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丨月月 · 主播丨林霖

最近一段时间,深圳各级各类学校取消期末考试的消息引起了公众不小的关注。

在此之前,江苏省教育厅就发布通知称,义务教育学校实行等级记分,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

各地纷纷取消考试,从某种程度上也与疫情复课后学生心理压力过大,跳楼事件频发有关。

据统计,线下复课以来,上海初高三跳楼自杀的人数高达24人。除了游戏之外,亲子矛盾、人生观崩塌是主要原因。

不知从何时开始,学生自杀已经成为了一个越来越严重的社会现象。然而,无论是学校还是父母,我们却很少和孩子提及生命这个话题,更不用说给孩子上生命教育课。于是,在生命教育缺席的情况下下长大的孩子,不仅会对生命缺乏正确的认识,更难以把握、珍惜有限的生命。

就像日本学者谷口雅春说的那样,生命教育是人生的必修课,最可怕的人,就是对生命没有敬畏。生命教育不仅仅让人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更会让孩子学会发现生命中的美,活出生命的精彩。

那么,国外的生命教育,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呢?中国又应该如何开展生命教育课程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国外值得借鉴的生命教育

  • 美国的生命教育

美国生命教育主要有四大板块:死亡教育、挫折教育、品格教育和健康教育。

举个例子,在死亡教育里,学生要了解生命的规律,包括生命诞生、生长发育、老化死亡等;要了解丧葬的风俗;了解自杀、安乐死带来的伦理和道德问题等。

在对于死亡的话题上,美国人选择了直面的态度,很少讳莫如深。比如,美国不少大学开设了“逝世与逝世进程”的课程,与学生们探讨“逝世的实质”、“生命的终极价值”和“濒死、丧恸等表象”,协助大学生省察生命的含义与价值,进而树立准确的生命观。

有的学校甚至会要求学生自己写“墓志铭”。在写“墓志铭”时,学生自然会想到:当我去世的时候,我希望别人怎么评价我?我要怎么度过这一生,才不会后悔?而这个时候,学生就会思考自己的人生使命和最终愿景,更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对孩子实现人生价值尤其重要。

  • 英国的生命教育

英国也是世界范围内较早开展生命教育的国家之一。在发展的过程中,英国形成了生命教育的专有课程体系,该体系以公民教育为主,个人、社会与健康教育为辅。

英国把生命教育理解为一种“全人教育”,希望通过生命教育培养出积极主动的英国公民,做到既能实现个人价值,也能促进国家的各方面进步。

具体怎么开展呢?

一方面,确立正规课程。在英国,生命教育课程是一个完整的、正规的体系。它不仅是中学的必修课程,而且教学时数必须占所有课程的5%以上。这不仅能引起人们对生命教育的重视,同时也有利于将生命教育的内容更完整地展现出来。

而中国与生命教育沾边的健康教育课、思想品德课往往只在小学、初中开展,且不计学分、不受重视。上这类课程的老师,往往自身素质不高,甚至有些学校是让班主任代为上课。

另一方面,利用渗透式教育。除了确立正规课程之外,英国的生命教育也强调与其他学科的互相交融,将生命教育的内容融入其他学科中,使学生能在耳濡目染中领会生命教育的精髓。

比如,英国的文学课里经常会选用莎士比亚的作品,如《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等,这些作品本身就涉及对生命的讨论。比如,《哈姆雷特》里最经典的那句“To be or not to be,it is a question ”。那么老师在教授的过程中,就会引导学生讨论与思考。

  • 德国的生命教育

德国生命教育最突出的特点是其“向死而生”的哲学内核。教育者希望通过死亡教育,让学生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既能做到珍惜生命,又能做到坦然面对死亡。

在具体的做法方面,德国的生命教育将本国与死亡相关的文学作品、音乐作品、哲学作品相结合,用本国的文化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

另外,德国也会通过各种博物馆活动、展览活动,引导公众对生命进行思考。

比如,德累斯顿卫生博物馆每年都会定期举办“短寿展”。展览里陈列着2000多名短寿者的档案资料,按照名人、普通人分别陈列在玻璃柜中,并附上短寿的原因、说明、生前使用物品等。这些短寿者的平均年龄不到29岁。

展览的目的,就是通过这些“活生生”的事例分析导致短寿的原因,以此提高人们对生命的重视与全民健康水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中国如何开展生命教育?

