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亡国之君,很多人会联想到昏庸无能、不理朝政、横征暴敛等一系列亡国之君共有的特征,对他们也都没什么好感,但是,明朝的亡国之君崇祯皇帝却是个例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崇祯皇帝剧照

崇祯皇帝非但没有那些亡国之君的丧国行为,而且还是一位励精图治的勤政皇帝,但怎奈何他接手的大明王朝已是内忧外患不断,气数将尽,即便他终日勤勉政事,也无法扭转明朝走向灭亡的局面。

煤山赴死千秋恨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率领大顺农民起义军攻入紫禁城,崇祯皇帝在煤山的歪脖子树上悬颈自尽,大明王朝两百年的国祚,随着崇祯之死也一起终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煤山赴死

在崇祯皇帝临死前,他扯下衣襟,咬破手指,用血写下一道遗诏,这道遗诏被《明史》给完整的记录下来,具体内容如下:

“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

从这道遗诏来看,崇祯帝将亡国的原因归纳为自己德行缺失,勤勉不足,以至于招致上天的责罚,但归根到底都是大臣们误了他,其实,崇祯说自己凉德藐躬,导致上天责罚是主动揽责的谦辞,毕竟大明江山是在自己手上丢掉的,但如果结合崇祯皇帝在位期间复杂的局势以及君臣的作为来看,他说皆是众臣误他,也一点也不为过。

君非亡国之君

翻遍中国历史,历朝历代的亡国之君要么荒淫无度、昏庸无能,要么横征暴敛、专横寡德,要么玩物丧志,不理朝政。然而,这些亡国之象,在崇祯皇帝身上,我们统统看不到,历史上的崇祯皇帝是一位勤俭自律、清心寡欲、励精图治、具有雄心大志的君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崇祯皇帝剧照

崇祯皇帝登基之初就对当时的局势有很清晰的认识,他深刻意识到大明王朝已经危机四伏,于是他登基之后就开始着手挽救即将倾覆的王朝。为此,他常常“鸡鸣而起,夜分不寐”,终日勤勉于政事,每日白天在文华殿批阅奏章,接见群臣,晚上则在乾清宫看奏章,遇到军情紧急时便连续几昼夜不能休息,据史书记载,他二十多岁头发已白,眼长鱼尾纹,这都是他过度劳累所致。

与明朝的其他皇帝不同,崇祯非常热衷于学习,而且他学习也带有很强的目的性,那就是希望从那些经典的史籍中找出挽救大明王朝的办法,所以,不管形势如何危急,从未放下书本。关于他痴心学习,《烬宫遗录》中有详细的记载,“上喜读书,各宫玉座左右俱置卷帙,坐则随手批览。尝作《四书》八股文,以示群臣,因而颁行天下,士子咸诵焉。”而且,他还坚持参加经筵日讲,学习治国之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崇祯皇帝剧照

此外,崇祯皇帝还非常的节俭,他对自我约束很严格,甚至近乎于苛刻,他在位17年间从未修过殿宇,并带头节省开支:“先自朕躬始,若祀典丰洁,仍旧不敢议减外,朕久服浣濯之衣,此无可议”。有一次他在讲筵,发现自己所穿的衣袖子已破损,露在外边很不雅观,不时地把它塞进去遮掩,感动的一旁官员为之流泪。

“上焦劳天下十有七年,恭俭似孝宗,英果类世庙(嘉靖帝),白皙丰下,瞻瞻非常,音吐如钟,处分机速,读书日盈尺,手笔逼似欧阳率更。有文武才,善骑,尝西苑试马,从驾者莫能及。”

这是在崇祯皇帝死后,明末文人们编撰的《绥寇纪略》对他的评价,虽有吹捧的成分,但也足以看出崇祯皇帝超高的人格品质,从这些角度来说,崇祯皇帝怎么也不像一个亡国之君。

臣是亡国之臣

崇祯皇帝继位之初,权力被魏忠贤架空,等到他铲除魏忠贤以后,却发现一股更大的势力无形之中把持着朝政,使他的政令常常不能下达执行,而这股势力就是东林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崇祯与魏忠贤

