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你的歌单,你会发现很有趣的现象。

歌单里的大部分歌曲,基本出自2000到2010年。比如说,周杰伦的《东风破》、林俊杰的,《江南》、五月天的《倔强》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你的年纪稍大一点,可能,你喜欢更有年代感的歌曲。比如,张学友的《吻别》,Beyongd的《光辉岁月》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歌曲,经过时间的打磨。已经成为一代人的经典。而且,我列举的,只是这个时代歌曲的很少一部分。那时的歌曲不但精良,传唱度高,而且数量庞大,种类繁多。无论你喜欢什么类型的歌曲,基本都能找到对应的歌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大约从2010年以后,这种真正有质量的音乐,就越来越少,最后消失不见。

我们能听到的歌曲,质量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下滑。

听了什么《惊雷》、《一人饮酒醉》,我甚至觉得,就连当年不太喜欢的《老鼠爱大米》、《伤不起》这种口水类的歌,都突然变得旋律优美,值得开循环反复听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在的音乐,和十年前,已经没法比了。

真正的华语音乐,似乎已经“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出现这种问题,主要有三个原因。

1、好质量打不过好流量

这十年来,音乐环境变化很大。

这个环境,说的不是音乐本身,更多的是音乐载体。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听音乐的工具在不断更新。从卡带、到CD、MP3随身听。再到网络时代到来,QQ音乐、网易云音乐这类软件的普及。我们获取音乐的难度在下降。

还记得学生时代,想买一盘周杰伦的《七里香》,会去学校边上的音箱店,提前两周预定。如果晚了就会买不到,等下一篇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现在,无论你想听谁的歌曲,只要对品质要求不是太苛刻。你完全可以在任意一个网站上购买。

获取音乐的难度,下降太多了。

传播难度下降,CD卡带落寞,数字专辑强势上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创作者来说,让自己的作品到听众耳中,变得并不困难。比起提升品质,更多的精力会放在其他方面。

做音乐的重心,从让听众认可,变成了让听众听到。

在这个思路下,好作品不如好渠道,会创作不如会营销。

环境的变化,让太多的音乐人,从打磨作品的工匠,变成了市场营销的大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资本入场,竞争规则悄然改变

音乐市场的膨胀,自然会引起资本的觊觎。

对音乐质量这块,资本无力过问。但是在获取流量方面,资本就有最大的优势。而互联网时代到来,传播和营销的比例加重,给了资本最好的入场机会。

投资音乐人,提供传播流量,再从作品收益里分一杯羹。对于有才华的音乐人来说,这是最大的助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资本入场的前期,好音乐人搭配好的流量传播,是一波强强联手。网络上确实出现了一大波好歌。这是双赢的局面。

但是随着资本越来越多,话语权也变得更重。音乐人从合作的主导,变成了赚钱的工具。

对于资本来说,商人逐利是天性。他们追求的是更快的赚钱,越快越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和这个相比,音乐作品的质量就不再重要。要快要快要快。

音乐行业的竞争规则,从比拼作品质量,变成了追逐速度和更多流量。

好作品引领市场,变成了作品迎合市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劣币驱逐良币,好音乐人再难出头

只有肥美的土地,才能长出最娇艳的花朵。音乐领域的规则变化,就注定了难有好的作品出现。

经济学里有个著名定律,叫“劣币驱逐良币”。

在铸币时代,当那些低于法定重量或者成色的铸币——“劣币”进入流通领域之后,人们就倾向于将那些足值货币——“良币”收藏起来。最后,良币将被驱逐,市场上流通的就只剩下劣币了。

而在现在的环境里,如果没有相关的规则,好作品好音乐,绝无翻身的可能。

在流量主导音乐的环境下,好作品注定默默无闻,好音乐人难有出头之日。

不是这个时代没有好的音乐作品,而是好作品,你永远听不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音乐人也是人,也要生存,也要养家糊口。在这里挣不到钱,就被迫要改行。

音乐行业里,就剩下了流量更多质量更低,但是可以挣到钱的音乐人。

这就进入了“劣币驱逐良币”的圈子,也就进入了恶性循环。

优胜劣汰,优胜的是流量,淘汰的是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