虽然国外在开展生命教育过程中,有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但任何教育要想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还必须要结合本国的国情。那么,中国又该如何开展生命教育呢?

  • 重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教育

复课后频发的跳楼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在生活中,我们是不是对孩子的成绩关注得太多,却忽略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虽然不少学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也设置了心理咨询室,但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视程度有限,课程经常被其他主课所占用。心理咨询室虽然有,往往形同虚设。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也很少会主动到心理咨询室里寻求帮助。

另外,学校对于学生的身体健康关注也不够多,学生关于青春期的健康知识更是知之甚少。今年5月18日,“女童保护”2020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座谈会在京举行,会上发布了《“最美的春夏”2019年青春期性健康教育调查报告》。

《报告》指出,78.24%的青少年缺乏青春期性健康教育。从来没有接受过来自父母、老师的青春期性健康相关教育的青少年占15.70%,偶尔有的占51.41%,有过一次的占11.13%,经常有的比例只有21.76%。青春期健康知识的缺乏,会给孩子带来青春期的困惑与压力,甚至会让孩子因为无知和好奇,而走上歧路。

因此,要想让生命教育真正发挥作用,首先就必须重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一方面,有条件的学校聘请专业、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吸引高素质的心理学专业人才加入。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学习英国,把生命教育列入中学的必修课程,规定必要的教学时长,提高全社会对生命教育的重视程度

  • 与中国传统思想相结合

在我看来,每个国家对于生命教育的理解都是不同的。而开展生命教育,必须要与本国的思想、文化相结合,做到一脉相承。这一点,我们可以借鉴德国,将生命教育与本国的哲学思想结合在一起。

其实,中国的传统思想早就蕴含了对生命的关怀。

比如,儒家提倡敬畏生命。同时又提出,一个人必须要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才是对生命最高的敬畏。因此,儒家又进而提出了“三立”的说法,即立德、立功、立言。也就是说,实现人生价值的三个最高标准,分别是做人、做事、做学问。

又比如,道家思想的核心就是生命的学问,它以追寻生命本源为基点,探讨生命价值和处世哲学。道家所提出的“保身顺命”、“见素抱朴”、“不妄为”等思想,要求人们要自觉摒弃世俗诱惑,回归内心的朴素与安详,这不正是这个焦虑的时代所缺少的吗?

无论是儒家的思想,还是道家的思想,都给古代文人的生命带来了疗愈和滋养。而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想要开展生命教育,也必须重拾古代传统的思想,在儒家的生命观中实现价值,在道家的生命观里寻找本心。如此,生命才能丰满起来。

  • 用艺术教育还原生命的本色

马云曾说:“艺术,是关乎生命审美的教育”。真正的生命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讲道理”的阶段,更是要唤醒人们对生命中的美的体验,唤醒人们内心的生命热情。而要想做到这一点,其中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艺术教育。

在古典诗词、散文中,就有不少关乎生命的描写。像《春江花月夜》里对于生命的提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像《赤壁赋》描绘的敞开的生命境界:“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在伤春诗中,作者对于天地万物生命的尊重:“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在诗人的眼中,别说是花草虫鱼都生命,就连月亮、落日、湖泊、孤山等物也都被赋予了生命。这样的生命教育,超越了“人”的界限,实现了生命之间的和谐。

  • 用中国特色开展生命教育

在我看来,中国的生命教育,一定要有中国特色。比如,前些年热播的纪录电影《我们诞生在中国》,就为生命教育提供了人文范本。

导演陆川选择了在中国诞生的不同动物群体,运用故事化的叙事方式和戏剧化的表现手法,加以幽默诙谐的解说,展现出自然物种充满生机的生命轮回,充分进行生命意义和轮回的深刻反思。

大熊猫、金丝猴……这些都是中国孩子熟悉的动物,再加上导演用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叙事,这就让生命教育在潜移默化之间深入了人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拨迷见智

开启自在之门

生命从何而来,又是如何延续;生命的意义在何处,价值又该如何寻,这是我们需要终其一生去思考的问题。

希望逝去的生命能给我们敲响警钟,生命教育,真的已经刻不容缓了。

同时也希望中国的生命教育能在普通教育中得到更多关注,朝着正确的方向更好地发展。让我们的孩子,能在学会生存的基础上,学会发现生命的美、实现生命价值,从而成为更好的自己。