则主要由越南人组成。奥匈帝国与意大利并非军事强国,他们各自派来士兵五十人左右,起不到打仗的作用,只能作为联军的象征性的掌旗兵。

8月4日,联军沿着运河北上,进击北京。日、美、英三国军队组成的先头部队,配备49门火炮。俄、法、意、奥军队殿后,配备34门火炮。联军仅用了一天时间,就突破了清军防线,攻占北仓。8月6日,清军主动放弃防务,全线溃散,联军占领杨村。8月14日,联军侵占北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本人笔下的八国联军攻击北京的情景

占领北京后,各国军队都陆陆续续的加入进来。尤其是德军,之前没出一兵一卒,占领北京后,两万大军姗姗来迟。到10月中旬,联军兵力接近十万,其中,日军有20840人、俄军13150人、英军12020人、法军3420人,美军3420人、德军20000人、奥军300人、意大利军80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后,开始四面出击,东进山海关,北击张家口、西攻娘子关、南陷保定城。绘制:韦星云

北京已经被占领,各列强之所以陆陆续续增兵中国,无非是想进一步扩大在华的侵略范围,增强自己在瓜分中国上的话语权。他们以北京为大本营,四面出击,东进山海关,北击张家口、西攻娘子关、南陷保定城。

清军的实力

沙俄记者扬切韦茨基在其《八国联军目击记》中描述天津战役时写到:“整整五个小时联军都被中国人的炮火压在泥里动弹不得”。所以,清军的武器装备究竟什么样?

战争爆发之时,北京地区的清军约65000人,天津地区约25000人,山海关地区约14000人。除此之外,在京津地区,还有能够配合清军作战的大批地方团练、义和团民等等。林林总总加起来,清政府可用兵力已经超过了25万人。

清军正规军的武器装备水平也不差。6月21日,曾经率部赴京增援使馆区的英国人西摩尔,因为在廊坊受阻,只得步行返回天津,一路疲惫,溃不成伍。当他们抵达天津城西西沽时,竟意外发现一座清军军械库。英国人一枪未发,守库清军就四散而逃。打开仓库后,西摩尔发现这里藏有大量的现代化武器。这些武器后来被编制成清单,即著名的《关于在天津附近武库中所发现中国新式军用物资报告单》——

36门克虏伯大炮,口径87毫米(1897年德国埃森制造),折合3.41英寸,其中大部分仍装在箱中。

60门克虏伯大炮,口径70毫米(1897年德国埃森制造),折合2.75英寸。

42门诺尔登费尔德式速射机关炮,口径57毫米,折合2,24英寸。

42门诺尔登费尔德式机关炮,口径47毫米或1.85英寸。

42门大炮,其中一部分为诺尔登费尔德式,一部分为上海机器局制造,口径37毫米折合1、45英寸。

10门速射机关炮,口径37毫米,折合1、45英寸。

20门小口径的速射机关炮。

3万支具有最新标记的毛瑟枪和曼里彻式来福枪。

3万把刺刀、军用品及其他。

清单里的武器,尤其是枪和炮,都是那个时代最先进的。英国大使曾经说,曼里彻式来福枪,比那些来华作战的奥匈帝国士兵的枪支更为新式,而那些克虏伯大炮也绝对比德国人对华作战的所有大炮更为先进。

清军在甲午战争中,丧失了几乎所有的海陆军精锐。战后,清政府组建了一支新的现代化装备的军队——武卫军,兵力约为6万。

我们来看一下聂士成率领的武卫前军的装备,步队营以德制11公厘口径旧毛瑟步枪一万支为训练用枪,另有奥制Mannalicher8.5公厘步枪一万支为战备用枪,训练武器与实战武器分离,以确保精锐。另配备有当时德国最新锐7.92公厘Gew.98步枪数百支。另外,步营另有直属配备的克鲁伯37速射炮(二磅炮),作为直接支持武器。

炮队部分,除使用最新型克鲁伯75速射炮16门外,另有旧型克鲁伯60公厘口径速射炮32门(七磅炮)、格鲁森57速射炮32门。更重要的是,每个炮营另有当时世界最新锐的马克沁机枪二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通州的武卫军

当时,武卫军是清军军事现代化的最显著代表,也是与八国联军作战的主要军事力量。其他的部队,如义和团、芦勇、保卫军、安卫军,排枪队等等,虽然人多势众,但武器装备都相对低劣,基本停留在冷兵器时代。

我们再来看一下八国联军的装备水平,大沽口登陆时,联军携带的火炮只有89门。联军的单兵武器基本都是各种步枪,例如意大利士兵使用的是马林瑟-卡尔卡诺91步枪。日本士兵使用的是30式步枪,最大射程可达3700米,是联军中射程最远的步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本人笔下的八国联军各国军队

因此,守卫津京的清军,在部队的规模上超过联军十倍,在武器装备上也不落下风,为什么清军会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就一败涂地?

