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ghts up the first time, every time!”这是朗森牌打火机的广告宣传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二战大片里,我们常常能看到美国大兵懒洋洋地倚靠在谢尔曼坦克旁边,手里拿着朗森牌打火机,伴随着“啪”的一声脆响,香烟点燃,接着开始吞云吐雾。

有意思的是,美国大兵给他们的谢尔曼坦克取的外号也叫“朗森牌打火机”,这是怎么回事呢?

谢尔曼是二战美军的主战坦克,不过当美军远渡重洋到了欧洲战场后,才真正体会到了德国陆军的厉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谢尔曼遇到虎式坦克,往往难逃一个“被点着”的下场。

以美军第三装甲师为例,1944 年该师在诺曼底登陆时总共带了232辆谢尔曼过去,结果到了战争结束的时候,你们猜一共被击毁了多少辆?

答案是648辆。

之所以被击毁的数量比坦克总数还多,这是因为美军在欧洲战场上处于进攻态势,坦克被击毁后,一般情况下可以运输到后方进行维修。

修好之后重新回到战场,然后再次被击毁……

正因为欧洲战场上的谢尔曼坦克一次又一次被打回修理厂,所以美国大兵颇有自嘲精神地给谢尔曼起了“朗森牌打火机”这个外号。没办法,在虎式面前,谢尔曼就是个弟弟,真就和打火机一样,一点就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拿虎式和谢尔曼比,确实有点欺负人的意思,毕竟谢尔曼只是中型坦克,而虎式是重型。

这就像让泰森和太极掌门马保国打架,马大湿虽然懂得接化发的神奇功夫,但架不住体格不如人家泰森啊。

说回虎式,它由于重量太大,在欧洲跑起来就遇到了一个十分尴尬的问题,那就是超出了绝大多数桥梁的承载能力。

虎式一上桥,桥都给压断了,这可怎么行?为了解决渡河问题,德国人给虎式加装了潜渡设备,碰到河流都不用上桥,直接涉水而过。

后来,德国人又推出了“虎Ⅱ”,装甲厚度加强到150毫米,重量是谢尔曼的2倍,又被称为“虎王”。

寻常炮弹打在“虎王”身上,那真和挠痒痒一样,很难对虎式造成实质性的伤害,坐在虎式里的德国兵也就是听个响声罢了。

但是被虎王击中的话,谢尔曼坦克可就要遭殃了,能回修理厂那都属于运气好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了这么多,你以为谢尔曼是一款战五渣坦克?其实也不是,谢尔曼的战斗力起码得有五十,战五渣另有其人,哦不,应该说是另有其坦克。

二战中美军的敌人不仅有德国人,还有日本。当谢尔曼到了太平洋战场上,一下子就有了翻身农奴做主人的感觉,这TM才是打仗啊!

之所以反差这么大,主要还是因为日军的坦克太过……渺小。

日军在亚洲战场上的敌人基本上都是落后的农业国,实力不强,所以他们也没有在坦克方面浪费技能点,只是随便造了一些勉强可以称之为坦克的东西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有名的就是豆坦克,这种坦克就像今天汽车界的smart,身材高大的美苏士兵想钻进去都很困难。但日本部队却凭借着豆坦克在中国大陆横行一时,甚至还攻破了当时中国的首都南京。

后来,当豆坦克和美国的谢尔曼打火机相遇,美国大兵才发现还是欺负日本坦克好玩。

谢尔曼的火炮口径是豆坦克的2倍,装甲厚度将近4倍,战斗全重则是整整7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常坦克的炮塔是整体铸造或者是用合金钢模焊接的,而“小豆”是用薄薄的铁片钉起来的,可以清晰地看到车身上一排排的铆钉。

豆坦克不算是奇葩的,还有一款九四式战车,又叫作豆战车,是从弹药牵引车改装来的,装甲减薄到只有12毫米,安装了一门6.5毫米的机枪,因为连炮都没有,只能叫战车。

豆战车里仅能容纳两人,空间还是不够:假如机枪口对着前方,舱盖就不能打开;要是打开舱盖,机枪口就得向两边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之所以把坦克造得这么寒碜,实在还是因为日本国力有限,有点资源都去发展海军了,在坦克上面自然是能省则省,够用就好。

因为豆坦克实在是皮包馅儿大,谢尔曼打火机对付它甚至都不用浪费炮弹,直接碾压过去就完事儿。

后来日本人也发现了豆坦克在防御力上的巨大缺陷,干脆就把坦克埋在土里当成碉堡用。这下子虽然防御力上来了,可是失去了机动性的坦克,它还能算是坦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