东林党是由文人组建的一个政治团体,经常借讲学的名义,议论朝政,抨击朝中官员。在崇祯继位之前,东林党人为扳倒权宦,纷纷上书弹劾魏忠贤,遭到魏忠贤的疯狂报复,左光斗、杨涟等一批颇有影响力的东林党成员都被魏忠贤或杀害,或下狱,东林党也树立了一种正义的形象,与魏忠贤势力形成互相压制的态势。

等到魏忠贤倒台以后,这种互相压制的政治平衡被打破,无人掣肘的东林党人开始重回朝堂,并迅速的占据了朝中的重要职位。不仅如此,掌握实权之后的东林党人开始主导朝政,并大肆的攻讦那些与自己政见不合的官员,不管对错,只要与东林党人政见不合的,都成了他们打击的对象,逐渐的东林党的理念就发生了变化,由政党变为了朋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林党

东林党人形成朋党之势后,他们整日抱着程朱理学的思想,空谈治国之策,对那些实干的官员,他们以“非我族类”的态度,肆意打压,导致朝堂上能干的官员少之又少,崇祯皇帝在位17年间,他总共换了17个刑部尚书和50个内阁大学士,平均每年换一位刑部尚书,每年换3位内阁大学士,如此频繁的更换官员,除了崇祯帝的不信任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有能力有实心办事的官员太少了,而崇祯皇帝又急于改变帝国的颓废之势,所以,也就没有多少耐心让那些能力平平的官员慢慢磨蹭了。

当时的大明王朝内忧外患并起,在外,关外的清军屡屡袭扰,在内,自然灾害频发,农民粮食收成锐减,一些饭都吃不上的农民就开始聚众起义,于是朝廷派出了大量的军队去镇压起义军,然而军队打仗的花费是巨大的,单单是与清军作战的军队花费就已经让财政入不敷出了,再去供给这些平叛的军队,更是捉襟见肘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明官员

为了能搞到钱,崇祯皇帝采纳了兵部尚书杨嗣昌的建议,继续给农民加税,而地方官员接到加税指令后,以加税的名义,盘剥百姓,搞得百姓叫苦连天,让原本就穷苦的农民阶级雪上加霜,逐渐的对朝廷和起义军的态度出现反转,于是起义军越剿越多,朝廷派出的军队也越来越多,花费也就越多,朝廷财政的缺口也越来越大,然后就继续加税,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外患不止,内忧升级,大明王朝的颓势进一步加剧。

如果给出加税的建议,是朝臣们的无能、无奈之举,那么,他们在贪腐敛财的时候,能力可就不一般了。到了崇祯后期,财政缺口巨大,无奈之下崇祯皇帝让群臣们捐出些家产,用于抵御敌平乱,并定出“三万两为上等”的标准,然而,实际的捐款情况却让他大跌眼镜,最高的也只捐两万两而已,而大多数人“只有几百两”,纯粹就是为了打发崇祯皇帝,敷衍了事,更多的是有权势的人在哭穷,耍赖,逃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白银

可实际呢?等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后,纵兵在北京城内大肆的抄家劫掠,甚至用敲诈的手段来逼迫京城的达官贵族们,用意很明显,就是拿钱换命,而且他们也定出了标准:“中堂十万,部院京堂锦衣七万或五万三万,道科吏部五万三万,翰林三万二万一万,部属而下则各以千计”,刀架在脖子上,官员们为了活命,纷纷交出自己的财产,经过数天的搜刮,李自成在北京城共掠夺财物、银两,合计有7000万两之巨。而之前崇祯让大臣们捐银,还是在他的苦苦哀求之下,最终也不过收集了二十余万两,可笑,可叹,更可悲!

结语

综合来看,崇祯皇帝可能是最委屈的皇帝了,他胸怀大志,勤勉于政事,为了扶大厦于将倾,挽救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他尽了一个皇帝应尽职责,他执着过,努力过,但怎奈何他志大才疏,又被庸臣所误,即使有心中兴,却终究无力回天。

宵衣旰食皆为国,奈何群臣误蹉跎。十七年来烟云过,一朝命丧煤山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