清军的问题

清政府自洋务运动以来,对军队的现代化建设一直不惜血本。

然而,从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军都是一溃千里。甲午战争的失败,还可以说北洋舰队是因为航速不行、炮弹不行等原因,那么,清军在抵抗八国联军时失败,是没有理由责怪武器装备的。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其一,清军事权不一,力量涣散。表面上看,清政府领导着大一统王朝。但实际上,清政府对社会、军队、民众的掌控力度十分软弱。

清政府重金打造的武卫军,五军之首虽为荣禄,但他能调动的只有武卫中军一部。武卫后军的甘军,就是其首领董福祥的私家军队。在董福祥的领导下,甘军军纪恶劣,虽然甘军在保卫北京的战斗中作战英勇,但在八国联军入京后,甘军的余部抢先在北京城大肆抢劫,扬长而去。

京津防线上,总督裕禄无法有效的指挥部队,以至于首尾不应,乱成一团。最后,裕禄饮弹自杀;领导京畿防线的李秉衡,有志于敌军血战一场,但是还没交手,手下的将领张春发、万本华、陈泽霖就带着自己的队伍跑了。手下无可用之人,李秉衡只得吞金而死。

这些情况,都与清军的军事体制有关系,自镇压太平天国后,清政府权威大大削弱,只得依赖地方部队维持局面。各个封疆大吏都拥兵自重,使得中国军队逐渐成为将领们的私有财产,而不是国家的国防力量。即使是朝廷自己组建的军队,也因为中央没有德高望重的军事将领,导致军队领导权无法统一。

国难当头之时,临时调集的军队都会面临群龙无首的局面。在面对强敌入侵时,要么各自为战,要么争先跑路。整个庚子之役,看不到一位统领所有清军和义和团的司令长官,大家都是各打各的,毫无章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京的武卫军

对比之下,八国联军推举出来的每一个司令官,都有一定的个人权威,足以统御全局。联军从天津到北京,都有着统一协调的步伐,不存在严重的内讧。

其二,政府无备而战、大意轻敌。由于慈禧轻信义和团的力量,导致清政府在备战上疏忽大意。正如上述天津城西西沽军械库,这些武器本来可以装备四万人左右的军队,但直到八国联军占领了大沽口炮台,这些武器还在军械库里睡大觉。

由于没有提前做好备战准备,清军除了武卫军,其他的部队都拿着落后的武器。根据《庚子事变清宫档案汇编(一)》统计,当时,北京内城七门的八旗守军,武器大都为抬枪、洋枪、后膛洋枪、神威炮。除了后膛洋枪外,其它装备大都是旧式武器,基本应该淘汰。例如使用黑火药的前膛枪,射程短、发射速度慢、枪管发热还容易炸膛。后膛洋枪则进步很多,但装备数量却很少。

其三,军队训练落后,素质低劣。清军的军事训练之差,早已在甲午战争中得到验证。战后,清军最精锐的部队武卫军,虽然采用德式装备,但部队训练依然毫无长进。董福祥的甘军、宋庆的毅军、袁世凯的右军以及荣禄自己的中军,在部队的思想教育上多以训诫为主,单纯向士兵士兵灌输“忠”“勇”的概念,这几个长官,尤其是袁世凯,都有意识的将军队打造成自己的私家军,而不是国家军队。这导致清军普遍没有民族、国家的概念,也没有军人应该有的荣誉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荣禄

在基本的军事技能方面,武卫军各部虽然有荣禄制定的一套训练章程,例如入伍的新兵要接受三个月的基础训练,包括识别枪炮弹药、掌握射击方法以及军姿等。但在实践中,这些部队的训练都是虚应故事,糊弄朝廷。

一支训练落后,且没有培养出军人荣誉感的部队,在战争中只会一溃千里,不战而退。

整个庚子之役中,只有两个清军将领以及他们统帅的部队,进行了英勇战斗,一是天津镇总兵罗荣光,一是直隶提督、武卫前军聂士成。其余的清军基本都是望风而逃,使得八国联军可以不费一枪一弹就能攻城略地。而即使是聂士成的部队,由于训练不足,在天津战斗时表现也不尽如意,当时,外国报纸描述紫竹林租界战斗,“华军的火力非常密集,但除了打死了天空飞旋的许多麻雀,似乎没有什么别的效果。放完排枪之后,华军就习惯性地撤退了。”

当八国联军兵临城下,慈禧带头逃到西安,守将也大多逃跑。八国联军公开准许军队抢劫三日,使中国“自元、明以来之积蓄,上自典章文物,下至国宝奇珍,扫地遂尽”。

正如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今日所说:“又一个庚子年,今日中国再不是120年前的中国。居安思危,吾辈自强。”

参考资料:

1、赵尔巽 《清史稿列传二百五十四 聂士成罗荣光 》,中华书局,1998年

2、侯宜杰《义和团的战场表现:从无畏到怯懦》,《炎黄春秋》2012年第2期

3、唐德刚《晚清七十年》,岳麓书店,1998年

4、费正清《剑桥晚清中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5、相蓝欣《义和团战争的起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6、文若鹏《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实录》,军事谊文出版社出版,2010年

7、人民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